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堡的阿嫂
2011年我們在金門做八哥(加令)的調查,目的在了解八哥在金門的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種群數量及對農作物危害的程度。
這計畫是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劉小如博士主持,我只是擔任協助調查的腳色。
野生鳥類的調查,在時間上通常會依目的而做調整。例如我們想知道金門八哥的數量,必須先查出八哥夜棲林的地點,然後於黃昏計算八哥歸林夜宿的數量,或於黎明前到達八哥夜棲林,計算晨間離巢的數量。
4月16日清晨4:30,天色未亮,氣溫約在攝氏9℃左右,相當寒冷。我們工作團隊4人,摸黑來到東堡牧牛場,將前一日架好的霧網張開,然後就蹲在田邊靜靜地等待。此時大地一片寂靜,天空的星星顯得特別明亮。東堡牧牛場的那一片樹林,有2000多隻八哥夜棲。
清晨5:00,天色微亮時,八哥開始鳴叫,然後群起從夜棲的樹林飛出,開始牠們的日常活動。其中有10幾隻八哥飛出時,撲上霧網,被我們逮住。我們將逮到的八哥放入袋子裡,然後帶到東堡的將軍廟旁的石桌椅來,利用現有的桌椅設施,開始為八哥做套環、測量、抽血及綁背標(如圖)等工作,待將這些工作完成後,就將八哥釋放。
正當我們專心地忙碌著,住在附近農家的一位阿嫂,突然送來熱騰騰的茶水和金門傳統的糕點如綠豆糕、貢糖和麻荖等,欲供我們早餐。明顯地,她看到我們在這寒冷徹骨的清晨,就在野地做研究,必定尚未吃早餐。所以她的這一寒中送暖舉動,讓我們既驚訝又感激。我們與東堡的這位阿嫂,素昧平生,萬萬沒有想到在清晨的工作中,有人會貼心地送早餐來。她的熱情,也確實溫暖了我們的心。雖然此事已隔多年,但仍時時縈繞在心,感念不已。
我們做八哥的調查,每月7天,為期一年。八哥在金門的分布遍及全島,分散在10幾處樹林棲宿。為了知道八哥的數量,我們在每一處八哥夜棲林,於黃昏八哥歸林夜宿和黎明飛出時,計算八哥的數量。各夜棲林的數量不一,多者達3000多隻,少者也有800多隻。10幾處夜棲林加起來的數量,約有20000多隻,這是當年金門調查的大約數。此外,我們白天還要調查八哥的築巢場所和行為。八哥的築巢場所見於樹洞、土壁、屋簷、路燈桿、倉儲、破舊空屋,甚至強佔白胸翡翠和栗喉蜂虎的洞巢。可見八哥是一種適應力強和強悍的鳥類。然而,當仔細觀察八哥的覓食時,牠是雜食性鳥類,除了見其在地面如公路和農田啄食各類食物外,牠站在高粱穗上也會啄食隱藏在高粱果實間的昆蟲,不全然吃高粱。
野外調查向來是很辛苦的,不像上班族按時上、下班,且可在室內吹冷氣。它不僅工作不定時,且必須在風吹日曬的環境中工作。不過調查工作依計畫完工,交完報告就算了事。然而東堡阿嫂的善舉,熱情且貼心的提供窩心的早餐,更展現金門婦女的善良和關懷他人的美德,除了讓我們感動之餘,即使事隔多年,仍讓我們銘記在心,永不忘懷。我現在謹以此文表達誠摯、衷心地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