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山曾似太山長─金門魯王石刻與泰山

發布日期:
作者: 周郢。
點閱率:746

在金門古崗獻臺山上,有一處著名的摩崖石刻,即南明監國魯王所題「漢影雲根」。魯王諱以海,為明魯荒王第九世孫,明末襲封。南明弘光覆亡,魯王受浙東義旅擁戴,稱「監國」號。永曆五年(1651),受鄭成功之迎,移蹕金門,前後七載,最後薨於島上。「漢影雲根」即魯王流寓金門時所題。甯靖王朱術桂所撰《魯王壙志》中稱:「其地前有巨湖,右有石峰,王屢遊其地,題『漢影雲根』四字于石。」「漢影」指天漢之影,「雲根」喻高山之石。四字意謂斯地水連銀漢而石聳入雲。
「漢影雲根」題刻之側,又有魯藩從臣諸葛倬等四人的題詩摩崖,其詩刻還與泰山頗多關聯。
從臣詩刻題稱:「監國魯王,遵澥而南,駕言斯島,揮翰勒石,為『漢影雲根』,四窠字,意念深矣!(諸葛)倬等瞻誦之餘,同賦詩志慨。」其中之第三首,為鄭纘祖之作,全詩如下:「翰墨題分婁胃鄉,浯山曾似太山長。青藜筆掞雲根外,鴻寶函開漢影傍。仙島鳧鷗多氣色,江村草木有暉光。袞衣是處歌遵渚,會見崇朝一葦航。」
鄭纘祖為福建南安廩生,魯王流寓金門時之侍臣。據其之解讀,「漢影雲根」四字,乃是寄託魯王對故國山川的感懷與追念。詩中之「浯山」,即金門之山(金門古稱浯洲),而「太山」即泰山,鄭詩於故國山川中特意標舉泰山,乃是有其深意存焉。
洪武三年(1370)四月,明太祖分封第十子朱檀為魯王,其封國兗州,乃在泰山腳下。第一代魯荒王檀於十八年就藩後,親詣泰山致祭。高僧釋宗泐有《魯王登泰山奉令旨作》詩:「宮漏聲沉天欲曉,嚴車整隊東郊道。泰嶽巍然境內山,暇日登臨散襟抱。初聞鼓吹入深谷,倏見旌旗出林杪。捫蘿不憚路崎嶇,直欲高躋極飛鳥。峻拔中霄日觀峰,閶門白馬明雙瞳。下視滄溟一杯水,六鼇背負三神宮。東封古來天子事,石壁千尋刻文字。吾王只欲窮冥搜,颯颯冷風引飛騎。上界群仙朝玉京,空中夜半天雞鳴。陰崖鑿開混沌竅,石髓飲來毛骨清。樂不可極下山去,羽蓋霓幢擁歸路。奧域靈區非世間,回首蒼茫隔煙霧。」知魯藩就國伊始,便與泰山發生聯繫。
後世歷世魯王,多將泰山作為王府祭場,如泰山一天門附近三元宮,便被魯藩列為香火院。第九代魯王朱壽鏞(初封泰興王,崇禎九年(1636年)晉封魯王,即魯監國朱以海之父)萬曆二十九年(1601)並於此建一天亭,其《新建一天亭敘》中記云:「泰岳南麓一天門有三元宮,予府香火院也。殿前建亭一區,為四方遊衍之所,上接天門之□,俯臨泰安之郊,泉流縈回,襟帶於左右,磴道崎嶇,依附於遠邇,朝嵐時為斷續,盈日可觀林禽,每自去留,興情□羨。春之熙,夏之凱,秋之爽,冬之彤,嘉趣四時無盡;日之白,風之清,花之香,鳥之語,大宇萬景豁然。天風磐石,若迎蓬島之真;泉■奏澗,似迓遺□之□。□鼎累列之家,給足可封;高倍驅振之彥,麟蕭駢集。可以□,可以壺,宜以觴,宜以詠,賢達寓之,頓起悠然之胸次;善信寓之,感思嘉遁之吉真。竹林之□,莫不引領而醉於斯;蘭亭之士,莫不羽觴而賦於斯;遊俠豪邁之徒,莫不遺世而游觀於斯;羽衲雜□,□卒莫不洗心而養性於斯。奇哉!安樂窩乎,予一塈此盤桓弗置,欲安居而笑傲焉。第藩羈未遂,姑筆□□以銘其盛,且為之詞以歌之。歌曰:(略)。……萬曆二十九年辛丑吉日,□□(高皇)九代孫魯□(府)泰興王安寧壽鏞撰。」(《岱粹鈔存續編》卷二)從記文之中,可見朱壽鏞對泰山之一往情深。
正是這層家世源淵,魯監國從臣往往以泰山作為魯王之象徵。永曆十六年(1662)五月,值朱以海四十五歲壽辰,從臣盧若騰獻詩為賀,篇題即作《泰山高》,詩中寫道:「泰山高,群嶽之長帝所褒,春來煙霧相虧蔽,叢薄時聞狐虎嗥。風景一至朱明盛,碧空澄霽妖獸逃,五十餘盤天孫座,俯臨萬象見秋毫。十洲三島在咫尺,召集仙人奏雲璈;仙人手酌流霞杯,薦以三千度索桃,桃花桃子開又結,泰山之高高莫埒!」(《沈光文公年表及明鄭清時代有關史實》,載侯一中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731冊《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頁309)詩中不僅以「泰山」象徵監國魯王,且視之為中華正朔與大明故國的標誌符號。
基於同樣的緣因,鄭纘祖題詩亦將魯王所書「漢影雲根」具體解讀為泰山,從而在金門摩崖中,出現了「浯山曾似太山長」的刻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