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功德圓滿悼家嚴─典型在夙昔

發布日期:
作者: 小鵬。
點閱率:746

 父親的一生顛沛流離。
他歷經抗戰,國共內亂,兵馬倥傯,遭逢兵燹之災,撤退之時正值輕壯年之時,陰錯陽差在市集遭國軍強擄屈任以臨抓挑負重物協助撤離,猶如日軍時代金門「馬伕淚碑」傷痛之情景呈現。
隻身離家背井,在滾滾煙塵中東竄西逃,從此響應並加入青年軍大旗的號召,轉戰台灣軍校洗禮受訓,在理工通訊電子領域上成績斐然,由於工作上及軍事上的任務需求,駐紮美麗島翻山越嶺於深山裡執行無線通訊傳達任務,由於長年深居簡出,構築工事如麻繁忙之際,仍不忘廢寢忘食苦學英文,好學不倦的精神,成就後來一口朗朗流利英語會話本領,也屢獲得入美深造及成為國軍對美通訊器材採購之要員,同時有鑑於當時兩岸對峙時期,台海砲戰緊張情勢升高與戰地通訊中斷,奉指人馬趕赴金門搶修通訊中斷任務,由於成功完成上級交待任務,台金中斷訊息得以連繫,使命必達,獲得四星寶星勳章等嘉勉,功績彪炳,以為任務完成即可回台覆命,惟上級有鑑於前線通訊人員及戰地軍事緊急需求,從此銜命駐防金門成了他老人家第三故鄉。由於長期駐守金門,孑然一身,再以上尉連長退伍,結婚生子落籍金門,期待亂世昇平後以銓定考試轉戰公務體系,入戰地戰鬥村副村長肩負村里服務桑梓,半生戎馬半生公僕奉獻不遺餘力,刻苦耐勞,勤勞儉約,剛正不阿,面惡心善,不改軍人本色,一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格言治家;終其一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並嚐以飽讀經書,學富五車之精神做為修身齊家之本,無怪乎老長官許績永老鎮長靈前敬稱其人為「肚裡有墨水的人」。好學不倦的精神是父親一生令人敬重的寫照。
我們敬愛的父親雖以九二秩高齡離開人間,但以其聲如鐘,步履如飛的身影,一夕之間竟撒手人寰,讓人不捨!鄰里相聞,惋惜不止,一生重擔,牽動兩岸,親情難捨,在莊嚴佛陀聲中感念父親養育之恩,潸然淚下;感恩父親的身教言教,終其一生不朽的傳奇命運,典型在夙昔,在祝禱的音樂聲中感恩阿公疼惜子孫噓寒問暖獎掖後進向上學習的精神典範足式後生晚輩學習效法榜樣。
忠孝不能兩全的父親─漁米之鄉蕪湖,家大業大,食指浩繁,在家以長子之尊,遊學高中。父以醫學傳家,因國共內戰,河山變色,投身軍旅輾轉復興基地,從此一家老小一舉打入黑五類,勞改鬥爭,不得翻身,骨肉分離,埋名投身軍旅,忠於黨國,忠於國家,忠於職守;只因兩岸烽火恩怨,用一生的賭注換來家破人亡,情何以堪啊!
再回首兩岸分隔半世紀,事過境遷,人事全非,萬里尋親之路,寫下:「睽違四十年,開放探親路,回鄉數千里,泣數落親前」的感歎。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催,在兩岸和緩開放探親之際,他的老父親已然作古,他老淚縱橫,不能自己,惟獨眼盲老母親尚在人間,稍稍可慰思親之苦並稍略盡人子之孝,且百年之後為人子含淚送母上山頭,帶回一幅老人家破碎老花眼鏡做為他鄉思親憑藉並親筆寫下:「雖有破眼鏡,歡見我娘親,伴行千萬里,豈忍將它棄」,至情至孝,怎不讓人掬一把同情淚。
父親在轉診於中榮病榻中,幾度夢裡魂牽夢縈不停呼喊爹娘,父母子情深之切,每當深夜聽聞為之動容,也祈願老爸一償宿願一路好走,忠於國家在人間,盡孝父母於天堂,雖忠孝不能兩全,然「忠孝傳家」之精神感召,隱隱已然深植人心並為後代子子孫孫薪火相傳而不能忘。
