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來自燕南山的大俠﹕楊樹清把文學的種子種在故鄉土地上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銘磻。
點閱率:988

是什麼樣的風,把楊樹清這個生長在戰地農家的年輕人,冒冒失失吹送到台灣來?是如何難解因緣傳說的魅力,讓這個土生土長,從少年時代即愛戀文學、擁抱文學,片刻都不肯離捨,看來有些憨直的金門人,於1978年6月夏日,隻身初渡台海,尋找他在心目中繪影許久的文學天空?
文學的天空何其遼闊與抽象,如何覓尋其中奧義?如何履行實現?
初航南台的他,在凌雲號甲板上得一詩作,登岸後,擲回島鄉,同年七月八日的金門日報副刊,刊登了他以「燕南山」筆名寫成的〈金台之間〉,二十八行詩的前七行如此鋪陳:「料羅灣的水白茫/太武山在心翻滾/長雲騰出旅人的意思/於是,黛綠的太武在眼窗逝去/台灣海峽的水深藍/藍中一點白,悟了余光中/一萬匹飄著白鬣的藍馬」……。
他甚至懷疑,那會是自以為航向「天堂」新故鄉的詩韻?折折返返、重重疊疊,無數回合的祈盼之情,讓他日後寫成一本鄉土情感濃厚的年少散文集《渡》。
1962年出生福建金門燕南山古區村10號,原籍湖南武岡(今洞口縣)高沙鎮,高一那年的楊樹清,憑藉著對文學堅定的信仰,毅然來到異鄉的土地上展開文學與文化的探險、探索行動。20歲前,已歷經了革新號《金門文藝》、《台中一週》社區報及書訊雜誌《書櫃》主編,期間還出版了散文集《燕南情長》、《少年組曲》及小說《小記者獨白》,此後寫作、出書未輟,從不間斷。
一心想成為作家,抒發對浯島念茲在茲的鄉土情懷,以及憧憬台灣多變的人情世故,大隱隱於市,他選擇落腳到紅塵煙囂下的北台一角,住進空間狹小、不及10坪的斗室,寫作之外,也專研當代作家的各類作品;而今,從斗室換了間較大的書房,50坪大的住家望之就像一座「文學書屋」,載超過萬冊的文史哲藏書,客廳是書、客房是書、臥房也是書,歲月塵埃堆疊的藏書,儼然一座圖書館,同時,也塞滿了連一張紙片、一張圖片都不放過的金門文獻、現代文學史料。這時,已成為台灣報導文學界知名作家的楊樹清,依舊眷戀對文學不變的初衷,他喜歡同鄉詩人張國治所言:「創作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命運」,也想到美學作家余秋雨所指:「文學是一種氣質,不是一種職業。」
來台度過三十五春秋的楊樹清,曾擔任澎湖《建國日報》記者,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書評書目出版社企畫主任,《新未來》、《文殊》雜誌總編輯,《金門報導》社區報社長、《金門日報》駐台特派員暨鄉訊版主編、《金門學叢刊》總編輯、佛光大學及金門大學駐校作家等。
曾說:「這樣一塊孤懸海峽兩岸的邊陲小島,因著國、共戰爭,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知名國際,與柏林圍牆、板門店被視為世界三大冷戰遺區。」的楊樹清,也如一座金門鄉親訊息聯繫、鄉情連結的橋樑,由他號召與自動歸隊的金門人常群聚台北各種場合,島鄉戒嚴、軍管的年代,他甚至在台北創辦《金門報導》社區報,結合社會運動,把媒體能量折射回金門,衝撞威權體制。故鄉被鄉民以文學的各類形態表現出來,恰如作家王鼎鈞所云:「啊!故鄉是什麼,所有的故鄉都是從異鄉演變而來,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
人稱「大俠」的楊樹清說:「現世冷戰結構之外,舊稱『浯洲』的金門在晉代即已開發,宋朝以後,朱熹來此講學,文教日昌,歷代出了四十三位進士,享『貴島』、『海濱鄒魯』、『海上仙洲』等美譽。明萬曆以後,因土地荒瘠、政治鬥爭、盜匪出沒等因素,掀起數十萬金門人移民南洋群島的狂潮,金門會館、鄉社處處聞,致金門又有『僑鄉』之名。」
