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前水頭黃天路洋樓
前水頭洋樓數量與形式,名列全島前茅,在每一個不同的朝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如果再加上屋主堅苦卓絕的奮鬥史,居住者曲折離奇的小故事,讓人想忘了「它」的存在都很困難,黃天路洋樓就具有這種特性,而且他的後裔和故鄉始終有聯繫,所以前水頭人士,相對的對這棟樓房關愛的眼神也就特別多了。
從民國84年舉辦的全國文藝季開始,就發現這一棟洋樓的美麗,「它」的名字始終是「黃天露」洋樓,名字錯掉了!千萬不要怪這些講錯話寫錯字的人,連黃天路今年高齡79歲的孫子黃厥明都搞錯了,他雖然年紀不小,但跟得上時代,用電腦建立印尼麻里巴板金門會館的所有華人資料、金水黃氏宗親會會員個資,內容詳盡,鉅細靡遺,各贈送我一本存查,看得我頭昏眼花,對他建檔的精神和毅力非常欽佩。去年宗祠奠安,他替祖父黃天路和一位同鄉尊長黃廷栽等人晉主,在傳回的E-MAIL附件發出的調查表中,看見其中「黃天露」、「黃廷裁」名字有誤,「裁」、「栽」字形相近容易混淆,但閩南話可就差別很大,容易分辨了。還有,連自己祖父的名諱也記錯!但,想到他老人家身在異邦,面對「外國」文字,有這種錯誤很自然,所以我就去信,請他再確認。他回信說:「接讀來信,我跑到墳地去看墓碑,是『栽』字,是我誤寫。那,我祖父應該改『天路』。」還特別跑到墳地,去看墓碑,實在有夠偉大!後來,我告訴他祖父誕生的故事,相信從今以後,他會永遠記得牢牢的。
話說以往鄉下的婦女生產的時候,都是找一、二個左鄰右舍有經驗的婦道人家來幫忙,哪還有什麼定期做產前檢查的,要是一切順利就謝天謝地!如果碰到難產的狀況,鄉下地方還得趕緊雇用一匹騾子,到城區馱醫生來進行急救,經濟水準不高的家庭,哪有能力負擔得起!因此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女人必須面臨生兒育女的關口,有句閩南語俗話說:「會過麻油香,沒過棺材板」(板唸幫),意思是說:生產順利,則坐月子可以吃到麻油雞等摻麻油香味的食物;因難產,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生其他意外而逝世的,只有棺材板可躺了。但是,黃天路的母親董氏卻是個例外,她不是難產,而是急產,在回家的路途中,就把黃天路給生下來了,讓全家族的人感到措手不及。因此,單名一個「路」字(光緒年間秀才黃斗星撰寫的舊譜所載,民國72年版寫作天路),名副其實的成為金水黃氏第十七世三房派下裔孫,輩份屬「肇」字。三房派除了長房,以及五房少數幾戶住黃厝頂(上界)外,其餘都住在後界。父名朝武,天路是長子,弟弟黃廳,不幸早夭,族譜等文件不見其母董氏生女兒的記載,在節育器材和藥品不發達的年代,可見母親的壽命可能不長,來不及看孫子長大。
在靠「勞力」討生活的時代,有句俗話說:「多子貧不久,少子富不長。」意思是人丁旺盛,孩子長大不久,即會脫離貧窮;人口稀少,雖然富有,但維持不久。黃天路的父親是獨子,所謂:「孤子沒抓龍。」(沒,閩南語是沒有辦法的意思)又無姊妹,母親的姓氏,族譜並沒有記錄,還是我從宗祠神主牌找出來的,因為民國23年宗祠奠安晉主時,天路的經濟情況已經很富裕了,所以從他父親以上,共晉了五代的神主牌入祖龕,這是其他房祧宗親所沒有的,可見其財力豐厚。對照天路的父母,當年僅有父親名字列入宗譜,顯見父母很早離世,否則就會幫忙照顧孫輩,減輕他的負擔。沒了雙親的眷顧,再加上天路的夫人楊氏,繼次子夭折之後辭世,照顧三個年紀最大不滿十歲的小孩子,父兼母職,還要賺錢養家,在窮困的清末民初年的鄉村,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三兄弟名字依序是:祝鐵、祝恭、祝炎,乳名則分別為:查某、和尚、安薯,和老人家聊起黃天路家族,我的用詞是書名,他們講的是土名,常常張冠李戴。