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變遷今昔觀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與商業的繁榮,凡我同輩友人早已感受到進步的神速,無不驚呼連連,嘆為觀止。回顧兒時,鄉下沒水沒電,從未想過「水是不用挑的,可從牆內流出來」,「蠟燭不是最好的照明,還有更亮的電燈」,這些「神奇」的產物,早年未曾想過,即使在夢境,也未曾出現。
社會變遷,包羅萬象、日新月異,短時間內看不出變化,倘若把兒時與今日的生活樣貌作一對照,簡直天壤之別、不可思議,數十年來所經事物,林林總總、難以計量,茲列幾項差異性最大的器物作一比較,便知吾輩「驚呼」來由!
一、軍車與轎車:
兒時金門大軍駐守,出門所見,軍人處處有,軍車滿路跑,民間無人有轎車,機車也少見,只有幾輛公車點綴其中,搭不上公車的人只好沿路舉手攔軍車,能搭幾站算幾站,幸運的話搭上免費「直達車」。如今,物換星移,想見一輛軍車談何容易,都得等上大半天,取而代之的是滿路的自用轎車與計程車,機車更是難以估計,數也數不清,今昔相比,截然不同,能不讚嘆!
二、井水與自來水:
兒時住浦邊,家家戶戶備有陶製大水缸以及扁擔、水桶,浦邊數十口水井「供養」百戶人家,只要水缸的水即將用罄,便要到臨近水井汲水挑水,以應生活之所需。就讀金城國中後,由於住校因素,每週返家一天,來校之前,為替父母分擔辛勞,總會挑滿一缸水(約七大桶)才來學校,孰料時至今日,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水不用再挑了,是「自」己跑「來」的「水」,只要水龍頭一開,水便源源不絕地來到,換言之,以前是人找水,今日是水自動來找人,夠神奇吧!
三、蠟燭與電燈:
我曾在上課時提及兒時鄉下全無水電,晚間只點一支蠟燭夜讀,學生覺得「天方夜譚」,半信半疑,「沒電的日子怎麼過活?」的確,在現代電器充斥的年代,沒電的日子,實在難以維生。當年寬敞的客廳或臥室,只點一支蠟燭或一盞油燈,不用則立即吹熄,每個人就像「夜行性動物」一般,摸黑做事,非得需要,還捨不得點蠟燭;走在漆黑的路上,每人一支手電筒,只要有點星光月色,手電筒也是能省則省。孰料時至今日,電燈普及,家戶通明;路燈林立,街路如晝,家中無需蠟燭,外出不用手電,這是兒時始料未及!
四、屎礐與公廁:
早年的「屎礐」,可說名副其實,的確是「裝屎之礐(坑)」,糞坑之上為一簡單的圍欄,簡陋一點的就以幾片木板裝釘圍繞,高級一點的以水泥磚或紅磚塊砌牆,上加屋瓦遮雨,並設一門,稱得上是「五星級」的屎礐,坑內屎尿歷歷在目,不分人我禽畜的糞便全都匯集於此,各式各樣的臭味應有盡有,經常是「一條」下去,坑內屎尿立即反濺回來,有時閃躲不及,噴得屁股盡是,大家也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現代小孩,想像不到,也未曾經歷,只要公廁留有一絲他人糞便,便覺噁心難忍,便要破口大罵,他們認為廁所就要乾乾淨淨、無臭無味,誰也沒料到,數十年後,窮髒極臭的「屎礐」可以變成滿室馨香的「化妝室」。
五、粗紙與衛生紙:
在沒衛生紙之前,我們用的是粗紙,許多人捨不得用粗紙,進屎礐之前,隨地拾起一些瓦片、碎石或摘幾片樹葉,以便上完大號之後刮除乾淨,而後隨手棄入坑內,父親規定我們要用粗紙,「粗紙」顧名思義即粗糙紙張,式樣顏色如灰色牛皮紙,材質粗劣,但與瓦片、樹葉相比,已是衛生多了,直到有了衛生紙,我們才知「紙外有紙」。
六、漿糊與膠水:
近日,在學校拿著漿糊剪貼補充資料,有位小老師見到漿糊,驚奇問我「那是什麼?」「這是漿糊」「如何使用?」「用手指頭沾著用」「好噁心哦!」我順口開玩笑「很好吃,要不要嚐一口」。新新人類見到漿糊,竟然莫名其妙,因為他們只知道膠水與膠帶。回顧兒時,貼春聯還捨不得用漿糊,一般農夫利用地瓜粉加水煮成黏稠狀,倒入小水桶,再以刷子刷在不平的牆上,即可牢牢貼上,當今膠水,恐怕無此「能耐」!
七、電話與手機:
兒時所住浦邊,全「六甲」村落只有浦山村公所一台公務電話,住家與個人無人設有電話,那時並無不便之感。民國六十年代我來臺升學,臺金兩地仍以書信聯繫,未曾聽過那個住家有電話,也未曾想過住家會有電話,孰料幾年之間,住家電話已由極度便利性變成不便性,取而代之的是隨身攜帶、人手一機的機動性電話,在電話發展史上,從無到有、從有線到無線,從一村一台到一家一台,以至一人一台,這是任何人都想像不到的!
