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消失的特色書店─童書店
「隨著社會及文化結構的改變,以兒童為本的社會已然形成,越來越多人重視兒童圖畫書的出版,但是這樣的改變,並沒有為圖畫書產業帶來美好的願景。在大型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的影響下,具有獨特經營方式的特色書店正在慢慢的消失,正在我們貪圖便利與價格的同時,一點一滴的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運用繪畫傳遞訊息
好的兒童圖畫書不只要向經典學習,也要能適合一般兒童閱讀,但是到底是文字多於圖畫的圖畫書對兒童比較好,還是圖畫多於文字的圖畫書更能激發兒童的想像力,這一直是學術界及產業界爭論不休的地方。事實上,在文字尚未出現以前,史前人類就已經會用繪畫的方式來傳達訊息,古老的壁畫遺跡中,圖騰符號所示的內容都是當時生活上的圖像記錄,在沒有文字的原始時代,就已經肩負文化傳承的任務,所以圖像的運用和人類的學習,有著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係。
近年來國人越來越重視幼兒教育及親子關係,研究顯示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關於這方面的研究論述,對我們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力,這也明顯的反應在出版產業的供應鏈上。但是有趣的是,儘管兒童圖畫書如雨後春筍般的不斷推陳出新,但是卻沒有為出版產業帶來美好的願景。根據陳玉金博士2008年到2012年針對台灣童書出版的觀察報告指出,國內的童書出版產業總營業額卻不如市場預期,這是令人感到非常憂心的現象,持續的景氣低迷以及少子化的趨勢,讓人頗感無奈和力不從心。
在地文化的社區關懷
十多年前在美國唸書的時候,常常光顧社區街角的一間書店,那是一間專門賣旅遊書的小店,它除了賣專門的書籍以外也兼賣咖啡,那時的我總是一杯咖啡、一本架上的書,有時一坐就是一整個下午。
很多年過去,過去的事情有些已不大記得,但是我卻依稀記得這間特別的書店,還有那一段令人感到愉快自在的下午。在美、加地區,類似這樣的書店隨處可見,它們除了本身具有濃厚的風格以外,也是社區在地文化的一部份,人們來到書店消費,甚至於願意長期的支持書店的營運,有時不見得是因為價格及便利的因素,更多的時候,是出於一份源自於內在的社區關懷。
一間具有特殊風格的特色書店,不只帶人們專門的知識涵養,相對的也是一個可以連結情感的地方,這是大型連鎖書店無法給予消費者的另類價值,然而在凡事以價格、成本、便利為考量的我們,這是值得我們去花時間去深思及探究的。當我們談論文創產業是下一個世界經濟的同時,我們似乎忘了特色書店這個最具在地文化的精神象徵,這是非常令人婉惜的。在追逐文創浪潮的同時,我們應該也用相同的力量去經營在地文化,讓具有文化精神、獨特風格的小小書店發光發熱。
童書店對抗大財團
在圖書行銷集團化、連鎖化的情況下,童書店在世界各地同樣都面臨經營困難的窘境,在電影《電子情書》中,街角童書店對抗大財團的戲碼在現實生活真實上演。在大型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的衝擊下,首要面臨的問題,就是日益高漲的店租和有別於連鎖書店的進書價格。在這樣的情況下,獨立書店是沒有過多的利潤空間,可以抗衡連鎖書店的促銷活動以及網路書店的削價競爭,最後只好黯然退出這個市場。
受到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的持續影響,童書店幾乎不敵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的促銷活動及折扣戰。加上童書店進貨量較一般書店少,無法拿到經銷商較好的折扣,導致消費者最終還是回流到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購書及訂書。再者,就是普遍家長都有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的想法,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少看一點圖畫書多讀一些文字多的書,最後的結果,就是舉辦活動的時候都有很多人參加,但是卻沒有幾個人願意花錢買圖畫書。
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綜觀兒童圖畫書的發展及現階段所面臨的困境,出版業者最大的問題,是出在創作人才的投資及培育上,因為不穩定的薪資收入加上不完善的工作制度,讓創作人才不願投入這個職場,甚至視為畏途。然而,出版業者不能只是重視企業獲利而不顧社會責任,出版業者應具有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以實際的行動培養及支持本土創作人才,讓更多更好的兒童圖畫書可以出版,也能解決過度依賴進口國外圖畫書的問題,降低企業固定成本的增加。
最後,限制書籍售價或限制通路進書折扣,獨立書店仍然不敵連鎖書店、網路書店折扣上的優勢及策略,唯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及堅定的經營理念才是最後的致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