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記者的一般任務是:一、採訪新聞;二、發布新聞訊息如(高雄訊)……;三、獨立出來成為特稿--專訪,即就人、事、時、物、地加以敘述,如一場新書發表會的「人」指作者及聽眾、「事」即新書發表會、「時」乃何時舉辦、「物」就是什麼著作、「地」是在何處舉行。上述發布新聞及專訪的稿費,就是記者底薪以外的額外收入。
記者將取得的採訪(口語)資料,或既成的書面資料,便運用自己的想法和文筆,改寫成一篇報導,但內容要忠於原著。換句話說,把系列性、可讀性資料,整理成一篇文章,這樣的話,讀者便看不出是用抄的,改寫後也不知前後左右順序,既尊重原著,可能比原著更生動!六堆發生許多的故事,問題在於找哪一個故事當主軸,再發揮自己的想像空間去自由發揮。
例如六堆右堆高雄市美濃區「錦興行」謝景來老裁縫師傅,三十年前,跟一般做藍衫的裁縫師傅一樣默默無聞,後來做藍衫的行業因流行及成衣業發達而逐漸沒落,只有他持續至今。雖然,他在二○一一年往生,但已傳承給媳婦,總算媳承公缽!九十九年來,他一生就只做裁縫師傅而已,漫長的人生故事,足足可以寫成一本動人的書。再加上電視、報紙、政府機關相關產業的系列報導,使他成為眾所皆知的公眾人物。
當一篇新聞稿的難產,或表達不夠完整時,即表示記者缺乏深入的膫解及探究。記者務必要長時間跟相關的人事物有所互動,並做錄音、照相,將原稿修改,才能完成真實、詳盡又有深度的報導,可見記者良知的寫稿是要有採訪動作、並有所根據,絕不可以天馬行空。
記者偶而也會使用細膩的手法,讓一小片段、一小片段情節……串聯出一個故事,或利用推理技巧例如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最後報導出讓人感到意外的結果;但有些內容或許已偏離了真實性。每天下午,記者們要把早上採訪對象的資料,撰寫成新聞稿後交到報社;以前,用手寫,現在,有電腦可以使用,要方便多了。
由上可知,記者的專業能力、採訪時的機智與反應,都要經過長期嚴格的理論與實務上的訓練以及自己先天的才華、後天的修為、穩重和鎮靜的為人處事態度……等等條件的配合,才能使記者工作臻於完美的境界。
記者為了呈現現場真實的情景,讓讀者能夠獲得充分的膫解,並有如親臨現場的感覺,則必須不分日夜或晴雨、上山或下海,都要冒著生命危險親赴各地事發現場採訪新聞;由此可見,記者工作確實太辛苦了;因此,記者必須具備過人的才華、堅強的毅力及對工作的興趣,才能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記者崗位上有傑出表現!
最後以一篇新詩「記者」:「無意間初受訪問/好奇敏捷反應 流利口才/對窮追不捨問題/據實以答 免沽名釣譽」、「富文學和地方 國會 政治……素養/不畏艱苦 上山下海/受不同陣營冷嘲熱諷/不顧安危親臨現場」、「同業競爭/搶獨家新聞/內容未免誇張刺激/廣告好壞皆登」、「優質內容服務/像土地守護神守護文化和自然/使生活充實/為後代留下美麗文化和自然資產」,來稱頌記者對社會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