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志願服務了解長者
什麼原因開始接觸長者
我目前就讀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的學生,在課程上面需求我們接觸了志願服務隊,也就是這樣的緣分我們認識了這個機構。而我來自閩南地區的金門,因為閩南語跟台語比起來有些落差,也因為自己並沒有一口流利的台語,而有些排斥服務長者的志願服務隊,原本自己有十足的把握可以進入別的志工隊服務不同的人群,而萬萬沒有想到我進入了這服務長者的志工小隊,原先自己並不知道如何去面對語言上的問題,以及自己心態的恐懼,但慢慢的我發現,這一切都並不是問題,問題只是我願不願意去嘗試罷了,然而我並沒有選擇逃避,也在志工隊中大家的鼓勵下選擇去嘗試看看,也就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懂得如何與長者們相處,懂得長者們所需要的東西,也更加瞭解了長著們的想法,而我也很慶幸自己加入這個志工小隊,認識了這個屬於我們服務的機構,高雄榮總屏東分院-長期照護中心。
願意嘗試才會有收穫
第一次出志工隊時,心裡充滿忐忑與不安,很擔心大家都講台語,而我就只能被冷漠在旁邊,而在學姐們的領導下,發現一切並不是我想像中的困難,長者們充滿熱情與活力,語言也是充滿熟悉感的中文,這讓我非常的開心,而長者們的熱情使我非常快速的適應這個地方,每一次出隊有著每次不同的回饋,對於我們才是最大的收穫。在前幾次活動中,難免有點小尷尬,爺爺們講台語,而我則是習慣的使用閩南語回答,發生了爺爺們聽不懂的場合,而爺爺們則是用一個微笑表示,讓我覺得非常窩心,或許說來奇妙,但長者們給我的反應就是相當親切,好比家人一般的熟識,但我們卻只是見過幾次面的陌生人,然而在服務過程中,漸漸的我發現爺爺奶奶們要的很簡單,只是一個簡單的陪伴,有人陪伴他們散步聊天,做些小東西小作品之類的,而在現在的社會中,也許這也是我們年輕一代最大的疏忽吧!
課本學不到的一門課:聆聽
在服務的過程中,學會的事情並非一般課本上所能學到的,每個人的親身經驗也不是老師說我們就能懂的,在過程中爺爺奶奶們時常分享自己的親身故事給我們聽,記得曾有過這麼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機構中,我聽了許多人生故事,學會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彷彿自己也曾經歷過各種人生百態,而我也曾經是那種不信任別人人生的人,直到有一次,有位長者在訴說自己年輕的事情,而我則靜靜地在旁聆聽著,從以前戰爭講到後來的感情再到最後的結婚成家,或許過程坎坷,但爺爺卻講得非常愉悅。從無奈到悲傷,從悲傷到平淡,再從平淡直到快樂,每一個情緒與表情,我們可能都無法親身經歷,但這種真情流露的感覺是我們了解一個故事最快的方法,跟著爺爺的情緒起伏,不得不說,我彷彿懂得爺爺想告訴我們其中的內涵,而我也才學會聆聽別人的故事來警惕自己,或許許多事情我們遇不到,但至少我們也能有所防範以及準備。在學校書中所學的與機構中所遇是完全不同的,好比我們課本中學到如何與人相處,但在機構中所遇又完全不同,並不是所遇到的人事物都跟課本上面這麼美好,所以我們也能藉此累積更多經驗,充實自己的服務經驗呢!
時間在走,默契與感情也在成長
經過時間慢慢的流逝,與長者們慢慢的熟識後,我們也培養出許多不同的默契,每次爺爺奶奶們都記得我們哪天出隊,記得我們的名字與特徵,在活動中有許多的活動讓我們各快速的熟悉彼此,而好幾次的活動中也看到長者們不同的特點,有的爺爺喜歡我們陪他們下棋、聊天與散步。默契也藉此悄悄的紮下種子,每次的出隊像是在灌溉著這棵小樹,隨著時間慢慢的走,默契也悄悄的長大,每個禮拜到機構,我們總會固定的先找幾位長者們一同參與,而他們也會很開心的陪著我們度過每次的出隊時間,很多事情我們不用多說,我們一個動作,他們就會懂我們想表示的是什麼,而每次快到收隊時間時,他們也會很熱情的給我們大大的笑容當作回饋,人家常說志工得不到任何回報,我並不認同這句話,因為在服務過程中,我們的宗旨就是服務別人,幫助他們得到屬於他們該有的東西,哪怕只是幾分鐘的陪伴、幾秒鐘的快樂、一個簡單的笑容,這都是原本該屬於他們的,而我們也就只是從旁給予陪伴,相互的讓彼此都有所收穫,而長者們不吝嗇的笑容,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穫,也是我們彼此默契上的一點加分吧!然而時間在走,默契也在成長,我不敢說現在長者們是完全喜歡我們的,但是我非常肯定的是,現在爺爺奶奶們與我們的默契與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看著前一次的缺點,準備下一次的出隊
每一次的出隊前我們都有固定的行前會,而出隊過後也都有一個檢討會,隊上的我們不免俗會彼此檢討今天所遇到的事情,分享與長者們的交談與互動,而記錄下來的是每一位長者給的回饋與表現,觀察著每個長者們的表現與喜好,使我們慢慢的改進與努力,當我們在反省前一天過錯的同時,我們也正在思考下一次的改善辦法,從期初到期末,發生的所有突發狀況與問題,是別人學不到的經驗,我們也會將它的改善辦法相互提出討論,為的只是提供機構中每一位長者更棒的服務,而我們也相對感謝在機構中從旁給我們幫助的社工、醫護人員以及照護人員,給了我們很多建議與注意事項,讓我們在服務過程中,都沒有出現任何大問題,也非常感謝長者們總是熱情的參與活動,直率的反應與表態,讓我們能夠檢討並且進步,或許過程有些讓我們受挫受傷,但如果服務過程中一直如此平順,我們的所學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想想我們從一本空白的筆記本,記錄到現在有著滿滿的筆記,寫下每一位長者們所需要特別注意的事情,這也是我們的一種經驗,了解每一個人,提供著每一種不同的服務,這個就是我們檢討過後學會的事情,也期許未來的每一次出隊,我們的準備是完美的,而提供的服務是最好的,長者們所得到的是最棒的服務。
卸下志工身分後的期許
現在社會中有許多人都不太接受長者們,更別說當志工服務長者了。然而也有許多家庭中因為各種原因,選擇將家中長者送至各機構中安養,其實我很納悶這一點,當一個普通人被送離開家中由別人照顧,都會感到寂寞與失落了,更別說是長者們了。再者,長者們其實要的也不多,只是一個簡單的「陪伴」,哪怕是一分鐘一秒鐘;長者也是家庭成員之一,也會擔心家中事務,也想在自己的家中靜養。然而對於現實層面也有許多事情值得我們去注意,近來時常注意到街上的長者們,往往都是一個人,在行動受限的情況下,有許多舉動相較更需要注意,但旁人卻是漠不關心,或許是陌生人的關係,但人總是會老,總是需要幫忙,然而空出幾秒的時間並不為過,這也是大家能夠改善的地方吧。我期許在未來能夠有更多的人幫助長者,也許只是簡單的聊天散步,但這對長者們就已經非常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