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陶之旅

發布日期:
作者: 郭桂玲。
點閱率:695
字型大小:

 1
樓梯間面東方的窗滑進晨間明亮溫暖的日光燦燦,映照在階梯上裁出一塊塊對比強烈的光影,好看。光線打在轉角木條平台上放小紀念品的階台,讓一件件平常已熟悉激不起視覺吸引力的小物,突然都因日光的溫潤洗禮而有了燦亮之顏,充滿攝人心魂的引力。
妳正要下樓,從高處俯瞰,就被那些擺在轉角梯樑上的陶杯所吸引住,其實它已定居在那位置一段時間了,妳早已淡忘那在店裡看到它時的喜愛和驚豔,是時光的堆累讓驚喜的心間震波慢慢平緩;習以為常的永恆存在讓妳忘卻初撫它時的眷愛。
直到這暖春晨光的照拂,讓那表面的釉色散放出攫獲目光的隱形絲線。讓妳再度握起圓潤的把手欣賞它的綺麗。
這陶杯細長微彎的身姿有著比例纖美的律動感,陶器土質的厚凝度讓人握住它時有種安心的妥貼。但妳最愛的還是它外表釉色那奇幻感的迷離色彩,古雅味的鬱藍裡帶點冉綠黛青潑灑在黑藍的底色上,那交融的流淌像飛瀑的滑洩;點狀錯落的某部分又像黑夜天幕中的星雲織繪,朦朧迷離間藏著無數牽引的深刻力道,是一幅用畫筆做不出來的自然佳構。
妳知道這是釉彩厚薄交疊多寡比例的不同,經過溫度與時間的魔術師淬煉後的交融之作,那是陶作師父也不能完全掌握的天然圖繪,都得在開窯時才知最後的定型色彩。
創作者不僅是陶作師父而已,溫度與時間都是其間的魔幻推手,它們造成釉藥相互的排斥與交融形成的斑斕色彩,是妳愛陶的最大因由。妳想起妳曾有一座電窯的往昔;在陶土的形塑與釉藥上彩的時光裡那辛酸與歡喜交織的往昔。

那往昔,座落在生命之河從上游正要彎流至中游的重要地帶。
那時妳在擔任美術才藝老師的幼兒園附近開了一家美術工作室,妳因不想讓小朋友的陶藝作品都呈現代燒工廠燒出來的千篇一律,於是添購了一座電窯,自己上彩燒製。每一件作品都要一筆一畫的上釉,時間與精神的耗費非常驚人,但就是想讓作品呈現最佳的狀況,付出再多心力也不覺辛苦。
妳常在夜半裡燒陶,每當電窯起動溫度爬升到某種高點,整個樓層就洋溢在一種暖烘的恬馨感裡。尤其在冬夜最是舒服,彷彿像開了暖器一樣,整個室內都暖熱起來,撫摸牆壁都有微微熱度;混凝土漾進如熱麵包的暖烘感,靠近電窯邊就像在圍爐一樣的溫暖,是寒冬裡的幸福時光。
而妳在熱暖間忘卻了先前上釉、排窯的辛苦,腦波完全被可能出來的釉色想像給佔據。然後就等待開窯的時分;那一場心碎與興奮交雜的奇幻時刻到來。對於失敗或破毀的窯品難過心碎;對於新創造出來的交融奇異色彩傾心興奮,每一次的開窯都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驚心時刻,那是比起畫畫還要更具挑戰的有趣體驗。
未知與可能,是陶燒裡最令人著迷的眷戀,讓辛苦都化成甘美。
但妳卻因幾次沒注意到電窯退燒的溫度,急著去觀看拿取排在電窯底層的作品,讓戴著隱形眼鏡的眼睛因此缺氧,受到了嚴重的傷害。角膜嚴重缺氧、眼睛刺痛、包裹著紗布無法觀看事物的黑暗惶恐成了可怕的印記,也造成了妳日後對燒陶的恐懼,於是把電窯賣了、無數罐的釉彩顏料送給朋友,決定把對陶的喜愛從一個創作者變回純粹欣賞者的角色。
但曾經親手練土、捏製、修坯、上釉、排窯……等等的過程經驗讓妳對陶藝品更加珍視,對陶藝工作者分外敬重。因為妳知這其間的辛苦,每一件作品都是得來不易的獨特和唯一,都是珍貴的。

