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般榮民系列》創造無限的商機—何應權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1,210
字型大小:

投入軍旅有意義,退伍返鄉留回憶;穿街走巷為生計,創造無限的商機……。
生於民國五十五年的何應權,父親務農、母親裁縫、兄姐護手足,身處拮据的年代,他不需上山和下海,擁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優渥環境,無憂無慮去上學,他感謝父母與兄姐。
啟蒙老師對學生的將來有極大的影響,他遇著了蔡友道及蔡水木兩位老師,除課本教學、亦注重倫理與生活細節,衛生方面、總叫他們這班去做生活教育的示範,使他們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國中時代的劉卓維老師在意他文字的分辨與書寫,教英文的楊成業老師要求很嚴格,成績維持在一個水平,他感恩師長的鞭策。高中時代李天助、盧開士、歐陽文章老師教學認真亦讓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物理勤做筆記,在離開校園時,還將筆記本留給盧老師,以作為將來學弟、學妹的範本。
上了高中,立志讀大學,平日喜歡美術的他,從國中時代的梁宗傑、吳鼎仁、唐敏達老師、到高中時代的楊忠德老師,不但啟發他美術的潛能,亦對他往後藝術方面深具影響力。而面臨人生重大抉擇,課業的不盡理想,頓覺前途茫茫、無具體目標。而前面有位成績很好的學長就讀中正理工學院,他也想去念。然而一知半解的他,想念建築系,該校卻只有土木系,以為建築系和土木系息息相關,即是測量與幾何概念,不理解的情況下竟然決定去報考。而軍校聯招體檢,他的身長不夠高,又戴了個近視眼,於是教官助他一臂之力,矯正了視力,讓他順利地通過體檢。
民國七十三年,他英氣煥發去從軍,在金門苦難的環境所學到的東西讓他順心又順意地做什麼都如意。以前島上的民防隊員,每戶都配有槍枝要保養與擦拭,就讀高中時也曾出操與上過軍訓課,對於槍枝的分解與結合難不倒他、摺棉被方方正正更是簡單,他人都喊軍校生活苦,他卻備感軍中好輕鬆。但真正的苦頭在於正式進入土木系就讀後,有聽沒有懂,如坐針氈於課堂,而頭已理一半,退學需賠錢,勢必增加家裡的負擔;身為戰地男兒漢,自該克服困境地勇往直前,天底下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說服自己往前衝,好學不倦才是好兒郎;而就讀金門高中時要做壁報,念軍校一樣要寫要畫,十八天的不眠不休、他駕輕就熟地和同學們將中正紀念堂的架構做成縮小版,輔導長看了很欣慰,這金門孩子好樣的!而位於桃園大溪的中正理工學院,他的一百二十名同學肝膽相照、感情甚篤。
民國七十五年十月,何應權抽籤抽中陸軍總部工兵署,報到後幾乎沒停留地立即被分發到位於台中工基處,以少尉階級擔任勤務連排長。帶兵要帶心,他要把士兵帶到一個輕鬆的境界,為了讓阿兵哥生活不乏味,中秋之夜辦理聯誼活動,同時指導一位國立藝專的弟兄做布幕,以辦舞會的方式在晚會中換兩個場景。亦分配時間帶著士兵到溪頭出遊,而前提是營區內的任務先完成,以賞罰分明的方式來與士兵相處。
民國七十七年以中尉階級在工基處生管室當幕僚,該單位每年均辦旅遊,該年由他總策劃,他在颱風天不畏風雨地按既定的規劃出遊,到墾丁聯勤招待所,颱風天依然烤肉,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而待於生管室期間,海防探照燈的生產,他負責零件部分,海防的偷渡與走私,裝備極受重視。他引以自豪的是將海防探照燈的妥善率拉到百分之九十九。因海防位置偏遠又無電,探照燈不能亮,雷達亦無法運轉,思考未來亟需努力的方向,他由五級廠到各據點、亦即下鄉服務的方式,先用問卷調查,才知海防電力不足,阿兵哥自掏腰包購買發電機;探究原因、追查真相,他向上級反映,豈能讓辛苦守海防的士兵作如此的犧牲,並尋求改善電壓及補充發電廠。同時告訴海防弟兄,有事報告二級廠,二級廠無法處理轉三級廠、三級廠無法處理轉四級廠,再不行就直接找他五級廠,他期望層層負責把關,以快速的支援系統,做到全方位;他不怕反映問題,只怕有問題不說。他告誡弟兄,主動服務、誠心關懷,任何事情都會獲得善意的回應與良好的改善,尤其是他不怕麻煩及有擔當。
