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哲邦美人魚
2014年11月我以科技部政務次長身分到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在駐拉脫維亞代表處的葛光越大使陪同下,拜會立陶宛立陶宛教育科學部副部長瓦提庫斯(Rimantas Vaitkus),並由其安排參訪該地自然形成的文創園區,名為烏哲邦區(U?舁upis)。維爾紐斯這座城市歷盡滄桑,多次被俄國、波蘭、法國,及德國佔領,軍民塗炭,日夕不能聊生,人遭縲絏之厄。1795年,立陶宛併入俄羅斯帝國。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在1863年起義,反抗俄國,未能成功。造反者或者被殺,或者被流放。我觀看收藏在立陶宛國家博物館的油畫《被放逐的反抗者》(1863 Rebels in Exile),畫中人物表現出:「生死異路兮,從此別;奈何煢速兮,心中悲」,呈現造反者被流放的悲哀表情,讓人感受到「貧不擇妻,飢不擇食,寒不擇衣,惶不擇路」的處境。
在上述歷史淵源下,維爾紐斯一群藝術家在烏哲邦區成立「對岸共和國」(U?舁upio Respublika)。這個國家是喊好玩的,未被任何一國政府承認。而立陶宛政府也有足夠的幽默感,容忍藝術家的「胡鬧」,立陶宛總統都來此地參觀過呢。「共和國」的總統是李雷基斯(Romas Lileikis),他帶我參觀烏哲邦區,到了保皮奧街(Paupio Street)。其牆頭放置了一排銅牌,以18國語言寫成對岸共和國的憲法。立陶宛被外族統治時,舊有的語言與文化往往被禁止並抹滅。對岸共和國憲法以多國語言呈現,自然有解禁的含意。當中第27條寫著:「每個人都應該記住自己的(立陶宛)名字」。俄國統治時,立陶宛人的名字是俄文拼音,德國人統治時,名字是德文拼音。我由李雷基斯的眼神看到,憲法第27條是很卑微的抗議,希望立陶宛人永不忘本。
對岸共和國緊鄰維爾紐利河畔,堤岸靠橋邊的一個特殊位置,坐著一條青銅美人魚 (U?舁hupis Mermaid)。我認為這條美人魚是全世界最漂亮的青銅美人魚之一,不遜於丹麥的小美人魚銅像。然而美人魚皺著眉頭,帶著淡淡的憂愁。我想起艾略特(T.S. Eliot )的一首詩《普魯夫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of J.Alfred Prufrock),當中的一個片段:「I have heard the mermaids singing, each to each. I do not think that they will sing to me. (我聽過美人魚互相對唱。我不認為她們會對著我而唱。)」我看著維爾紐利河的小美人魚,也不認為她會對著我而唱。憂愁而孤單的小美人魚,沒有同伴可以互相對唱。她抬頭望天,莫非在向上天禱告:「不要再欺負我了」。看著美人魚欲言又止的表情,我不禁猜測,她想說甚麼?我的腦海閃過對岸共和國的憲法第1條:「每個人都有在維爾紐利河畔生存的權利,而維爾紐利河有流經每個人的權利」、第37條:「每個人都有不擁有權利的權利」、第12條:「每隻狗有權去做狗」、「每個人都有不快樂的權利」這大概也是美人魚卑微的請求吧。我忍不住素描了令人憐愛的美人魚。
我對李雷基斯說:「我們幫你將對岸共和國的憲法翻譯成中文!」李雷基斯聽了,欣然同意。我請葛光越大使共襄盛舉。我只看懂對岸共和國的英文憲法版本。葛大使說,我們直接由立陶宛文翻譯成中文,因為英文並未真正顯示原文的精髓。回台灣後,我被告知,這項工作在今年(2015年)三月完成,相當振奮欣慰,未來台灣遊客到維爾紐斯,可在保皮奧街道看到雕刻中文憲法的銅牌。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