滿腹經綸,好學不倦的長者─由於父親在家上過學堂,又經過軍中洗禮,學識豐富,辯才無礙,文才武略,猶愛古文觀止,每每於文後喜作眉批,舒發己見,惕勵自己,晚來猶愛筆墨,退休勤練書法,參加社區大學書法班,以洪大師為師參與名家展出;拜許大師為樂師,並以最高齡學生自願任「二胡班長」為榮,學拉一手胡琴自娛;或與弟孫輩和鳴。其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每每為師長嘉勉,成為同儕中學習的榜樣;更可貴的,每遇鄉里之間手頭緊、就學困難之家庭,總是先予應急,曉以讀書為重,協助尋工就業以擔負家計;或遇鄰里好學不倦之子弟,常自掏腰包或購工具書等給予鼓勵;更難能可貴的,逢年最大樂趣為親自吟詩作對,閉門書寫春聯,應時應地應景自編自寫,名言佳句,總給人無限驚喜與讚歎,如祖公廳聯:「祖先恩澤聚追思,子孫理應多讀書或客廳聯:「清茶一杯高朋滿座,推腹不談利害經」或大門聯:「修德積福薪火傳,嗣後續有永吉劭」等等字句,爾今這大紅春聯高高掛的重責大任,恐無人能項背相望,鄉里成為美談,讓人懷念不已。
擇善固執,奉公守法的公僕─由於家教甚嚴及軍事化教育,又偏愛古訓,無論從事軍事教育或從事公務體系任務皆秉持奉公守法,不忮不求的精神,尤其戰地政務時期業務繁雜,大小村里事務一手包辦,年節假日堅守崗位不敢懈怠,常常一頓飯未吃完就趕赴任務,吃苦當做吃補,從不喊苦,對於民眾疾苦常懷惻隱之心,對於民眾之惡,常嗤之以鼻,曉以大義,理之所在,令人心悅誠服;不畏強權,不巧言令色,不逢迎馬屁,常為百姓權益不惜與長官言語相對,與同儕則同甘共苦關懷備至。常想,如果以父親當年的資質及學識經驗,當不止官拜上尉連長或屈就副村長而已,以他體魄當可長命百歲,含眙弄孫,奈何命運捉弄人,雖無豐功偉業,但其戰戰兢兢及為人處世之道,自有不平凡的偉大情操令人懷念。
勤儉持家,鶼鰈情深的夫妻─母親常年臥病在床,前前後後進出大小醫院,每每服侍湯藥,終年累月,不曾停歇,不離不棄,鶼鰈情深;每每進出大小醫院,總讓醫護人員感動窩心。
他老人家常說一句話:「家裡無病人是幸福的」,在發病短短兩個月裡,他不告而別,他知道他不能生病的,他不能拖累這個家的,在話中隱隱透露著訊息,以儉約辦理,不發訃文,小孩子不上墓地,在家迎喊阿公回家,不叨擾親朋好友,平常閒話家常而己,不當回事,然一語成讖,惟一放心不下及惦念的就是老太婆,而今完喪之後,在其案牘墨寶中驚覓遺囑曰:後事託囑─春蠶絲已盡,巨燭淚已乾,人生如燈滅,一暝萬緣空,而我八旬已過,當為贏家而不愧,某日臨近大樂之喜,何慟之有呢?惟望後事秉持節儉處理,並盼遵循下列數則辦理-第一不訃親友。二、懇辭任何奠禮,更不設靈堂。三、入殮家祭三日殯葬墓地,為免鄉眾非議,爾等可將此文出示殮前,以昭明證,此囑倪鳩靖年月。字字墨蹟,讀了為之鼻酸,但也慶幸為人子女以儉約為父親辦了一場莊嚴佛教法會及追思小音樂會,讓孫輩悠揚的大小提琴聲伴著阿公的愛含笑九泉,一路好走,了無牽掛。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的榮民─「先生成長於北伐抗戰的苦澀環境,處事於國共戰亂的生死關頭,一生戎馬,一身傷累,自始自終不變他堅韌與溫良的性格,為家庭付出,以身作則教養子女,對國家社會盡忠職守,足式於今……」摘錄自榮民處父親略傳。回想當年多少老兵退守金門,死守戰地,一心反共復國,而今半生戎馬,鰥寡孤獨廢疾者有之,生離死別者有之,客死異鄉者有之……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掬一把心酸淚?父親雖不能落葉歸根神州,但慶幸父親於浯州落地生根,在海峽對岸繁衍代代子孫,維繫親情連接兩岸,一切塵緣功德圓滿,尚慰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後記;感謝父親安靈返鄉時,金門縣政府陳縣長團隊劍及履及全力協助及駐北中榮總服務處主任人員不眠不休協助不勝感激;國民黨中央黨部褒揚及親臨黨旗覆棺之尊榮,榮民處親臨慰問,玄空法寺之佛教莊嚴禮儀及各級長官暨姻親戚友鄉學寅族宗親親臨弔唁或寵賜花圈花籃輓幛厚儀等,雲情高誼,歿榮存感,謹申謝悃,再次感恩!(稿費捐家扶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