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
今年以過花甲次年,受聘於金門大學,教授的科目以觀光相關學科為主要課程。以三十多年在觀光產業的實務歷練,進而轉入大學學堂,傳授觀光領域相關課程的範疇,自信游刃有餘。初次執教於學堂,卻驚覺一個孩子的成長,在深根於教育的基礎上是非常重要的。身為金門知識份子的一員,應有責任將金門大學的教學風氣與德行,給予更多的關懷、鼓勵與支持,讓金大的教育品質更臻完善,此乃我金門之福矣!個人謹就一個為「師者」之職責與師德,書寫此文與社會賢達或有識之士等共勉之!
為人師者,首先應具有為人師的人格、心智與涵養,並綜合中國古代為師之道的傳統思想,超人的智慧,醇郁的美德,言行思辨足以為眾人儀表,具典型模範,同時能夠解除疑惑,授以德業,傳播大道者始可為人師表。尤其是「知識」與「道德」必須合而為一,然後「師」與「道」才能融貫於一身,這是中國古代優良師道者之內涵。
在我中華民族,歷代古聖先賢曾提出許多標準。周禮地官司徒中鄭玄註師氏云:「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人師,是教人以日常生活正道的先知。韓愈在師說中亦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這三個主要課題之中,「傳道」是最重要的課題,這是在培育每一位學子的學問涵養和心靈的德慧,建立學子的善良本性。進而力行實踐所謂忠恕之道,使其盡己之心以待人,推己之心以及人。忠恕之道其實就是「仁道」。何謂「仁」?孔子對於「仁」的詮釋,胡適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上說:「仁就是理想的人道,盡人道即是仁。」蔡元培先生亦在中國倫理學史上說:「統攝諸德,完成人格之名。」朱熹說:「仁者無私心,而合天理之謂。」梁漱凕先生說:「仁就是本能、情感、直覺。」仁是體,而敏銳、易感,則為其用。在仁的本體上,「仁」是一種能使人所行的都對、都恰到好處的一種直覺和敏感,在外表現上則成兩種心理狀態:寂-平靜而默默的生意。感-強烈而靈敏的感受。簡言之,世人的生命、情感、思維、理性,又莫不源於幽然而遠,淵然而深,統攝萬事而闡幽辨微的心靈。在天地細蘊,萬物雜陳,一片綿邈,似幻而真的人間,體認貫天地宇宙之大道,仁也。何謂「道」?在這蒼蒼莽莽的宇宙人生,萬事萬象的各種變化,莫不是「道」。所謂「道」者,通也。能通乎大道,則應變不窮。「道」之在人者則為德、為性。在古今哲學家心理,所謂「道」者,即是術,是道路,也是最高的原理。易言之,「道」是真理,是智慧,也是永生。是和平,是良善,也是仁愛。先秦老子的「道」,是指天地而生的原理。在禮記文王子篇:「師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為人師,不但教人以倫理和經常行事的大道,而且還要曉諭其篤實深厚的德行涵養。處處力求「道」與「德」的均衡,以德行實踐,擴充心量,發展心智,作為教人的根本。
論語禮記載:樊遲問「仁」,子曰: 「愛人。」「仁者愛人。仁者人心也。」故宋儒解釋「仁」為「愛之理,心之德」。一個存有仁愛之心的人,體現在外的是「禮」,故古人云:「知書達禮」,以內在的心智再加上為師者的教誨,自然可改變氣質,心靈亦能澄澈平夷,做事不失道,做人不失德,有禮則必然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兄友弟恭、講信修睦。終如馬不釋策,必成龍駒;弓反於檠,即為良弓。曲木可直,凡人成聖;這都得自於學問的涵養和心靈的德慧。為師者之責,何其偉大而深遠?尤其近數十年以來,人類智慧突飛猛進,物質文明日新月異,每一個人都沉醉在昏昏昧昧的慾海之中,物慾的氾濫,心靈的偏枯,迫使人格分裂,乃至於迷失自我。人類原本純質的心靈,因而喪失了本性中原有理性之美,社會道德亦隨之墮落,逐漸淪落到心為形役,以致陷入玩物喪志的陷阱而無法自拔。這些空前的心靈危機,其實是人類過分放縱自己的慾求,並處處養尊處優,驕奢淫佚,煽動慾望,盡情享受。因而汙染了純潔的心靈,腐化了生命意志,破壞了良知理性,甚至否定了生命的存在價值。職此之故,如何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引以為傲的「師道」,應是現代人為物慾所蒙蔽,而忽視教化功能,毀壞知識體系之際,一但有聰明睿智的仁德之士,教使人人都能夠盡量發揮原本的善良之性,以達仁義禮智的最高人生境界,這是師道之所以產生的淵源,也是形成人類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為人師者,當傳承我中國傳統師道的真諦和精髓之所在焉。
在中華民族歷代古聖先賢中,為人師表而備受後代景仰者,唯孔老夫子與韓愈爾。
