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
農曆七月又到了,俗稱「鬼月」的這個月裡,因為是陰間放長假的日子,所以,民間有許多禁忌,好比,夜間不能吹口哨、如果有人在後方喊你的名字,千萬不要回頭,還有,不要在曬衣服的竹竿底下走過等等,不過,俗話也說:不做虧心事,豈怕半夜鬼敲門,只要心存善念,農曆七月其實就是歡喜月。
記得小時候,住在花蓮南區鄉下,每到農曆七月,幾乎每一天,都可以看到民眾在自家門前,擺香案,燒紙錢,祭拜路過的好兄弟,大街小巷籠罩在灰色的煙霧中,比過年時燃鞭炮、放煙火還要具有過節的味道。
30多年前,從花蓮搬到台東來之後,到了農曆七月,那種場景就像過去的複印一樣,他鄉遇故「事」,稍稍能安慰思鄉之情,儘管已少有親人在那裡,然而,那裡畢竟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這也引起我對於每年農曆七月在故鄉和兒時玩伴經歷過的一些趣事,偶爾回鄉和兒時玩伴敘舊,也時常提起那段往事,只是大家都老了,憶起往事只會感嘆歲月不饒人。
我住的那座花蓮南區的小鎮,民風純樸,當時人口約有三萬多人,來自桃園和新竹的客家人占了極大的部分,母親也是來自新竹的移民,所以小時候,出門聽到的,大都是客家話裡夾雜著日語,偶爾也從母親那裡學會說一些簡單的日語,但是長大後,客家話還記得,日語就差不多還給日本人了。鎮裡的人其實相當和善,就像來自大陸的父親,頂多就只是讓一些特定的人說是「阿山仔」而已,我班上的同學則是完全認同我是和他們一起在當地出生、長大的伙伴,和一些感情較好的同學,男男女女都一樣,放學後或是星期假日,都會相約出遊,甚至帶上各自的兄弟姊妹,就像一家人一般,即使長大成家之後,各自離鄉創業,但是每隔兩年一次的同學會,儘管大家都已過了花甲之年,還是會熱情的攜眷參加,看到一些同學在各自領域上出類拔萃,真的是讓人快慰啊!
當時小鎮上只有一座宮廟,供奉關聖帝君,是小鎮唯一的信仰中心,所以許多小孩都是關老爺的乾兒子,包括我在內。不過,全年當中最熱鬧的節日,不是關老爺的生日,卻是一年一度的中元節。而中元節最受到民眾矚目的,就是高度兩公尺以上的大士爺神像,中元節當天,會放在關帝廟前的前廊,供信徒參拜。
每年大約在中元節的一個多月前,就是製作大士爺神像的時候,廟的中央那扇大門會關起來,民眾若要到廟內參拜,只能由旁門進入。製作大士爺神像的地方,是在廟的右側廂房,有一次我和幾位同學偶然進入那裡,看見了還只是以黏土雕成的頭像,同學們都很興奮,因為那是不容易被看見的,頭像完成後,再以彩色紙裁成衣服,等神像完成後,頭頂再安上觀世音菩薩神像就大功告成了。
據說,大士爺俗稱鬼王,其實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主要是在陰間放長假結束後,將所有鬼魂帶回陰間銷假,所以在中元節當天的晚上子時(夜晚11時至隔日凌晨1時間),會將紙糊和黏土製成的大士爺火化,這是中元節祭典中的最高潮,民眾全都圍在在火化的大士爺周遭,完全不理會火燒得有多旺,搶著要大士爺頭頂的那尊觀世音菩薩神像,拿回家供奉,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工作順利。
中元節當天,當然就是一整天都有民眾進進出出參拜,廟方也會舉辦普渡儀式,並且在一旁的棚架上擺上供品,等儀式結束,年輕的孩子就會像猴子一般的攀上棚架搶供品,尤其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多搶一份可能就可以節省一份家庭開銷,我也曾經和同學相約一起上棚架搶供品,但因為太瘦小,搶不過人家,但至少那是一種難以忘懷的回憶。
許多人都說,要是敢由背後掀開在普渡儀式中主持普渡祭典的法師的迦裟,就可以清楚的看見地獄裡的現狀,當然至今都還沒有人敢這樣做。另外,敢鑽進供奉在廟裡的七爺、八爺的神衣裡,也可以看見地獄,據說真的有人曾經如此放肆過,只不過被地獄那種悲慘的情景嚇得半死就是了。
那天白天和晚上,廟前方有演布袋戲或是歌仔戲,民眾一面看戲一面等著火燒大士爺,也算是童年的難得回憶,但是離開我兒時的故鄉後,已經有數十年都沒有再見到這樣的場景了,真的好懷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