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前水頭黃天路洋樓
天路的次子祝恭在印尼承包工程,被南進的日本人從三馬林達(當時他擔任三馬林達金門會館第一任主席)捉來麻埠做工,日本戰敗投降後,他就住在麻埠繼續做包工,到1965年結束營業,兒子厥明改行開雜貨店,一直經營到現在。麻埠以前的金門會館,是黃祝恭承包建造的,新華中學也是他承包的,他免費蓋禮堂一座,贈予學校作為集會場所,也算是一種回饋。新華中學設立後,華人合力開辦的中華學校及新民學校兩所小學,升學管道從此暢通。厥明在1994、1995年間,任麻埠金門會館主席,適逢印尼政府放寬簡便華僑歸化印尼籍條規,帶領全館人員,積極協助處理華人歸化手續,家境貧困的,更優免他們不必繳納任何費用。1998年,發起建設新會館,籌募基金會行動進行了三年,終於在2001年10月1日,落實了金門鄉親久等的期望,一棟三層設備齊全、空間寬敞的會館,由新任主席邵德良,主持落成開幕典禮,同鄉會組織改名「金門慈善基金會」,沿用至今,他功成不居,胸襟之寬大令人敬佩。瓦西德於2001年2月當選印尼總統,正式宣布開放華文,麻埠華僑總會四大家鄉團體,召開會議表決,創辦一所正規三語(中文、英文、印尼文)學校,取名「育德三語學校」,厥明亦積極參與其事,居功至偉。厥明長居印尼,子女在荷蘭攻讀碩士,或遠赴美國讀書,但本人經常返鄉探視故居,2014年更率領二位公子回前水頭,參加所屬的黃氏三房宗祠奠安,停留達一週之久,宗親們感受其至誠心意,特敦聘為奠安委員會榮譽主任委員,並勒石永久紀念。
黃乃強是天路第三個兒子祝炎的次子,雅加達高中畢業後,1957年去天津讀南開大學,畢業後在大陸做工程師,碰到文化大革命,1978年到香港,1993做電腦工程師,後來在香港住了15年。做生意時,和宏碁同時在電腦巿場崛起,而乃強還開發中文軟體,宏碁當時還沒有做中文方面的開發。在貿易的過程中,發覺紐西蘭環境要比香港更適合子女就讀,就在商場急流勇退,遷居紐西蘭。祝炎的夫人雖然不識字,但也經常講古時候的故事,聊金門的陳年往事,「在人倫上對子女的教化」,包括身教和言教,薰陶子女們注重倫理、尊師敬長等觀念,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寶貴,對子女思想的影響深遠。黃乃強是紐西蘭華人作家協會理事長,民國87年(1998年)11月,出席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協會代表會議」,會議結束後,和太太專程回金門故鄉,參拜完祖厝,帶走了厝內院子的一塊圓石,並留下一首詩:「祖厝草在住。」(發表於金門日報),謹摘錄其中一小段:那一年,在遙遠的南太平洋,在驕陽烘照的赤道邊,游子(乃強的筆名)曾經天真的問母親:「故鄉的祖厝誰在住?」母親說:「祖厝無人住」,母親辛酸地說:「祖厝草在住。」家鄉的祖厝草在住!讀來令人鼻酸,經與受委託的宗親溝通,約於民國90年左右,居住在護龍的村民遷出,不久辦好同意書及相關資料,授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修復,96年底修繕落成,97年6月1日開始做民宿,取名「小倆口」,由林金盛先生經營至今,依合約,天路的後代回金門入住還是免費的。黃乃強倡議設立中華漢字節,振興漢字文化,認為兩岸應放棄正體字、簡體字之爭,無論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統統要包容,統統要尊重,因為它們都是中華文化重要的載體,能有這一層認識,那麼正體字、簡體字的爭辯就微不足道了,這種觀點實在是真知灼見。
黃天路宗長一族從他開始,由家徒四壁而白手起家,略有積蓄時,不忘回故里建造屋宇、奉祀祖先、光宗耀族。家學傳承中華民族孝悌忠信的傳統思想,子孫展現出立志向學、孝親敬長、謙恭有禮、律己寬人的行為,無論在故鄉或僑居地,積極參與社團組織和活動,竭智盡心、出錢出力而且不求回報,在錙銖必較的現代,實屬難能可貴,個人才疏學淺,所為之文不足以彰顯其功,謹就所知所聞,略加述說,以供鄉民效法及銘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