他以僑鄉之士,在異鄉台北,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報導文學作品。
1996年以〈消逝的漁民國特〉獲得第19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評審獎。
1997年榮獲金鼎獎圖書主編獎,實現他成為優秀編輯人的夢想。同年又以〈被遺忘的兩岸邊緣人〉榮膺第19屆聯合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
1998年以〈番薯王〉一文榮獲第11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同年以〈天堂之路〉榮膺第20屆聯合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1999年以〈消失的衛星孩子〉再度榮獲第22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評審獎;他的文學創作功力不僅使文壇前輩刮目相看,更使他贏取對文學大夢懷抱的理想逐一實現。
其後,又以非凡的文學成就,名列文建會與文訊雜誌合辦的《1997台灣文學年鑑》年度10大文學人。2003年獲頒第44屆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報導文學獎。
在台灣文壇嶄露頭角、榮登各大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的楊樹清,分別以故鄉金門、異鄉台北、異國加拿大為報導文學創作舞台,他報導文學作品中時而清雅、時而深刻的文字和面對現實的報導能量,讓文學創作的天際遼闊無比。
自1975年小學時代,在金門日報兒童園地發表第一篇習作,至2015年,創作已達四十載的楊樹清,出版的個人著作多達三十四種,包括散文《渡》、《番薯王》,小說《小記者獨白》、《阿背》等,寫作、出版的報導文學更多達百萬字,包括《天堂之路》、《金門島嶼邊緣》、《消失的戰地》等;多年來,奔波在台北大城和金門列島之間,他的人生也跟著起了極大變化,無論金門歷史與文化演進的紀錄,無論人生百態的描述,或長年擔任佛光大學、金門大學駐校作家,集撰《金門鄉訊人物誌》百萬字套書等,個性中充滿金門人特有的能耐與能苦,讓他的報導作品充滿探索的魅力。
從文獻記載中,南宋朱熹釆風講學、設燕南書院的金門燕南山到台北發展的楊樹清,以作家身分活躍文壇,他在台北住家的書屋撰寫的系列作品,盛名享譽。文史學者、文化評論家龔鵬程博士評析:「楊樹清的筆下從來不缺少關懷弱勢、深入基層、批判社會、提倡人道精神等質素,但支撐這一切,令人讀之興感,驟然而生關切金門之念者,卻非這些,而是敘述者的聲腔,也就是報導時的文采。因此,他寫金門,不只是做為史料史錄,也不只是調查報告,雖然在目前,為金門一地花那麼大氣力、費那麼多筆墨的,天下只有他一人,但其報導,仍有超越一時一地之價值。未來報導文學之發展,也應該會要重視他這個例子。」
楊樹清的報導書寫,大多牽繫起兩岸與金門之間的歷史場域、族群糾葛、文化情感,從散文到報導文學,他對金門的文史、人物,觀察入微,展露他期望用文學深植土地的溫暖情懷。更甚者,當他跳脫以金門為範疇的報導書寫時,仍保有個人對關懷人文與土地的熱情,從而塑造出屬於他優美又充滿悲憫世情的文采。
來自燕南山的大俠,當年為實現文學夢,風濤渡海來台灣,也曾為汲取異文化養分,浪遊北美,在加拿大飄居三載。以一介鄉野之子成就故鄉、滋長文學,而今,金門的文學或他的報導文學都綻放出亮眼的明日之花。下一步,把文學的種子種在土地上,他將以鮭魚返鄉的心情,接下他長年用一枝筆書寫推動、重建復現的燕南書院院長,也要為原鄉打造一座文學館。
(本文作者陳銘磻,台灣知名報導文學作家,第一屆時報報導文學獎得主,出版有《最後一把番刀》、《芥川龍之介文學之旅》等百餘種著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