八、布袋與雨衣:
現代精美的雨衣,兒時未曾見過,不知何時問世,記得兒時每逢下雨,大人穿蓑衣、小孩披布袋(即裝米的大麻袋),一旦路面淹水,人人手提布鞋、打著赤腳,涉水而行。當年幾乎都只一雙鞋,打溼了便沒得換,這種披布袋、提布鞋的雨景一直留存在我記憶深處,如今已不復見,也無從復見,今日五顏六色的雨衣雨鞋,品質精良、輕巧防雨,少人知曉與見過昔日的雨具。
九、報紙與塑膠袋:
兒時未曾見過塑膠袋,購物時,粒狀物用紙袋裝盛、蔬菜則以草繩捆綁,一般人都會自備袋子或籃子購物,父親則偏愛提個麵粉袋,當年的舊報紙、日曆紙以及廣告紙,都是「廢物利用」的包裝紙,熱騰騰的油條,立即以舊報紙包裹,也不知吃進多少油墨、也無人質疑不衛生,因為大家都是這樣包著吃。今日無論買米買菜、買多買少,隨手就用塑膠袋,塑膠袋的普及已然帶來環保的負擔,昔日不講環保卻很環保,今日重視環保卻不環保,今昔相比,難以理解!
十、火柴與打火機:
在沒有打火機之前,人們仰賴火柴,火柴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物品,大的一側、吸菸者口袋、佛龕的桌上以及油燈、蠟燭的旁邊,都會放置一盒火柴,自從有了打火機之後,火柴便逐漸銷聲匿跡,一些新新人類,未曾目睹,不知火柴是何物,老一輩的想見火柴,還得跑趟博物館。
十一、大與瓦斯爐:
兒時家家戶戶設有大灶大鼎,炊煙裊裊的景象舉目可見,每在課餘假日,便與兩位妹妹,書包一放,背起袋子或籃子、持著耙子,滿山遍野尋找柴火的蹤跡,木麻黃落葉最為搶手,易燃火旺,不消一會工夫,一鼎人飯、豬糜滾強強。大的一側,隨時備著一堆薪柴,冬天煮飯,順便暖和身子,一舉兩得;溽暑夏天,則汗如雨下,增添一件「頓頓皆辛苦」的感受,有了瓦斯、電鍋之後,大灶逐漸走入歷史,滿坑滿谷的麻黃鬚無人問津,大嘆「昔日珍寶」已是「一文不值」了。
十二、剪票與感應:
今日是一個刷卡感應的時代,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嗶嗶作聲,消費購物時,以信用卡取代現金,就連進入自己家門,也以卡片感應。昔日尚無這類先進的科技,公費生的飯票,一天三格,以畫線表示用畢;就讀師大時,學生公車票一張六十格三十元,每格五角,公車的車掌小姐逐一為乘客剪票,如今已看不見這種情景,只見乘客循序漸進刷卡下車,同時感受到時代的方便與進步。
十三、唱片與光碟:
兒時的金門戰地,收音機列入管制品,聽音樂唯有仰賴電唱機,家家戶戶都有或多或少的黑膠唱片,年長一輩的歌星都是當年出片的主角,隨著時代的進步,可錄可放的錄音機取代了電唱機、錄音帶則取代了唱片,曾幾何時,光碟的興起,又讓錄音機逐漸走入歷史。這些先進的科技,讓唱片行轉型,又讓錄音帶消失,真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趲舊人」之嘆,人類如此,商品亦同。
十四、電影院與影音店:
電影院是昔日金門十數萬軍民重要的休閒娛樂場所,也是我兒時最為嚮往的地方,在興盛時期,金門擁有十多家電影院,還有散布各地的勞軍或謝神的免費電影,電影院門庭若市、野台電影人山人海,曾幾何時,金門軍人銳減,加上先進科技的發明,金門電影院有如骨牌效應,逐一歇業,就在山外僑聲戲院苦撐經營以致吹熄燈號的那一刻,金門電影院終於銷聲匿跡、走入歷史。起因於錄影帶、VCD、DVD的接連興起,可錄可放;影音光碟,廉價普遍,可買可租,還有有線電台的電影、網路的影片,已至氾濫境地,新片不日便可下載,影片隨時隨處可看,試想有誰願意花錢步入電影院?又有誰願意做賠本生意?電影院的大起大落,就在我們這一代「上演」。
十五、油印機與影印機:
就讀大一時,本班的班刊還得用打字蠟紙手寫或用鋼板蠟紙刻字,而後透過油印機利用油墨滾筒,逐張逐頁手工油印,當年的考卷、通知單以及任何文件,都是這種方式印刷出來,一旦油墨太重,則糊成一團;油墨太少,則若隱若現,加上紙張泛黃,閱讀備感吃力。如今這類印刷器物,早已「功成身退」,「退隱博物館」,取而代之的是快速清晰的影印機。
器物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人類的需求不斷創新,也逐漸改變,小改變往往察而不覺,因而提出幾項間隔較久、差異較大的器物作一對照,一方面與我同輩共同回憶,一方面讓年輕一代知曉過去物資的匱乏、感激先人造福後世的恩澤,珍惜現今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