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今學運比較

發布日期:
作者: 青蘋果。
點閱率:709

中國史上最早的學生運動,應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末年,當時有一位極具廉潔操守且剛正不阿的大儒家─鮑宣,鮑宣當時官職司錄,因有一次,丞相孔光出視園陵,從吏於馳道中亂跑,有違法度。恰巧被鮑宣所見,即命左右從事,當場拘捕相府從吏,並將車馬充公,丞相孔光感到很不光彩,事後雖沒上書彈劾鮑宣,但常與同僚談及此事,埋怨鮑宣不通情理。當時有人為了討好丞相孔光,即報知皇帝。當時的皇帝非常寵信孔光,也不問事情原委,立即拘捕鮑宣,以侮辱宰相的罪名將鮑宣打入大牢,並判死刑!當時鮑宣的學生深知鮑宣為人,且僅係依法執行,並無罪過,即召集了千餘名太學生,氣勢洶洶的把丞相的車駕攔於宮外,上書皇帝,為鮑宣鳴冤,皇帝因看人多勢眾,怕事情鬧大不好收場,才免去鮑宣死罪。此在中國史上可說是空前的大事件!
事隔二千年後的台灣也發生了一場震驚全球的學生運動─太陽花學運,這場學生運動的背景是在103年3月17日下午的內政委員會中,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張慶忠以30秒時間宣布完成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委員會審查,引發一群大學與研究所學生的反對,隨後抗議學生更進而佔領了國會,甚至強行進入行政院辦公室,最後於4月6日立法院院長王金平赴議場探視學生,承諾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不會再召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關黨團協商會議,抗議者方於4月10日晚上6時退出議場,結束了近一個月的抗議活動。
由上述兩件古今學生運動分析,略將其異同比較如下:
一、相同點:
(一)抗議主體均為大學生:兩件學生運動的發起主體均係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這些學生大部分均已成年或即將成年,除了滿腔熱血外亦具有相當的知識與能力,且可說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對於自己認為不合理的事情就會有所行動。
(二)抗議規模均十分龐大:因學生平時都在一起上課,在校園中更容易召集其他學生一起參與,且大學期間相對較有時間,更容易聚集參與學運,一旦集體動員,少則上百人、多則上千甚至上萬人,規模與一般集會遊行相比更加龐大。
(三)具有組織性:學生運動均是由知識份子組成,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組織分工,讓抗議活動更具有效率及持久性,在太陽花學運中,學生之間不僅有發言代表、補給、醫療甚至還能自我宣傳,這在以往的抗議活動中可以說是都沒見過的,充分發揮出組織分工的專業性。
(四)極具有影響力:不論是西漢時鮑宣的免除死刑,還是去(103)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黨團協商會議不再召開,都是由當時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執政者所作出的退讓,因為學生運動確實造成了社會的關注,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其影響力不只是當下,甚至影響到了日後該執政者的聲望,如果沒有處理得宜,即有可能造成政權不保,對政治人物而言,是極具威脅性與殺傷力的!
二、相異點:
(一)時代背景不同:鮑宣事件(以下簡稱前者)處於西漢時期,屬專制體制,皇帝具有絕對的權力,人民幾乎不可能有抗議行動;太陽花學運(以下簡稱後者)處於民國時代,且台灣保障言論自由,人民可暢所欲言,要發起學生運動相對容易。
(二)資訊發達程度不同:前者發生時代資訊尚未普及,受教育者係屬少數,且因資訊流通不發達,在動員能力上僅限於太學生;後者的時空背景卻是全國充斥著大學生,且資訊傳遞極為發達,從電視、電腦、手機、報紙……等各種媒體均可獲得資訊,此亦造成後者的動員能力非常強大!且甚至擴張至非學生族群,讓後續的影響力大大影響了國民黨的政權。
(三)發起原因不同:前者主要是因為無法接受鮑宣受到不白之冤,雖鮑宣於太學府任教,但這事件基本上是不會影響到抗議者本身的;反之太陽花學運所爭議的起因則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此案一旦通過,將可能影響全台灣人民的工作權,從此觀點上看,後者所爭的是自身未來的工作權,與前者是不同的。這兩起學生運動事件雖在時空背景上有著兩千多年的差異,但可看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接受外界的資訊及想法,並透過自身的思考產生了一套他們自己的邏輯思維,雖然可能還沒完全成熟,但卻也具有一定的雛形,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甚至相較政壇政客所提出的政策更加地容易為人所接受,當政府無法取信於人民時,這些學生所提出的看法相對淺顯易懂,反而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進而附和甚至站出來支持他們!再輔以當下的資訊傳播工具及手法,就會衍生出一股勢力,進可進行談判、退可留下警告,當權者應該要對此反省並作好後續處理,才有機會重新取回威信,然往往時下政府無法放下身段或正面回應,誠屬可惜。
也許學生們尚未接受社會的磨練,也有可能他們沒有看到全局,但執政者或教學者也不能忽視這一類的想法,因為這些想法之後就會擴散或影響他們的同學、朋友甚至家長的思維,最後演變成一股極具影響的力量,不可不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