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穿制服的日子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2,199

 漫步臺北街頭,人也是最美的「風景」,一到上下學時間,各形各色、數以百計的學校制服,蜂擁而出,交織成一幅五彩繽紛的制服風情畫,讓我想起了往日穿制服的情景。
制服者,即是一個團體統一制定的服裝,機關學校有之、公司行號有之,它不僅代表個人身分,也象徵團隊的精神,有時還是一種榮譽。軍人與警察,在制服上還標示著軍種與階級,散發出威嚴崇高的氣息,令人肅然起敬。由於制服涉獵廣泛,難以顧及周全,本文僅就學校制服及兒時所穿制服的樣貌談論之。
制服之於學生,有其功能存在,一則學校便宜管理、易於分辨;二則學生也不必為選穿衣服費神,僅此一款,別無選擇。而且不分貧富貴賤,難以在服裝上比高下,從而養成學生樸實的習性,在教育上的價值深具意義。
早年物資貧乏,學校制服也是我們居家便服,在校穿制服,回家還是穿制服,過年則是穿比較新的制服,穿衣一成不變,從未想要穿便服。今日物資富裕,學生不太愛穿制服,一方面便服多樣花俏,一方面穿起制服,礙手礙腳,諸多束縛顧忌,不便為所欲為,即使來校,有些書包還藏著一套便服,準備放學後立即更換,而後四處遊逛,為了服裝檢查,常令導師傷透腦筋。
擔任導師期間,我常勉勵學生:穿制服比穿便服難得,便服可穿一輩子,並不稀奇;制服只能穿三年,才值可貴,將來畢業後想再回頭穿制服,已是「名不正、言不順」了。試看今日大學生,天天穿便服,反而穿膩了,因而特別規定一天為「高中制服日」,集體穿著母校高中制服,以便回味一下穿制服的日子。
制服也不是想穿就可以穿的,曾有某位仁兄,一心嚮往警察,自購完整的警察制服及配件,想要來個「魚目混珠」,過過當警察的乾癮,後被真警識破,並依法處置。而軍人這套制服一上身,便要保國衛民,其任務是神聖的,豈可任意穿來耍兒戲?當然學生制服則無此嚴厲限制,曾有記者遠赴泰、緬地區採訪,見到穿著建中、北一女制服且繡上學號的民眾隨處可見,原來是愛心人士踴躍捐衣的「成果」,也稱得上是當地的另類「奇觀」。
在升學競爭激烈的地區,制服也是一種榮譽,記得某年,有位就讀高中的男生回校找我,一手捏住制服的校名、學號,問其所以然,只因他讀的高中很「爛」,不讓我知道,如此而已!我說「學校只不過是人生的一段學習過程,並不代表什麼,但看未來的努力與成就」,他才慢慢把手鬆開。的確,在依分數排序的地區,前幾志願與末幾志願的學校,制服上已然註明,優越感與自卑感自然而然形成。
早年學校制服皆由教育上級統一規定,因而全國各校幾乎如出一轍、一體適用,全套黃卡其最具代表性,幾乎是學生的共同標誌,還有白短袖襯衫,女生夏季的黑色裙與黃卡其窄裙,這些款式深植長一輩的心裡,數十年來沒有改變,直到後來,隨著社會的民主與經濟的富裕,逐漸開放各校自行設計,制服才由刻板劃一走向五花八門,多樣化的制服於焉展開。
去年「板橋·府中15」舉辦了一項很特殊的展覽,名曰「制服至上」青春校園插畫展,在蚩尤老師耗時兩年、精心繪製臺灣第一本女高中生制服畫冊,作品栩栩如生、唯妙唯肖,吸引我數度前往觀賞,因為制服是許多人一輩子難以忘懷的回憶,象徵著我們青春的印記。同時,制服地圖網站也舉辦高中職制服票選活動,感覺去年就像是「制服年」,這些制服,有懷舊也有新潮,激起了我寫本文的動機,按捺不住,只好拾起拙筆,一探昔日穿制服的日子。
