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傅眾咻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建樹。
點閱率:740

 每回遇到賀知章「回鄉偶書」這詩的時候,總不免要從詩人的鄉音無改,聯想起初到台灣時的點點滴滴。帶著滿口家鄉腔的閩南話,有一天忽然被丟到慣用語言也是系出同門的台語社會,那是南腔北調相遇的激盪,也是口語文化由衝擊而磨合的一段困窘回憶。永遠都記得第一次在內湖的傳統市場,是如何與攤商小販上演閩南語系各地「腔口」對決的戲碼,總算在雞同鴨講的猜測中,好不容易才買到雞蛋與豆腐乳的經驗,那也是第一次明白,即使同文同種說著相同話語,原來,溝通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由於海口腔的閩南話經常被誤認是澎湖人甚或是僑生,為了省卻解釋的麻煩,身處台語的環境,索性就慣用國語與人溝通,因為這層關係,雖然離家近三十年,鄉音卻得以塵封保留,金門話的腔韻幾乎不見位移或斷層,偶爾有機會開口說母語,台灣友人聽來總是一頭霧水,若再加上自己說話的速度,要聽懂就更沒輒了,有時不免懷疑,難道是自己的問題?但台語有時就真的無法與閩南語對頻,語言真是玄妙的藝術。
直到多年以後,終於有機會慢慢領悟個中巧妙機鋒。原來,台灣社會的方言除了閩、客語系之分,即使是閩南話也還有漳州腔與泉州腔之別,甚至還有海口腔、客家腔的說法。我這鄉音濃重的閩南話,雖自覺是接近純正的泉州腔,卻在這經歷難以細數融合次數的台語世界,隱隱有種施展不開的挫折,還好幾經適應修飾隱藏,倒也相安無事。
只是,當孩子們開始學說母語時,情況就開始失控了。
不知何時,大女兒竟也跟我一樣,愛上傳統糕點的紅龜與壽桃。有一回,她嚷著要吃親戚饋送的壽桃,孩子的媽正在廚房忙得分不開身,隨口用台語回了說:「壽桃在冰箱,若要吃要先炊(蒸的台語發音)一下,你先稍等。」
話說完後也沒有多想,就繼續忙著手頭的事,更沒理會客廳的女兒,直到忙完後走進客廳,這才驚見,小女孩不知何時自冰箱翻出了壽桃,雙手好端端地捧著,用力對著壽桃猛吹,大概是努力很久了,臉都脹紅了起來,手中的壽桃則因雨露均霑,早已經是梨花帶淚的模樣,女兒非常認真的問說:
「媽媽,這樣可以吃了嗎?」
「女兒,你在幹嘛?」
「媽媽不是說,壽桃要吃要先吹一下,你在忙,我就自己吹,而且已經吹了很多下,你看這樣可以嗎?」
「女兒啊,是『炊』不是『吹』啦,你番邦喔!」
大女兒頓時覺得委屈,一旁的我,眼瞧著這一幕,當然知道問題之所在,正得意於此情此景若金門話登場,一定不至於如此混淆糊塗(蒸的金門話發音為ㄘㄜ),但隨即又猶豫起來,思索著即便是成年大人,要在諸多語言間轉換自如尚且不易,何況是稚齡孩童?再說,語言又豈只是單純的口語傳達而已,還有許多風俗與文化的內在傳遞,這更不是三言兩語可以交代清楚的,既然如此,那就慢慢再說吧。只是,始料不及的是,幾年後,小女兒也來軋一角!
情節根本如出一轍,兩姊妹像是說好似的,只是小女兒聽到媽媽的指示:「壽桃在冰箱,若要吃得先炊一下。」二話不說,拿了壽桃就近借電風扇之力,盡情的讓它「吹」一下,當我們發現時,全家(連同她姊)無一倖免,全部笑翻不支倒地!女兒啊,是「炊」不是「吹」啦,你番邦喔!還好,這回沒有小孩吹得臉紅脖子粗的,算是萬幸。
多語環境下長大的小孩,有些反應,除了有那麼一點點讓人措手不及,其實還有錯愕!而無獨有偶,這類傻傻分不清楚的狀況好像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話說兩姊妹就寢前,總要先拌拌嘴,才肯還一家人清靜,通常姊姊會先投降作夢去,妹妹就自言自語直到沒電為止。
那晚,小女兒翻來覆去怎樣都睡不著,拉著她姊想辦法,大女兒隨口回了要她數羊的招數,沒想到小女生竟然討價還價問說:「一定要數羊?數貓不行嗎?」
已經快入眠的姊姊再沒力氣理她,沒好氣丟下一句「隨便你」,就自顧自地睡著了。但妹妹卻真的「一隻貓、兩隻貓、三隻貓……」數起她的貓了!
忽然,她大叫一聲:腳好癢!被吵醒的姊姊有點幸災樂禍的說:叫你數羊你不要,偏要數貓,活該!
於是,吵著塗藥又折騰了一會兒,然後她又開始數貓,也不知數到哪一隻,終於讓她睡著了!
隔天醒來,不得了了,原來,數貓不僅會被蚊子叮,竟然還會尿床!逮到這笑柄,怎麼可以錯過放過?全家人你一言我一語輪番的糗她!
實在忍不住好奇,問她為什麼想要數貓?
「就那個十二生肖老鼠與貓的故事啊,不是說貓才是最厲害的!然後,明明我就屬牛,你又常常說我屬貓,所以,昨晚我就想「屬貓」應該最好,然後就……」
然後就一夜好睡,好睡到尿床?看來,還是「屬羊」好了,或者就「屬牛」吧,總之,別讓媽媽隔天忙著洗床單就行。
孩子,謝謝你們幫老爸又複習了一回孟子,這位古時候的孟先生講過一個楚人學齊語的故事,因為一人教導但眾人干擾之故,最後落得失敗收場。你們這「炊」與「吹」不分、「屬」與「數」莫辨,有時候老「師」與老「司」無異,甚至十二生肖多了貓的故事也都信以為真,我們這些大人們多少也得負點責任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