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蘋果香如故─追憶一顆真摯善良的種子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建樹。
點閱率:706

暮春,走過曾經熟悉的新市里街道,轉角處拐彎,一旁老舊的軍郵局已經搬了新家,不遠處換了閃亮字體的校門佇立,稱謂已稍有不同;走進校門,不斷翻找記憶中殘存的畫面比對眼前場景;沿著走廊,細數著那些年在這或在那的可能印象,還好,總算回到記憶軸線的原點,最角落的二樓,當年遇見老師的教室。
那年九月,705教室裡一群頂著三分頭、西瓜皮的國中新生,怯生生的摸索著全然陌生環境,同學你一言我一語的交頭接耳,忽然間嘈雜聲停了下來,看著一位身形壯碩、皮膚黝黑的老師走進教室,那是第一次見到李國銘老師的印象,說話有著不同於金門腔音的李老師是我國中三年的導師,也是我的英語啟蒙老師,在他的指導下,生平首次接觸母語之外的語言,自此開啟了學習的另一扇窗,之後,才得以有機緣藉此領略知識翰海的不同樣貌,這一切,都要從那讓人難忘的英語課說起。
老師的教學獨樹一格,當年上過課的同學都知道,甚至全校學生也有相同經驗,總會在校園遇見一位教英語的李老師,抱著一疊厚厚的白色西卡紙板,大大的版面用藍色奇異筆,一面寫著標準的英文,另一面則是中文翻譯,在那個沒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授課的年代,幾乎大部分的教學都以板書進行,但此一獨創的手寫版字卡,卻像魔法般吸引住台下同學的目光,上課不再只是面對單調的黑板,然後是逐一唱名練習,一對一的反覆對練,這種開口說的語言教學,學習效果奇佳,在那個「讀」英語的年代,這種嚴格要求學生「說」英語的教學方式,的確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而這正是老師堅持的實在與確實。
認真當下是老師力行不怠的態度,今天可以做好的,不要等到明天。難忘老師經常耳提面命的一句話:今日事,今日畢。當時只是覺得不過就是老師期勉學生們日起有功,畢竟語文學習,特別是外語,持之以恆是不二法門的基本功;然而多年以後,終於慢慢體會出背後隱含那種把握當下與劍及履及力量之可觀,而這種對當下的珍惜,正是老師處世的基調。因此,老師學什麼像什麼、做什麼像什麼,所以,每隔一陣子就可以精通一種樂器,當年在學校就偶爾幸運地能有機會欣賞老師在口琴、胡琴、手風琴、笛子等中西樂器的造詣,而這些日後也都成為老師行善、撫慰人心的最佳旋律;這五年來,心中總想著,如果老師還在,依他不停前進的步伐,一定會帶給大家更多的驚喜。
此外,老師還有一項特別的絕學,就是騎著獨輪車行遍台灣與金門兩地,擁有這項技藝已屬難得,而能騎著獨輪車輕鬆演奏各種樂器,恐怕更是常人難以跨越的「障礙」。在金門很多人都見過他在獨輪車上的身影,而騎著獨輪車爬上太武山,竟然也在台灣友人間遍傳,每次被問及此事,都為老師的毅力折服,他總是為人所不能為,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
他是這般精進,不僅僅是在各式樂器的學習,就連行善也是如此,所以當老師知道有學生因為家庭經濟較為困難,因而導致生活、學習各方面的限制,於是發起成立社團,集眾人的愛心,幫助弱勢學生。當年老師喜歡說一句諺語: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除了眾志成城的意思,他總是不忘強調,臭皮匠也要有幾分本事,否則再多的臭皮匠,可能也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人是不是天才不是重點,但不能忘記不斷學習,他就是這樣積極、熱情的人。因此,當聽見電影一代宗師徐徐道出「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的智慧時,瞬間竟猶如觸電般的醍醐灌頂─於我心有戚戚焉啊!腦中浮現的,盡是老師那孜孜身影與堅毅執著的步履,原來,這麼多年以來,他早已經以身作則,實踐著心中的典範。
回想那青澀的升學年代,學校大小考試不計其數,月考還真的就是每月準時考一次;每回月考過後的數日,總會看見老師提著一袋蘋果進教室,全班的氣氛開始變得非常特別,緊張的空氣中,卻又拌著撲鼻而來的蘋果香味,大家知道公布成績的時間到了。對於成績不盡理想的同學,他總是語多勉勵,而蘋果則是作為班上前三名同學的獎勵,在那個物資並不豐裕的年代,水果尚屬奢侈,而蘋果更形珍貴,這樣難得的獎賞,精神上的激勵已遠遠超越實質的價值!難忘每次從老師手中接過蘋果後,回家總要擺置於書桌上多日而不捨動用,那縷縷傳來的蘋果香,正如老師諄諄教誨的用心,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還記得每次見到老師,他總是行程充實的忙著到處行善,在金門醫院看得到他志工的身影,在太武山上有他一步一腳印的淨山足跡,在金烈渡輪可聽見他以悠揚樂聲散播著善良的力量,甚至,隱身市井亟待援手的人家,也能感受到他的關懷。這樣的人,行善唯恐不及,即使自己已經身罹重病,依然沒有放慢腳步的跡象。無法忘記那天到台中醫院探視老師,與老師聊了一會兒,擔心他體力無法負荷,請老師多多休息,沒想到老師精神奕奕的要我不必擔心,他說他還有好多任務沒有完成,一定會趕快好起來。說完催促著護士趕快換藥,因為他還要去大廳為病患演奏樂器。我一臉錯愕的呆立許久,很難相信眼前看見的事實,從沒見過這樣的人,壓根忘記自己也是病人,卻不曾忘記自己一路以來行善的初衷,看著一旁默默陪伴的師母,慢慢明白那份堅定的由來,而這一幕我想一輩子都將無法忘懷。
這就是老師,那個以為來金門體驗幾年戰地生活就打算返台、卻從此落地生根愛上這個小島的老師,那個總是獨輪車上樂音傳送關照眾生、但往往忘記關愛自己的老師,那個集合大家一起散播善良種子、可總是自己身先士卒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老師;那個就算是病榻中與病魔搏鬥、還依然不忘撫慰人心散播歡樂的老師,甚至,即使走到生命的定數,依然不忘勉力發出光芒,成為大體良師。
追思會前夕,探望師母,憶起諸多與老師相處的往事,特別提到老師當年的用心與指導,對於日後個人確實影響深遠,特別是當自己也忝為人師,總會想起老師昔日的教誨而有了準繩;然而,我們師生那三年間的蘋果往事,師母卻是首次聽聞,老師在世時完全沒提起,無怪乎師母羨慕的表示:那是屬於老師與你們之間的故事,真好。的確,我們何其幸運受教於老師,因而有機緣傳習著那份善良的執著。
李國銘老師於2010年5月21日,在佛誕日(農曆四月初八日)當天走完精彩的一生,這五年的時間,內心一直無法釋懷,何以上蒼如此對待這樣善良的人?這樣一個行善總是席不暇暖、不在乎世人眼光的實踐者,怎麼讓來者頓失楷模?特別是當世道因人心迷惑而備感困頓,越發令人思念老師昔日身影,想老師今日若尚且在世,總有他的定見,一定不忘最初的發心,正像我們心中永遠記得的蘋果香,從不曾或忘,因為,那善良的味道早已瀰漫天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如果,時間可以重來,這些至真至善至美依然會發生,那是老師一貫的風格。而文字表達終究不及老師行誼之萬一,但在眾人的心中,卻因為老師,得以看見典範遇見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