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就診見聞二則

發布日期:
作者: 石鵬來義。
點閱率:524

﹙一﹚名醫
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那名醫喜笑滿臉的同主持人話語著。言談裡,神色中,讓人對此名醫有種「好生學養豐厚」的觀感著。
人過中年,「中古零件」的肉身難免會在不經意的當兒「猛然驚訝」於諸諸許許的不適與疾苦困擾。於是,我就掛號候診於這名醫的診間。
心想,該是位慈藹且親和力極強的良醫,該是位可讓你病灶諮詢而對你心中所惶惑的疑點詳說細解以掃胸臆塊壘的好醫師。
但,經由電視螢光幕所看的而產生的「印象想像」與「真正就診真相」,卻讓人深心感懷喟嘆啊。
漫漫候診時光後,進入診間時,映入眼簾的,是電視螢光幕上常看的名醫;但,大大落差的是,怎沒同主持人笑語話說時的喜笑神色呢?
喔,不僅沒那經由電視螢光幕印象中的和顏悅色,更讓人驚疑的是,那煩燥的眉宇容貌下底雙眼,竟猛盯視著他手上的手機螢幕而語調音聲極木木然然的問說著:「妳怎麼了?」「下個月再門診看看。」
兩句話的就診回應,摧煞折毀我那「景仰裡的憧憬」情懷啊!
好生悵然的心,好生難過與失落的心;一者是肉身疾苦的耽慮,一者是看診不到幾分鐘的光景裡,「多情」的我,那揣想著醫師該有「醫者,天下父母心」底「望聞、問、切」神情,全然「落空」!
「觀察一個人的品德與能力得經由多面向的檢視才真實。」拿著健保卡繳費的我,自省著。
﹙二﹚醫病關係需要以同理心來良善溝通
一早到醫院候診時,聽見、看見了醫師與病患因彼此立場、角色的不同及思想觀點差距的迥異導致有了溝通上齟齬的嫌隙心結場面。
一位醫師一早就要面對將近百來人的門診,的確得有著相當的耐性才能「視病猶親」般的心情來細細詳說病情。
故而,有些醫師係本著「專業知能」的「決策」而告知病人「此症為何」「該當如何療治」。
醫師的出發點看到的是-病要怎麼醫治,但若是毫無醫學常識的病患,值病疾遭逢之時,很有可能會有著一大堆的疑問與不安及對療程的諸多揣測及種種猶豫情懷,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醫生:「你真是說不清!」
病患:「你怎麼都不讓我問病情?」
醫生:「都講得清清楚楚了,你又不是外省人聽不懂台語,你怎麼還一直問?」
病患:「我就是聽不懂啊!」
然後,醫師與病患就在「你另請高明!」「我要調閱全部病歷另尋名醫高人!」的嚷鬧中,在醫病關係絕裂中,不歡而散以終。
醫生未有同理心,病患無法溝通是此場面的癥結所在。大排長龍的候診病患讓醫師無暇對此患者「細說分明」;而未能「理解此況」的患者也深感「相關病情疑問未能得釋」而忿忿不已著。
「醫病關係需要以同理心來良善溝通啊。」旁觀的我,感嘆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