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話說后宅洋樓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麗玉。
點閱率:1,444
字型大小:

洋樓的滄桑與興修
「王金城洋樓」於民國21年興建完工,當時因王金鎖等兄弟十一人之眷屬眾多,分居在樓前面的閩南式建築大落厝,護龍及塔樓上,新蓋的洋樓僅讓王金城夫人及從南洋剛新婚回來的長子(永撰夫婦)等住用,並雇用粗、細女丫環、炊事各一人,男長工、馬伕等人供差遣,可想見當時該樓主人生活之奢華。及至民國26年日軍侵華攻佔金門,主人王金鎖、王金城夫人及兄弟一家等老小眷屬先後紛紛逃離遠赴南洋印尼等地避難,從此在海外發展落地生根,其後裔們再無返鄉居住過。當時日軍進駐之後,整棟洋樓被查封,原留守看家之男長工、粗、細女丫環等被日軍強制驅離不得再進入屋內,而暫住進我家洋樓,待34年日軍戰敗和平撤返日本後,才發現屋內原有的豪華家俱、擺設、古董、陶瓷、字畫等值錢物品全數被日軍運走洗劫一空。後來兩位粗細丫環(名叫綢春、秀菊)年長相繼嫁人各有所歸宿。
後來38年國軍退守金門,進駐民房,王金城洋樓因房間數多,駐軍團部便設在此樓,團長韓卓環率官兵駐防,樓的後裙房三間充當駐軍廚房,當年先總統蔣公中正蒞金門巡防也曾在該二樓上左前房間駐蹕過,後來駐防部隊不斷的屢次更迭換防,但是皆進駐設軍官團部,二樓左前房窗口上方牆上尚留下書有上款民國癸巳年仲夏,中間「居安思危」四字,下款程如垣(係江蘇阜寧人,當年是團部主任,後來49年9月任金門防衛部政戰部上校副主任兼任金門縣長,50年5月正式派任為金門縣長)題字樣,因部隊長年使用頻繁,而造成屋體多處損壞,如屋頂癱蹋,花瓶欄杆損毀,尤其上下樓的兩邊木梯扶手欄杆皆鬆動搖晃,就在此時期,王金城、金鎖等諸兄弟已在印尼、馬來西亞相繼老邁凋零過世,其後裔也在南洋各地發展落地生根,無心返梓修復祖先創建的洋樓,才由我三叔公仁忠於1965年匯款三萬元交由我先家翁任璽公將其屋頂漏水屋瓦,及毀損圍牆及樓房花瓶欄杆部分,買了材料並請由兵工部隊支援,以水泥瓦片及水泥簡單做第一次修補成現今狀。後來823砲戰之後,駐軍皆搬去住在調堡,洋樓變成部隊堆存洋灰水泥庫房了,只留下少數士官兵看管物品。因堆存洋灰水泥多年所遺留下各個房間地面上如今高低不平的水泥痕跡,兵工連部隊及衛生連分別住在塔樓下方兩間房,直到81年戰地政務終止,部隊全部撤走後人去樓空迄今,僅讓鄰居堆放一些玻璃鋁門窗材料,因無人看管,屋內廳堂左右兩側上原貼有自廈門進口的彩釉瓷面磚大多被人暗中敲下拿走,實令人婉惜。目前已荒廢年久,圍牆庭院中雜草叢生,兩口井水因無人汲水早已乾枯多年,屋頂多處癱蹋、牆窗年久失修,還長出榕樹雜草,鐵木窗框經歷年的風吹雨打已腐朽頹廢殘破不堪,當年的洋樓風采已不復見,如今變成荒廢淒涼景象,令人見了不勝噓唏感嘆。
而「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三兄弟洋樓(我家洋樓)」,最初完建後是大伯祖母、祖父王仁乾、叔父王仁忠三兄弟夫婦和曾祖母等居住,至民國26年日軍侵華攻佔金門,我家洋樓同遭日軍占用,大伯祖母、叔父王仁忠帶著妻小也因躲日軍相繼逃到南洋去了,留守金門的先祖父王仁乾就在是年因病四十四歲就過世了,僅留下年邁老曾祖母及祖母和公公,28年公公20歲與婆婆黃淑女17歲結婚,30年生下第一胎女兒,不及長大即夭折。32年生下長子世昌,33年日軍變本加厲,硬將公公婆婆及外子世昌等逼迫搬離自家,只好向村中族親王天錫借撥一小房屋暫住,一直留守家園未曾離開村子,因我家樓房家具擺設等簡陋不值錢,故沒被日軍看中,幸無損減。日軍佔住這幾年中,祖母和曾老祖母相繼過世,至38年國軍退守金門進駐時,因團部設在隔壁「王金城洋樓」,我家二樓右前房除住進了韓團長寶眷一家人外,樓上樓下樓梯間、出龜及廳堂全住滿部隊官兵,所以牆壁上留有許多掛槍及夜間掛蚊帳用的鐵釘孔,多副木門都遭拆撤讓部隊取去建碉堡用,因進駐官兵人多勢眾使用太過頻繁,樓梯木質欄杆及木質梯階板面,整棟地板地磚面蹋陷不堪,整棟樓房外牆面,因駐軍深怕洋樓高凸目標明顯,竟以洋灰水潑塗整個外牆面,山頭中的大型時鐘玻璃被敲破,時鐘被取下,加上後來47年遭「823砲戰」、「617砲戰」等役匪砲彈片的擊損,當部隊全部撤離後,我與外子世昌在58年結婚,一直與公婆、弟妹們常住此樓,也自籌或貸款經歷三次的興修:第一次是在1965年整修後落後裙房三間屋頂。第二次是在1980年修建前埕及增建四週邊圍牆。第三次是在1981年整修出龜洋樓屋頂瓦片及屋頂平台及上下樓所有室內地磚、樓梯木質欄杆、窗戶及加裝鋁門紗窗等工程,一樓大門牆面除有先家翁任璽公親題門聯內容一副─上聯「詩書傳家光前裕後」下聯「禮樂修身子孫繼賢」(字體請本地書法大師李世琅先生書寫)外,並有國畫大師梁宗傑老師當場油畫松鶴及竹鹿等兩幅畫作。)。
