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澆溉
孩子有完整家庭愛的澆溉,學習進步的步履是指日可待的。
翊芸是班上表現相當優秀的學生,一次平常考只考92分,在教室裡掉淚,回家時爸爸看了考卷在聯絡簿上幫她分析原因,聯絡簿寫下:「數學算錯的根源是粗心,已向翊芸叮嚀題目要看清楚再下筆,勿求快而會錯意。這學期沒上安親班,數學退步了,我會思考如何補救。」
班上學生,成績會進步,大多數是有上安親班或補習班。放學後到晚上8、9點這段時間,家長或正在加班賺錢,或是回家路上,等到家時,趕著吃飯睡覺,孩子的回家功課只是應卯的詢問,寫了沒?就在聯絡簿上簽下名,隔天回到教室時,發現學生根本沒做完整,老師再補救教學的話,往往耽誤下個學程,日積月累,退步是必然的結果。
若家長能補足家庭教育這塊,孩子在學校完整學習,在安親班補救,回到家時家長肯花時間,耐心陪伴孩子關注學校課業,三方面配合,孩子成績怎會退步?
家長,當你拖著疲憊身軀回到家那刻,是詢問孩子學習狀況?還是報紙一攤,電視一開自顧自的忙碌去?孩子和你之間,是否「礙」著一道牆?這時孩子的眼睛是在觀望的,會看大人的態度,決定作業的完成度,是完美還是敷衍?是疏漏還是精緻?長期的缺失,當然,會影響學習成效的。
期末,翊芸以班上第一名成績領取獎狀,證明有沒有上安親班並不重要,家長的家庭教育是關鍵一腳,親師密切聯繫將孩子的狀況讓老師獲得即時資訊,也是重要一環。在翊芸獲得新北市政府舉辦的「科普」教育徵文競賽前,時值暑假期間,家長會坐在書桌前,陪孩子理解文意繪製圖畫,結果獲得兩張特優的獎狀。家長特別在聯絡簿上寫著:「翊芸科普閱讀又拿到特優,除了欣喜外,要特別感謝老師的教導。」
透過聯絡簿表達感謝之意,學生也在看,除了課業,課外活動外,家庭教養逐漸在孩子心中滋長萌芽。懂得感恩,感謝一切,家庭的愛所產生的正向能量,終究回歸孩子身上。
仁筠是另一個例子,每當數學課時,無論我如何在台上費盡唇舌講解得口沫橫飛,她依舊睜著大眼睛看著你,到黑板書寫半天,計算式依舊列不出來,通知家長後,隔天再次詢問時,便會改善許多。那是媽媽在家裡費盡心力教導的。
有時學生是聽不懂老師的解說,回家時,媽媽耐著性用她所能理解的語言去教育,反而事半功倍,一下子就完全理解。有次,數學課教「時間的除法」,全班一下子就懂得計算方式,仁筠依舊露出慣有的「莫宰羊」表情,表示她不能理解。我便要求學生回家煎荷包蛋量時間,計算平均要費多久時間。隔天,根據學生的簡報內容發現,所有學生中,她是少數媽媽跟著一起進廚房的。媽媽在聯絡簿上寫著:「仁筠花了一分35秒煎好蛋,以5分鐘來除,可以煎3個,還剩15秒。」
接著家長進一步說明:「我還擺上餐盤,圍上圍巾,把蛋煎的香香的,和媽媽坐在餐桌上,拿起刀、叉,和媽媽你一口我一口的切著吃。吃完和媽媽一起完成的計算題。」仁筠也興奮的站在講台上用精心製作的簡報分享:「數學課好有滋味喔!而且,我跟媽媽一起研究題目,解出算法。」
在台上的簡報內容,照片呈現出仁筠在廚房圍上圍巾,握起鍋子小心翼翼的將煎好荷包蛋,在餐桌圓盤邊緣擺上一把刀子和一把叉子,然後是媽媽也坐在一旁,等著仁筠切下荷包蛋,接著媽媽一口,孩子一口的分食荷包蛋,並詳細說明計算方式,報告完畢時補充一句,感謝媽媽陪伴我做這麼有趣的作業。
在教室裡艱澀難懂的數學計算,在家裡媽媽和她在餐桌上輕易完成,你說,是荷包蛋的功勞?老師的教學策略?還是媽媽跟著握起鍋鏟的手?
