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歡樂過新年

發布日期:
作者: 伊晴。
點閱率:924

農曆過年,向為我國人所重視,一進入了十二月後,過年的活動,便次第開始。「除夕」至「元旦」,是歡樂的最高潮,歡樂的餘波,一直要到元宵燈節過了之後才告平息。
我們所以興高采烈的過年,應該由古代的蜡祭說起。史記上說:「神農氏始作蜡祭」,禮雜記有一段記載孔子與子貢談蜡祭:「子貢觀於蜡,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孔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為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弛一張,文武之道也。」一問一答之間,把蜡祭熱鬧的原由說得很透徹。農事耕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辛勞,自然要趁冬天空閑,來快樂一番。蜡祭舉行在歲終,與過年時間相差不遠,後代因此漸漸把蜡祭與過年併合起來,過年於是成為一年中最大的娛樂期了。
自改行陽曆以來,我們把農曆過年改稱為春節,但一切習俗還是照舊,主題也還是過年。這些習俗堪稱多采多姿,簡述於下:臘八:十二月初八日稱為臘八節,俗例以米、雜糧、乾果煮粥,供佛、祭祖,並分享親友。擊鼓驅疫,謂之臘鼓。
尾牙:十六日為一年的尾牙,家家戶戶殺雞鴨祭土地神,東主擺設酒席宴夥友。臺灣俗例,尾牙酒席必備一雞,如有辭退夥友,雞頭便對著被辭退人,以示敬意。
送灶:廿三、廿四兩日送灶神上天,過去官民送灶不同一日,所謂官三民四。送灶須備灶糖,意在使灶神吃了灶糖,封口不說壞話。灶神上天,趁便整修爐灶、煙囪、掃塵。廿四日亦稱過「小年」、「交年」。
除夕:卅日稱為大年夜,亦稱除夕,除夕主要的活動,計有:
(1)換春聯:春聯是由桃符演變而來。古人以桃木上書「神荼」、「鬱壘」二神貼門首,每年過年時換新桃符。五代蜀主孟昶自題桃符:「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一聯,為春聯之開端。春聯多書吉利、振奮語句。
(2)分歲:除夕酒菜先供祖宗,謂之分歲。
(3)年夜飯:全家聚飲,謂之「團年」、「合家歡」,通稱「年夜飯」。所有食物,多不按平日叫法:如雞蛋說是「元寶」、「太平」,魚說是「活水」,蔬菜說是「如意菜」。
(4)辭歲:臨睡前向長輩行禮辭歲,長輩給「壓歲錢」。
(5)圍爐守歲:家人圍爐談笑,小孩做遊戲,通宵達旦。傳說守歲可以長壽。
(6)封門:關上門守歲,燃放爆竹三聲,謂為「高陞三級」。封門以後,一年告終。
元旦:為新年的第一天,主要的活動,計有:
(1)祭祖:在未開門前,先行祭祖,由族長或家長率領,按輩份排列,向祖宗行禮。祭祖時要供茶、酒、果品、燃香燭、化紙錢。
(2)開門:祭祖後開大門,燃放爆竹,以時間越早放爆竹越多為佳。
(3)走喜神方:元旦開門後,朝擇定當年喜神方向出行,謂可得喜神照顧。
(4)拜年:小輩向長輩拜年,小輩叩跪,長者道好,並給小孩紅包。
(5)賀年:平輩互相賀年,有用團拜方式,相向作揖鞠躬。親友鄰里利用紅帖賀年,在門外投紅帖,謂之投帖,並不登堂拜謁,以免彼此相互答拜麻煩。
(6)飲屠蘇酒、進五辛盤:屠蘇酒係用屠蘇草、木桂、防風、桔梗、赤小豆等浸水和酒飲,飲時面向東方,少者先飲。五辛盤以蔥、蒜、、芥、蓼蒿五種辛辣之菜為之,用以迎新,此項習俗,今均不甚流行。