及至91年因我們在原來的果園處新建了一棟現代的三層樓房住宅後,全都住進了新家,僅舊洋樓後裙房三間(廚房、餐廳、廁所 )仍然一直常使用中,其他舊樓各房間僅放置一些床櫃等閒置物品,二樓大廳案桌上原供奉神明、祖先神主龕,除了每月初一、十五日焚香點燈外,就是每逢歲時節慶、祖先祭祀拜拜而已,屋子因沒住人,就易遭蟲蟻、鳥獸噬嚙危害,加上原建屋牆經歷年的風吹雨打,木窗門戶腐朽不堪,內外牆面斑剝,樑柱天花板遭白蟻侵嚙,實有待重新整修維護。
為承祖德基業所作的努力
「王金城洋樓」的後裔孫王明任(現兼新加坡金門會館正總務暨新加坡開閩王氏總會會長),於民國九十七(西元2008)年四月初旬夫婦返梓,見其先大伯父王金城出資,先二伯父金鎖策劃監造的洋樓,如今竟成一片廢墟景象,又前往成功村參觀經縣政府協助整建的陳景蘭洋樓後,即興起「承澤祖德基業」之念,於西元2010年4月10日在新加坡金門會館寫了一份報告書呈給當年的金門縣長李炷烽,報告書內容主要稱:該棟王金城洋樓經證實,已被縣政府規劃列為歷史傳統建築之一,建請縣政府,能編列整修經費補助協助重修,進而做有價值的規劃使用,讓洋樓能風華重現。當時該棟洋樓因原登記產權業主為王金鎖,已在馬來西亞過世多年,其養子王任棋(妻李寶治) 夫婦在金門也相繼過世,該棟洋樓產權一直沒有辦理繼承過戶手續,既使政府要協助修建也無法進行。
為此外子世昌與我為了宗祖產業能永續保留,專程在退休之後,飛了一趟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在宗叔明任的陪伴下,拜訪了「王金城洋樓」 所有相關的宗親後裔,向他們說明祖業繼承及政府維修傳統歷史建築補助之德政等問題細節,並奔走各地金門會館、外商僑務機關去協助辦理需要繼承用的相關證明文件,並從馬來西亞取回最重要的王金鎖死亡證明文件,返金後交由王月美女士(王任棋養女)續辦,達成完整的產業權繼承手續,外子世昌為承祖德基業所作的努力,不畏艱辛的精神與毅力實令人感佩。
洋樓維護整建已現曙光
「王金城洋樓」經文化部門重作評審,已從原核定列為歷史建築而改變為自今(2015)年起,正式被評列為縣定古蹟之一。月前(3月9日)新科縣長陳福海先生,深刻體認搶救洋樓是保存金門文化資產的重要行徑,針對金門各鄉鎮洋樓群年久失修,頹傾凋零已列為縣定古蹟者,會同文化局長呂坤和、建設處長翁自保、金門大學建築系教授曾逸仁等人,亦前來后宅會勘洋樓,瞭解王金城洋樓產權已辦理完整,後代對於修復洋樓的意願也很高,陳縣長甚感欣慰,並指示文化局等相關單位加緊速度辦理維修規劃,並應將這些文化遺產的所在環境、結合周邊空間進行整修,對周邊住戶也應採取容積率轉移維繫其權益,鼓勵民眾維持聚落整體景觀,以塑造帶狀的觀光遊憩空間。所以王金城洋樓之維護興修已現曙光,令我們欣喜萬分。
而我們家洋樓經請人設計規劃,已專案向文化局呈報申請私人歷史建築修建補助經費,經評審委員審查依辦法已核定補助款項,外子世昌對祖先創業遺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之維護實不畏艱辛、自己獨力幹旋規劃此次整建事宜,目前正積極進行與承包商議價發包等程序中,預定於今年5月動工,展開第四次興修,預定明年(105年)完工。
感恩政府德政,願洋樓風華再現
我們很感恩政府有心做好古蹟聚落歷史傳統建築的文化資產保存德政,更樂觀「王金城洋樓」經評定為縣定古蹟之一,重新興修已有希望了,我們繼承業者自應全力以赴,維護我們的祖產家園,在文化局的經費補助下,用心監建,但願不久的將來,能早日復見后宅地標「王金城洋樓」及「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三兄弟洋樓」的風華再現,並做最有效用的活化保存與再生利用,始能在金門的觀光與經濟利益上發揮更大的價值。(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