就讀何浦國校時,低年級穿便服,不拘形式;中高年級全部穿著童軍服,頭戴童軍帽,並繫著童軍徽章扣環的皮帶,制服上衣有肩帶,右肩掛著黑布白字的學號牌,左肩掛著藍底白字的校名牌,下加三條彩色緞帶,右口袋上方為藍底白字「中國童子軍」布牌,左口袋上方為名牌,名牌內右邊三橫格,上格為學校全名、中格為中隊小隊別、下格為姓名,左邊為童軍徽章;外加一條領巾,以藍白紅三色塑膠環束著,如此神氣十足、配件滿滿的童軍服,可惜只穿一年,升上四年級後,全球廢止童軍制服,改為只繡「何浦7028」的綠色字樣,自此以後,只有真正的童軍才穿童軍服。
就讀金城國中時,城中為全國首創九年義務教育的學校,創校之初,可能校名未定,我們的制服左邊以黑色字體繡上校名「金城中學」(尚未稱國中)及學號,學號兩側左忠右三,即我的年級班別,則為紅色字體,紅黑相襯,特別鮮明,配上深藍腰帶,戴上童軍船型帽,加上男生一律理光頭,儼然就像一位小和尚。
就讀金門高中時,全校穿著黃卡其制服,男女生冬天長袖長褲、夏季改為短袖上衣,男生仍著長褲、女生改著窄裙,當時也稱軍訓服,男生戴大圓帽、女生戴船型帽,高一時是黑色腰帶配上銅環,銅易氧化,每天務必以銅油擦亮,服儀才算合格,為了這面明可照人的「銅鏡」,的確大費周章。升上高二後,腰帶改為白色、扣環改為鍍銀白的校徽,省去許多拭擦的工夫。制服左邊繡上紅色的校名「金中」與學號,學號兩側為年級線條,右邊為姓名;外套為深藍色,左邊為橘色校徽、右邊為學號、姓名,由於時日久遠,這些制服早已破損丟棄,只剪下校徽、姓名、學號保存,以作永久紀念。
就讀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特師科時,是我首度來臺就讀的第一所學校,學校制服為黃卡其大學服,外型如同西裝,左邊口袋上方繡一菱形外框,內繡「省北師專」四字,下繡姓名,如此而已,內著白襯衫、打上黑領帶,校內上課與校外觀摩皆穿大學服,運動服為深藍色,上衣印上「台北師專」四個大字;為配合校慶運動會,本班自行設計「飛龍」運動服(皇甫秀林設計)與「莒風」籃球服(姜千家設計),特師雖僅一年,卻多采多姿,令人懷念。
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時,由於當年只有一所師大,所以大學服只繡上藍色字體「師範大學」四字,也是白襯衫黑領帶,平常上課可隨意穿著便服,但上軍訓課與校外教學觀摩時,一律要穿整齊的大學服;另外,週一全校升旗與週二至週五各系住校生輪流升旗,不僅要穿大學服,且要戴上大圓帽,與高中大圓帽相同,只差帽徽是「大學生」。我也曾穿著大學服代表學校參加國慶大典,高舉「師範大學」紅布條,一群高中女校還對這群「準老師」熱情歡呼,表現出另類的「尊師重道」。
數十年過去,男生大圓帽與女生船型帽早已消聲匿跡,大概只剩軍校延續傳統;昔日千校一律的黃卡其制服,如今已不多見;白襯衫黑裙子的制服也寥寥可數,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繽紛、各具特色的制服,坐在捷運或公車上,欣賞著各式各樣的制服,如同觀賞一場服裝設計秀,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享受。
時至今日,我仍相當懷念穿制服的日子,然而當年學生時代所穿的制服,母校早已「改頭換面」,尋不著一絲懷舊的痕跡,這些早年制服的印記,一直長留我輩心中,屈指一算,除國小低年級外,制服伴隨我十五年,這珍貴難得的十五年,是我人生的求學階段,也是我人生的黃金時代,撫今追昔,值得回味,更值一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