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媽祖與台灣

發布日期:
作者: 青蘋果。
點閱率:673

 台灣剛被發現的時候,島上高山峻嶺,林木蔥綠,因此享有「福爾摩沙」的美名。然而在16世紀時期,台灣經歷的西班牙人與荷蘭殖民,滿清政府與日本統治的時代,當時的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那是台灣經歷最黑暗的時刻。世界第二次大戰時,當美投向正當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子彈之時,傳說中天空出現了一個美麗的身影,幫助居民擋住了子彈,這位女子也就是後人所稱「媽祖」。
媽祖的傳說在台灣廣為流傳,也是台灣人的珍寶。每逢農曆三月份也就國曆四月至五月,信奉的民眾準備供品、慶典的演練。春天是媽祖的生日,台灣島上總是會捲起一股「媽祖熱」。全台加起來總共有400座媽祖廟,令人好奇的是,台灣人為什麼會這麼推崇媽祖呢?原來是因為媽祖是眾多神明之中地位最高,而且也因為當時大陸人民遷到台灣,要渡過大水溝台灣海峽,很多移民者在移民的過程中,首先面臨到的是渡過台灣海峽的考驗,因此更視媽祖為海上女神。
台灣特殊的海島文化,當地的居民大多都以捕魚為生,媽祖的傳說中尤其以媽祖拯救居民最廣為流傳,傳說媽祖有兩個助手,一位是千里眼,千里眼可以看到千里外漁民是否有發生危險;另一位則是順風耳,順風耳可以聽到千里外漁民的呼救的叫聲。由於有這兩位得力助手幫助媽祖,讓漁民更加相信在出航前祈求媽祖的保佑,祈求媽祖能夠保佑居民出航順利。
清朝皇帝曾聖喻封媽祖為「天后」,然而媽祖的故事僅只是傳說而已嗎?並非如此,媽祖的故事是真有其人,相傳在公元960年,湄洲島上有一個孩子,名字叫作默娘,取其安靜的意思。默娘從小生性聰穎,傳說有一次默娘為了搶救出海的爸爸與哥哥,使用法力靈魂出竅,卻被媽媽打斷,結果只救了哥哥卻沒能救到爸爸,後來默娘就開始使用法力拯救出海而遇難的居民,直到默娘28歲的時候,居民再也見不到她,居民都相信默娘已經升天為神。漸漸地信奉媽祖的小廟便開始傳到內陸,台灣目前已登記的廟已經超過12000,也讓台灣成為世界上最多的廟宇之一。
在別的廟宇,信奉的民眾認為要與神明溝通的話,需要透過乩童與神明做溝通,但是信奉媽祖的信眾認為可以直接跟媽祖溝通,用「筊」可以得到媽祖的回應,如兩個「筊」落下的結果,一個「筊」朝上,另一個「筊」朝下,媽祖的意思為「答應」,若是兩個「筊」朝上,媽祖的意思為「時候未到」,再來就是兩個「筊」朝下,媽祖的意思為「拒絕」。
北港是台灣早期供奉媽祖的地方,北港的媽祖廟也是最大且最古老的。每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的生日,信奉媽祖的信眾從世界各地湧入媽祖廟,全台便會捲起一股「媽祖熱」,媽祖遶境的時候,會放許多的鞭炮與沖天炮,用意在於要驅邪。信徒在媽祖遶境經過的地方會碰觸媽祖的神轎,相傳說這樣可以得到媽祖的保佑,以及擁有好運。媽祖遶境的時候,信眾會在各地啟程,經歷長達八天七夜,大約三百公里遠的距離,特別的是,媽祖遶境的時候,會在各地的小媽祖廟稍微停留一下,信眾會以匍匐前進的方式穿過媽祖神轎下,他們相信這樣做會帶來好運。在媽祖遶境的過程中,即使是虔誠的信徒都要經過體力疲勞的這一關,有的人會退出,但是在遶境的沿路上,居民都會給予鼓勵,並且提供食物與水。每年媽祖遶境的路程都會不太一樣,信眾要先在媽祖遶境前擲「筊」問媽祖要經過那些路段,有的時候遶境的路線會經過小溪,而不走橋。
媽祖遶境的最高潮的部分在媽祖神轎回到母廟會有個「刈火儀式」,就是將媽祖廟的香灰分送到各個小廟或著信眾可以將香灰帶回家,相傳這樣的香灰可以治病也可以帶來好運。
媽祖遶境讓全台灣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在這鑼鼓喧天的嘉年華會,也是全台灣最盛大的宗教活動,從此一方面可以看出台灣人的價值觀、信仰及精神特質,媽祖不僅是台灣人的救星,也是台灣人未來的希望,媽祖更像是台灣精神的象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