當時想靠種田來維持生活是不可能的,所以黃天路便做起「貨郎擔」商販(一稱搖鼓仔,挑著一擔貨物,搖動貨郎鼓,到處叫賣的流動攤販),那時祝炎的年紀還很小,於是前面的擔子是裝貨物,後面的擔子挑著的是小兒子,兩個年紀還小的哥哥祝鐵、祝恭打著赤腳跟在後面跑,一家人就這樣一村又一村的走著、叫賣著。如果能圖個溫飽還好,問題是清朝末年大環境的經濟實在太差,人們的消費質和量都微乎其微,眼看生活快要過不下去了,於是跟著族人,帶著三兄弟來南洋「求生路」(大約在1905年,因為祝恭到南洋時7歲大,他是1898年出生),先到高低(今天的三馬林達),最先做估俚(勞力工作),三兄弟也擔擔賣東西貼補家用。直到祝恭長大後,幫助荷蘭(印尼當時是荷蘭殖民地)政府機關叫人修繕房間水電,或去蓋板籠(就是把原木鋸成木板的工廠),接著承包政府的建路工程,賺了較多的錢,才讓祝炎回金門讀了兩年私塾,但兩位兄長迫於生活壓力,還是「沒有進孔子門」,後來他不斷自學,加上字跡清秀,被聘為麻埠最大的華僑商家的帳房會計,一家人終於團聚,並定居麻里巴板,生活才算安定下來。民國19年,和麻埠同樣是三房派五房的黃文東,相約回前水頭蓋番仔樓,由祝鐵回到金門主持其事,距離結構雄偉壯麗的十八支樑古厝群蓋好落成,已經有150多年之久了!黃厝頂再度昭告世人:阮又擱起新厝囉!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略東南亞,祝鐵來南洋帶天路回金門,一直活到90幾歲才去世,葬在前水頭龍貢山北麓,通往官路邊的一條小路旁。祝鐵後來也在故鄉過世,聽說是夏天灌溉甘蔗園的時候不幸中暑,葬在北園路(黃厝頂通往金門城西門外的道路,位於前水頭園坵北方,故名)東側和上通西門月城路的北邊交叉地帶,該處風水師稱為「浮水蓮花」吉穴。黃厥明在去年略作統計,天路宗長現有內孫22名、內曾孫男30名、內曾孫女26名,內外曾孫男女合計104名,瓜瓞,一輩子勞苦功高,至此可以告慰於九泉之下了。
黃天路宅第是民國19年,黃天路和三個兒子到印尼做雜貨買賣等工作,經過十餘年的奮鬥,在有相當金額的積蓄之後,匯款返鄉興建的住宅,為了光耀門楣,於是不惜鉅款,聘請同安師傅,歷經二年多才完成,可見做工之精細,被金門縣政府登錄為本縣歷史建築。建築形式十分特殊,位置在前水頭4號的是傳統閩南式四合院二落大厝,5號則是右護龍上蓋了疊樓(有的稱為塔樓),最特別的是護龍後落的洋樓有三面外廊,在金門番仔樓中絕無僅有,全棟是一間中西合璧式的建築,正面壁堵,用了大量日本製的彩瓷面磚(有的稱為彩釉面磚),有水果、花卉等紋樣,款式豐富,搭配於紅色燕尾磚(閩南語叫顏只磚)的牆面上,樣式繁複,色澤亮麗,堪稱彩磁中的佳作。黃天路宅所處的位置,以前是一個「崙」,從現狀和馬路的落差來看,可以說是一個小山坡,兩旁較低的地方就是現在通往珠水路的兩條水泥路了,「榕阿站」(站,閩南語讀ㄎㄧㄚˇ)是每條通往村中道路的前端都有的「阻絕設施」。榕阿站就是在村莊的道路入口處附近,種植榕樹來擋風煞,否則就要立一尊風獅爺,基於成本考量,還是種幾棵大榕樹,比較省錢省時省事。黃天路宅的基地是個紅黏土崙,邊緣有二條小路,所以在還沒有蓋洋樓之前是個小「山坡」,因此不能免俗的有榕阿站的存在,雖然沒有參天巨木,但成蔭的幾棵大榕樹還是有的,可惜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被砍光了,降低了防風的效果。除此之外,現在大樓前面西側,磚埕與石埕的交界處,以前還有一間李代巡廟,是黃厝頂的角頭廟,光緒年間因年久失修,加上颱風來襲而傾頹,經過鄉村整建,已經看不出任何蛛絲馬跡,李府王爺(代天巡狩)目前暫時奉祀在頂、中、下三界共有的靈濟廟。李代巡廟的地脈是龍貢山脈的延伸,遠眺紅山、坪頂一片沃野,視線開闊,據老一輩相傳,天路的宅第在整地時,花了一大筆錢請挑夫擔土,挖開地層,蛇類特別多,工人看得頭皮發麻,眾人才發現廟蓋在蛇穴上,難怪神明威靈顯赫。黃天路可以稱得上是福至心靈,一則樓房蓋在廟後,再則攔住由山上往下衝的靈氣,地脈長滋,所以能百子千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