封埋的創作之手,更加深了欣賞之心的醇度。
妳想起那天和老友到鶯歌小旅行的美妙。妳們從一下車站就對這個充滿陶藝風情的小鎮抱以無限好感,對於一家接過一家的陶藝店都一一觀看。妳有時專注於陶器的本身,有時眷戀著陶器與木、花、石、扇……等週邊擺飾組匯出來的詩情,有時凝望投射燈打在作品上那釉彩呈現出的華麗明燦和影子邊界美麗的弧型剪影,有時被木格櫥裡一方方老人茶小缽的精緻細膩感勾引了心魂。在這裡彎俯身軀,細品賞覽,把喜歡的陶藝品拿上手間撫觸其質地;用眼瞳好好收攝美好,成了必須。
妳們來到一家陶藝工作室,正巧遇到一位即將開個展的老師在畫瓷繪,精細的工筆花鳥躍上已燒製成型的胚體上,作品的雅緻細膩叫妳們嘖嘖稱嘆,聽了老闆的介紹才知這叫釉上彩,就記起這名,想回去找資料把這技術研習。
也看到一排沒什麼釉色,卻在微光燈火照耀下的陶藝品呈現咖啡土色,但隨著光線又有金色反光微微淺掛的陶體,非常好看。妳覺得那表面粗樸裡帶進看不膩的自然變化非常吸引人,原來整排在厚木板上的都是「柴燒」的作品,妳對柴燒深感好奇,老闆就做了簡單的講說,柴燒是不上釉色的陶藝,也不進電窯。而是以稻穀和木柴為主要的燃料,在鄉野間尋一處空曠場地,挖窯,與一群好友徹夜守候,誰也不知火與土加上時間與溫度的積累,會創造出什麼樣的迷離色表,稻穀莖穗和柴火與陶體放置的位置會自然形成烙痕,也成為陶體上千變萬化的跡痕,成了柴燒作品最大的魅力。
妳深記這好聽的名,往後對柴燒的作品總有更注目的眷戀。
在老街裡,高檔的藝術家作品、日常生活的器皿、廉價的杯盤、插畫家風格的可愛陶器、古早味的缸甕……各色各樣、繽紛多元。妳們走逛的步履漸感疲憊,目光無法像剛開始走逛時的專注,直到來到嶄新的鶯歌陶瓷博物館,妳的眼、妳的心,馬上又繫上好奇的放大鏡,不斷張望,認真賞覽起來。
這博物館方剛簡潔的建築外型,以大面積的玻璃為帷幕,給人很大器的現代感,尤其玻璃帷幕可攬進充足的陽光與溫度,在這裡連看光線在地板上緩緩輕移,都是一件愉悅的樂事。妳尤其愛看自然光線打在陶塑作品上形成的光影變化,作品在亮與暗的轉折間更有一種呼吸律動的美感,增加了陶藝作品的深刻力度。
在一樓區觀看了以陶瓷歷史為架構的展覽室後,妳對整個陶瓷史有了概括的認知。尤愛古樸質感的陶片紋理,那總會讓妳聯想到小時候用的古老杯碗,雖然沒有華美亮澤的瓷表,但古雅的素樸之美,充滿歲月澱陳後的優雅。
而當電梯往上,隨著參觀動線進入了現代陶藝展的展區,撞擊而來的憾心感動又像漣漪往外擴張,波波蔓延開展,急速。顛覆了妳過往對陶藝的實用認知,藝術性讓陶藝有了更高層次的美。
在這裡,陶塑作品不再拘泥於生活裡的實用物件,而是藝術家用以表達心緒的素材,有的用蒼白和濃彩的陶色呈現對比、有的用重組複製展現結構韻律之美、還有用鏤空雕琢來顯影細膩。表達心境的各式符號、仿製金屬與塑料的奇異質感表現……多元又精采,打破了妳過往所認知的陶藝典型,原來土與水、溫度與釉藥、造型與符號,在藝術家的魔幻巧手下,竟能有這樣千變萬化的呈現,只有讚嘆再讚嘆。
妳在光影幽微的展場間不斷梭巡,繞行著一遍又一遍不忍離去,在這與藝術家的心靈做著跳越時空的對話,感受著從作品裡傳達出來的語彙,啼聽著陶藝家深埋在作品裡的情感,離開陶博館時整顆心都被飽滿的歡喜感所乘載著,真的是太喜歡這裡了啊。
然而搬回南部故鄉定居的妳,已無法像居住在新北蘆洲時可常來鶯歌小旅行,畢竟路途遙遠。妳就把對陶的愛往欣賞收藏的旅路行去,陶之旅路擴大綿延,也許在台灣中南部、也許在異地國外,探訪各地,讓陶之芳華增累了生活的豐厚。(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