孔子於晚年從事著述和教育工作,聚徒教授,首開私人講學的風氣。用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以聖賢懷抱作英雄事業,功垂後代,為萬世師表!孔子認為人性在人之初時乃是渾然一體,純良如白紙的,其所以有善惡智愚之分者,乃是後天環境形成的。因而孔子對教育創立了純粹性的可塑論,認為教育的力量是可以創造天才的,不僅僅在發展人的個性。對於教育設施,則主張首先改善環境,再以這個模型(環境)因材施教,以塑造善良的人性,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主張「動機」和「結果」並重的。對於學習則主張「知識」和「行為」並重,尤注重行為的實踐。孔子認為一個優良教師要有以下的修養,在論語上他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學不厭,誨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可見不倦之教不厭之學和不斷之修,是現代教師的基本功夫,缺一不可。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教師在進修中豁然有所悟時,心靈上的快樂。「人不知而不慍」,是教師教學不倦的精神。同時孔子又主張「有教無類」,這是孔子普及愛得教育的思想基礎,也是中國文化蓬勃發展的起點,對於民族智慧有不可磨滅的大功勞。
再者,孔老夫子在談到教材與教法時,在教材上說:「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又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群,可以怨。」這是孔子的教材,他認為:「詩書足以博文,禮乃行道之本,樂所以陶冶品行,行為與知識合一。」強調理論和實際相輔的教材。至於教法則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又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吾道一以貫之」。在孔老夫子的教法中,特別強調「思」與「學」,「思」是一個人自我內省的觀察法,「學」是客觀經驗的推理法。前者是考察自己的主觀內容,從深思明辨中求上達,認識人生的真諦。後者是將宇宙中一切博大的知識加以體認,在博學審問中充實自己。兩者在相互配合,不偏於一方,才可以獲得真實的學識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才可以篤行其大志。所以孔子在思想方法上,要求學生思想和學習合一並行,由「多學而識」再進而「一以貫之」,絕非口耳記誦之學而已。特別是要學生去躬自體會了解,才可以從力行中有所獲得。因此他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平時用啟發和推理能力的教學法,在循循善誘中因材施教。所以孔子對於後代讀書人的影響極大,並給兩千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以下四種精神楷模,亦成為中國人行為的標準。
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不計功利,不論成敗,是民族道德的力行實踐精神。
二、「朝聞道,夕死可矣」和「志士仁人,殺身成仁」,是為了追求真理而勇於犧牲的氣度。
三、「泰而不驕,剛毅木訥」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是個人克己修身,自覺反省的工夫。
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是讀書人高潔的節操,空靈高遠的人格。
以上四種精神,是人生事業修身處世的基本修養,也是數千年以來堂堂中國人的思想、境界、心靈和風格。一個優秀的師者,就應該具備這四種精神,以利承先啟後的重大工程。中華文化優良傳統的師道,必能垂教後代,永恆不朽。
唐儒學家韓愈,以一介平民,居然為百世師表,可見其道德涵養之高深,學術地位的崇高,不然何以敢上書闢佛老、斥異端,復興儒學大道於天下沉溺之危?對於師道,韓愈說:「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論地位的貴賤高低,年紀的老幼大小,有道即是吾師。何況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足見「道」即是「師」,師嚴則道尊,「師」即是「道」。在中國文化傳統,吾師即是真理,吾愛吾師,即是愛真理,為人師應領悟這個道理,才足於為人師者。
其實韓愈一生最值得讚美的不是「衛道」,而是敢在一面倒的形勢之下,獨排眾議,自樹一幟,有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度。他那不依形,不恃力的堅強人格,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的精神生命,尤其是一顆俯仰無愧怍的精誠之心,古今文人中不多見。持此一心,經歷許多險阻,永遠奔向可以達到,而未曾到達的理想境界。追求一個至善至美的人生。這種典型人格,值得讚美。據說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寫在潮州韓文公廟碑,要讚美韓愈生平形狀時,究竟如何下筆,苦思不獲。一日,忽覺思潮澎湃,異突起,揮筆有神。於是用:「匹夫而為百師世,一言而為天下法。」可見其學殖工夫之碩厚,始可為古文運動的先鋒,棄華靡空洞之弊,振興了漢魏以下八代衰敗的文風,這種德慧兼備的人格,豈不浩然長存!
一個為人師者,要成為後世師表,就必須學習孔夫子淵深博大的人格,先懂得尊重自己的良心,再用仁心關照這個現實的世界,以高度的理性和道德勇氣,使其光芒四射,氣象蓬勃,才足以垂教萬世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