如此用心,不保證成績能跟得上進度。仁筠在一次平常考只得28分,明顯是完全不懂得學習內容,便要求將分數寫在聯絡簿上,看看是否回家時能補上進度。隔天聯絡簿上寫著:「仁筠只要一次一次的進步與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相信仁筠有家庭中完整的愛,在她失落時即時給予鼓勵,在她需要時隨時陪伴,真的可以成功,我相信!」
家長信任的愛,排除一切學習的障礙,我相信仁筠的表現會越來越好。
「一輛火車要從東開到西,需兩條軌才能使火車展開行動,這次六年一班的班刊得到『優等』的肯定,絕對不是偶然的。這如同火車能行駛都是有兩軌,一條是老師無私的付出指導,另一條是孩子們的用心費時而成就這一切,媽媽祝福你們更進步,也在此獻上家欣的父親及我最深的感謝。謝謝您老師,您的用心付出澆灌孩子們,使他們如今都綻放成為馨香之氣,帶給人驚喜。」家欣媽媽刻意夾張紙條給我。此時,家欣站在我身旁跟著讀出媽媽在聯絡簿上所寫的內容時,驕傲的神情表露無遺。那是除了教室裡老師的澆灌,家庭中爸爸和媽媽的扶持更是彰顯成效。
家欣自五年級起,擔任班刊總編輯,每天邀集稿件,核校文字,審閱圖片,樣樣親自為之,遇上困難便請教媽媽,隔天便交出一篇精采的「編者的話」。天天如此,月月不輟,學習不懈怠,媽媽也不放鬆,才有今日的佳績。
媽媽在家裡的默默付出卻不居功,特地寫篇文情並茂的感謝函答謝老師,家欣就在老師身旁一起閱讀著,也一起重溫媽媽的愛。
家庭的愛延伸到教室,讓老師感動,進而更愛護學生,家長發現了嗎?
遇到學習瓶頸,尤其需要家長成為老師和孩子間的潤滑劑。有次,孩子因為看到一同寫作的同學作品刊登在《國語日報》上,心中湧現酸楚的滋味,我便要家欣回家探討「寫作是為了什麼?」。隔天,家欣破涕為笑的拿聯絡簿上媽媽寫的話給我看:「親愛的老師,看見家欣又紅著臉述說,她在學校與老師之間的對話,我告訴她,聽要聽得明白,做要做得精準,老師告訴我們什麼是需要改變,絕不是老師責備我們,乃是要我們在舊的思想中,為我們注入新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是可以化為行動,成為我們在寫作中更進步的推動力。」
幸好,媽媽在家裡補足老師在課堂間中無法講清楚的意圖,畢竟教室裡有27個學生,家裡的孩子只有一個、兩個。多用愛心的家庭教育,是可以彌補學校教學的不足。
家庭的愛,對孩子的鼓勵是莫大無比的!接著媽媽又說:「我為她講解文章中不可缺的「起承轉合,在寫文章前先想好大綱,內容就不會偏離主題,大綱好似人身體的骨架,內容就如同身體的血肉,一篇文章的完成,就如同一個完整的人。」家欣媽媽宛如家庭教師般,將老師課堂上所缺失的教學,完整清楚的在書桌前補足,家庭的愛發揮到極致。難怪,家欣在圖書館展出班上詩會成員所做的詩作作品「蛇吞象」,那是根據《小王子》這本書的靈感而製作相當有創意的立體詩作。展覽期間,獲得觀看者極大的好評,頻頻在作品前流連駐足。媽媽還特地請假到校參觀。
當家欣驕傲的帶領媽媽參觀作品時,一掃以往的落寞神情,眼神散發自信的光彩。
家長可能沒想到您的「愛」,出現在家裡房間或是學校教室,對學生是排除「障礙」的最大力量,不管是心靈上學習上,都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