民國七十九年他升上尉,並擔任三軍發電機修復所所長;三軍發電機所修護進度落後很多,比例是工基處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工基處有一半工作靠發電所在支撐。他先到中壢一家汽車裝配廠參觀,將生產線製作的概念帶回部隊,無論是生產線的作法及進度掌握,他都細心領會。返回後與士官們溝通,最後依他的方法,改變工廠作業模式、人事重新調配、並調整修護線,第一年拉近進度、第二年拉平、第三年超前。
民國八十二年他在工基處的行政室接任後勤官,在該單位七年期間,他均從事生產三軍的後勤支援,他想此刻的系統怎會如此?而當時正遇著台海危機,對岸欲發射飛彈在台灣南北,部隊需動員,接到動員體系他傻眼,認為軍人如此南北大奔波,消耗量非常大;而在赴國防部開會時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認為必須以區域性來支援,倘若工兵動員,工廠的弟兄調出去,誰來生產?
雖然待在工基處期間,過得很充實,但人生總要有規劃,後勤不是他要的方向,倘若留營,無背景的他升不了將軍,選擇退伍則要先立定目標,二者之間的取捨,他先參加職訓。民國八十五年十月以少校階級退伍,先在景觀工程學習,在異鄉他每天和朋友拿著圓鍬、十字鎬在各處做工程,但當時該工程走下坡,所接案子沒很多,而日子總要過,隨即到兄長的公司待半年,負責人事管理,同時學習與磨練。
民國八十六年,金門建蓋塔山發電廠,他於該年返鄉應徵土木工程師,並順利地錄取。而在塔山一待即是五年,上班堅守崗位、下班從事建築設計,與建築師配合,直至九十二年離開塔山電廠。他除自己成立公司,承接了塔山電廠的建築設計外,亦接下金門縣政府、文化局、調查處、金門國家公園……等單位之清潔維護或解說業務的案子。他是一個建築領域比較全方位的廠商,亦是較有制度的公司,大凡土地規劃、開發設計、監造、顧問,幾乎都涵蓋整個體系。金門市場小,不能只靠一項業務,因此連人力派遣都包含其中,亦因此而創造更高的業績。
承包國家公園解說員業務,何應權改變了生態與觀念,一般人喜歡投農、漁保,他則要求員工投勞、健保,除非是自己放棄。並將解說員素質由高中學歷提升到大專、甚至大學程度。解說員無休假制度,例如需求人力七人,他則派遣十一人,目的就是要讓他們亦能輪班與輪休,雖然成本增加,但這是社會責任,至少改變了職場的觀念及習性。
鼓勵員工,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當作自身事務在經營,倘若做不到一百分,不能勉強六十分,需自我要求一百分的標準。而接觸業務要以輕鬆愉悅的心情去迎接,並以嚴謹的態度去面對每一件事。
民國一百年他當選社區規劃師協會的理事長,負責社區發展事務的推廣;規劃師扮演著政府與民眾之間溝通的橋樑,他曾協助部分社區改善環境,亦辦了一次各鄉鎮社區的座談,他希望未來能更深入各社區,達到落實社區發展方向的需求。
學然後知不足,退伍後驚覺沒讀書是一大憾事,何應權發現許多東西都跟不上,他先念二技、再讀研究所,從金門技術學院的運動管理系再到閩南文化研究所,接觸了這些層面,對於分析的能力及看法精進不少,江柏煒老師及徐純教授鼓勵他許多。如今何應權為台灣博物館專業協會理事,他亦在浦邊社區做文史工作;而他的論文以成立一個無房舍、無框架的生態博物館為主題,以社區人文及環境為題材,作為探討文化的一個窗口。
從民間到軍旅、再從軍旅回民間,何應權學以致用,除以自身故事鼓勵年輕人努力向上,亦鼓舞退伍弟兄不斷去充電,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必有它的道理存在……。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