(7)開筆:以紅帖寫吉利語或賦詩,以紀歲華。
(8)鬧年:敲鑼鼓鬧新年,各項娛樂雜陳。
請新婿:初四日請新婿,設宴款待。新婿向岳父母及長輩一一拜年。
接財神:初五日俗稱為財神日,清晨具三牲,燃香燭放爆竹接財神後開市。江南一帶工商業,東家宴請夥友,決定去留,菜中必備雞,與臺灣尾牙用意相同,廣東稱此雞為無情雞。
拜天公:九日的天日,臺灣稱為「天公生」,清早燃香燭,放爆竹拜天公,以越早越好,天尚未亮,爆竹之聲已四起。
舞龍燈:正月內舞龍燈、舞獅,龍燈身長十餘丈,全身分成廿四節,每節係用竹片編成圓筒,中可燃燭或油捻,節與節之間用繪麟彩布相連,另紮龍頭、龍尾、龍珠,舞時表演龍搶珠、戲水各種動作。舞獅通常以二人擔任,能跳躍、登高取物。
鬧元宵:新年十五日內,擊鑼鼓鬧元宵。
請春酒:親友互相設席宴飲,謂之請春酒,亦有人稱為年節酒。
元宵燈:燈象徵光明,又以燈與丁同音,家家戶戶均在新年元宵掛燈。商店亦以花燈相競,古時天子為表示與民同樂,於宮前紮燈山,任人觀賞,金吾不禁。對去年新嫁女兒,娘家有送花燈以討添丁之吉兆。凡去年生子並要在宗祠、神廟掛燈。雖極偏僻鄉村,元宵時也都燈光照耀如晝。
打燈謎:元宵燈會,寺廟多有打燈謎的遊戲。主辦人出謎掛燈上,任人猜答,中者贈送獎品。打燈謎可以啟發文思,好謎雅俗共賞,頗能吸引遊人駐足。
請燈:元宵後三天,廟祝以花燈,敲著鑼鼓,按戶「送燈」,到了明年,添丁之家須買燈送到廟裏,並備祭品酬神。
元宵糰:元宵以米粉作湯糰,稱為元宵丸,或稱元宵,以示團圓之意。
上面列舉這些年俗,幾乎是全國各地普遍如此,至於各地還有個別不同的習俗,未能盡述。這些年俗,概括起來,包含有六種意義:
(一)歲終慶成:供奉新的收穫物,向上天眾神表示感謝,並向祖宗祭祀。臘八粥實在是含有這種嘗新的用意,過年的食品與送年禮,也都是享用收成所得,均為歲終慶成之意。
(二)家族團結:過年祭祀祖先,以示人子不忘其親;過年重視一家團聚,旅居在外的人,也必趕回家過年;新年對長輩的拜年,盡孝道,盡禮貌;同輩互相賀年,立意團結宗族,注重倫理。
(三)和睦鄰里:新年人人互相祝賀,不計怨仇,表現一團和氣,投帖賀年,請春酒,共同遊樂,都足以增進感情,發揮親愛互助的精神。
(四)除舊佈新:從除夕到新年,歲序更始,表現在年俗上,也是處處在求除舊佈新,有一副常用的春聯說得好:「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過年前的掃塵,清還債務,個人的理髮、沐浴,均意在除舊;新年屋內,更換春聯,一片新年氣象,「柏綠椒紅事事新」,滿室春意盎然。我們的習慣,新年男女老幼都穿新衣,亦均含有除舊佈新,與歲更始之意。
(五)奮發振作:新年的早起,燃放爆竹,鬧年的鑼鼓,忌說消極的話,均意在使人振作。新年的春聯及對人的祝賀,都是鼓勵人們力求進步、快樂。
(六)增福增壽:新年的各項飲食,如屠蘇酒、五辛盤;各項活動如舞龍、舞獅……等,都著眼在增進人體健康;糖果、年糕之類的各色名稱,其寓意均在增進福澤。
大凡一種習俗,本身都有它特殊的意義,只是行之已久,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發揚它的本意,我們的過年習俗,可以說大多意味深長,令人興奮。過年以求快樂為目標,一弛一張,生活才會得到調節,精神才會活潑,酒食娛樂只要不太過份,不必侈談節約。蘇東坡這一位豁達的詩人有說:「但把窮愁博善健,不辭最後醉屠蘇」。敬祝大家快快樂樂的過新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