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抗戰史觀
今年是八年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緬懷七十年前,無數的軍民同胞們不顧身家性命,投入了這場民族的救亡續存聖戰中。坊間中每以浴血抗戰形容之,實不為過。七十年後,日本成為經濟大國,中國卻分裂為二,尤以兩岸對有關抗戰史觀的議論,使得這個早已被世人遺忘之血淚史,烽煙再起,寧非弔詭。
就中華民國立場言,我們爭的重點是,蔣委員長(中正)及國民黨全面領導抗戰,這樣的歷史真相,豈能被有心者胡云!這樣的歷史的真相,豈能再度成為政客權力糾葛下的犧牲品。雖然我們知道,所謂的歷史史料,都免不了決定於權力的情境;這就是良史受世人稱頌之義理所在;因他們不畏個人死生,以良心直筆史觀,更是本文披露之理由,希冀聊以紀念為抗戰而犧牲的軍民同胞們。
太史公在報任安書中曾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由於功利科技的需要及政治環境的變遷,近來有關人文教育甚被忽視,尤以史學為然,輒以為史學乃是一些史蹟及年代數字而已,甚至有些本身身為史學者,也膚淺地盲從西方之方法論,誤以為史學亦應如自然科學一樣,應以精密之實証方法驗証之,方能登學術殿堂,自貶結果,愈令史學更加生硬僵化。其實振金一直認為,人文學術固應有其一定的科學驗証性,但諸如藝術一樣,人文是一種意境的追求、人性的探討與發揮,追求的是一種「育」的研究與養成,而非「匠」的工作與培養。證之近年來教育水準雖大幅提昇,而社會風氣卻益加惡劣可以得證。
「整輯排比,謂之史纂;參互搜討,謂之史考,皆非史學。」基本上,個人並不同意傅斯年先生所倡:史學便是史料學的說法,但也並非有意輕忽史料的重要性,而是較同意許冠之先生所說的:資料是為研究而存在,非研究為資料而存在。……不是一昧被資料牽著鼻子走。一個史家最大的責任應該是如太史公所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因此史料僅是他研究的重要對象而已,但非目的。以我國傳統言,上窮王道,下撰人倫、變風氣,正人心,才是重要的原則與動機。為了完成此項任務,因此劉知幾首倡史家應具有史才、史學及史識之條件說,其後章學誠復加以史德。何炳松並解釋道:非識無以斷其義,非學無以練其事,非才無以善其文。因此本文有關抗戰之史觀,是秉於下面理念而形成的:
中西傳統史學中的褒貶論,仍有其現代教育功用。因此有條件地秉乾嘉學派之方法,以英國史家柯靈烏(R‧G‧Collingwood)的人文歷史觀,凸顯人類思想在史學上的褒貶責任,俾臻疏通致遠及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如此雖不敢奢言文以載道之功,但至少是不愧讀書述道的學術良知,以此良知,且論抗戰之始末以明之。
提出問題,合理解釋是任何一項研究工作的前提。民國33年1月10日,蔣委員長(中正)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運動,一時風起雲湧,蔚為抗戰史話中之壯舉。然而多年來,國人對一寸山河一寸血似乎多傾向訴諸熱血澎湃的情緒發舒,迄今並無人以較嚴肅之學術方法,深入探討這句口號後的真實背景。筆者不才,大膽嘗試本項工作,試圖藉著抗戰時代我國陸軍所處的大環境,分析一寸山河一寸血,不僅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戰爭真實環境。更大膽假設抗戰之勝利,當然不是藉助於美國原子彈,也非蘇聯參戰,而是千千萬萬毀家舒難的軍民同胞們,在廣闊的國土上,以屍山血海阻殲日軍而換來的悲壯史詩!
而貫穿這個假設的是下面幾個發現:錢穆先生曾言:不變的兵變與內亂,遂為民國以來的常態。民國11年以前各地兵變達179次;何應欽將軍更言及:事實上,直到抗戰爆發前夕,國軍仍不是一支真正屬於國家的軍隊,……官兵生活固然談不上平等待遇,……對軍費的預算,更是無從辦理;抗戰時期,各種人事制度漸上軌道,但仍多遷就事實,不能完全按照規定辦理,甚至廣東名將薛岳在湖南擔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時,重要的軍事會議仍然是採用粵語進行。
大環境如此,以致地方意識凌駕中央,如北伐成功後,第三軍軍長徐永昌被任命為綏遠省主席,徐以主席係一文職,擬將所部交出,豈料竟遭全軍幹部一致反對,副軍長黃臚初甚至痛哭流涕,指斥他出賣三軍,換取主席。反之,抗戰時期日軍之高級幹部,則仍能照常舉行定期調整,並常在各戰場抽調部隊,予以納編後,即和國軍作戰,照樣指揮自如,戰力堅強。而國軍部隊若一經改編,卻至少半年內無法恢復原有的戰力。
已逝的旅美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更一語道出中國抗日之所以辛苦,是因為農村社會無法動員,根本沒有組織軍隊與日本戰鬥的資格。大環境如此,那裝備?就當時中日軍事工業能力言。日本對各類戰爭武器如飛機、戰車、火砲、船艇、車輛、化學兵器等均能自造,而我國只能造輕武器,重武器多賴外購。也因此,我國唯有以空間換取時間,令日軍深陷中國腹地而不能自拔,並採用焦土政策,利用廣大的國土,以血肉磨坊逼使日軍僅能守點,而我軍制面,艱辛擊敗日軍。順著這一發現,本文即擬以大環境的論點,及戰時軍民的犧牲數量,來探討此一血淚史詩!
為了方便讀者對抗戰史實有一全般認識,在進入研討之前,先對抗戰經過作一淺略描述。有關八年抗日戰爭經過,張玉法先生言可分為前後二期:前期(民國26年7月至27年10月):概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陷落止。為一空間換取時間時期,當時國軍決定採取持久消耗戰略,策定作戰方針:國軍一部集中華北,遂行持久戰略,特注意確保山西之天然堡壘;國軍主力集中華東,採取攻勢,確保上海要地,掩護首都。但因各種因素並未發揮預期效果,以致形成節節敗退形勢。在本期中又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民國26年7月至12月):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陷落。抗戰史上的慘劇南京大屠殺於此時發生。
第二階段(民國26年12月至27年6月):從南京陷落到開封陷落。著名的台兒莊大捷於此階段爆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