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捏陶趣

發布日期:
作者: 娓妮。
點閱率:694

今天起個大早,舉家驅車前往東村的蓮庵里辦公處,參加文化局舉辦的「陶藝薪傳」活動,蓮庵里是我娘家的娘家,沿路的景物有著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眼前全新完工的里辦公處就是我小時候跟同齡小阿姨看歌仔戲玩耍的地方。在門口巧遇提著大包小包陶土的林清渠老師,二樓的里長玉華姐跟王明宗老師張羅著活動佈置,一切就由老中青三代的大朋友及小朋友們陸續就坐後,開始揭開序幕。
首先王明宗老師教導大家認識陶藝跟示範捏陶的技巧,看著他用線把一大袋硬梆梆的陶土切成小塊分給學員,這細線有著小兵立大功之磅石薄氣勢。接著我把陶土放置在厚紙皮上,開始用桿麵棍桿動我的底基陶板,不一會兒厚薄差不多的平滑陶板出現了,此時望著伏貼於紙板上的陶土,腦袋卻空空如也,所有的藝術細胞在瞬間都跑走了,心想就隨便做個愛心搪塞一下吧!說此時哪時快,我的愛心雛形未完成,王老師以他那藝術家銳利的雙眼瞄到心存僥倖取巧的我,笑笑說:「同學,做一條魚吧!魚很可愛的,別只做個愛心,沒有挑戰性。」,我回答說:老師,我很想捏一條魚,可是我既沒有創作的天份也沒有慧根,您示範的那尾大魚作法我做不來,深怕下次窯燒時會爆掉化為烏有,連魚骨都看不到。正當我急於解釋辯解之時,王老師已坐於跟前,親自教導我這個沒有創作天份的朽木。
所有的奇蹟就從此刻起,王老師告訴我大魚做不來,我們可以做小魚,就在此時林清渠老師發現三支超級宇宙無敵的桿皮利器-使用過的濾水器濾心棒,於是王老師拿起這最佳強棒來回滾動,這一推一拉交織出的紋路變做渾然天成的魚鱗,不起眼的陶土在王老師的巧手下賦予新生命,藝術家的功力真不是蓋的,也非一蹴可幾,剛剛用陶土作成的盛水小缽變化出來的泥漿竟是最佳的接著劑,陶刀、筆針及木筷在老師輕巧的十指間都是切割壓紋的好工具。兩隻活靈活現的小魚躍然於陶板上,是置物籃也是擺飾。我的藝術細胞也在從旁學習中的當下活躍起來,於是我依樣畫葫蘆加上自己一點巧思DIY做了兩條小魚,兩條獨二無三的小魚。看著桌上剩餘的陶土,我捏陶的興致似乎未減,於是我突發其想,決定延續這股創作的熱情,繼續製作一個歡迎牌。
這時文化局呂局長適時出現了,看到笨手笨腳的我一股傻勁努力拼湊WELCOM字眼的門飾,於是他小試身手的協助我一起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行家出手果然非同凡響,畫龍點睛效果乍現,金光閃閃的暖陽,輕描細繪出來的山巒,心形的英文字母「O」,主人家喜迎賓客的盛情洋洋灑灑的在這小小的陶土上表露無遺,免洗筷鑽出螺絲釘佇立的位置,實用與藝術幻化於這素胚上。呂局長最後還教我一招簡易的完全捏陶小撇步,用水把所有剩餘的小碎土重組,以做紅龜粿的手法就可以捏出各式各樣的缽、碗及置物盆,戒指和耳環等等的小飾品,統統可以放上去。用這簡單的概念不一會兒的工夫,我又捏出五、六個小巧可愛的瓢盆。何其有幸,今天金門的藝術家都成了我的老師,我的藝術天份啟動了嗎?原來捏陶是這麼有趣的。
離開蓮庵里辦公處時,感覺自己像穿著玻璃鞋從魔法屋走出來的仙度蕊拉,不再是前一刻灰頭土臉的灰姑娘。心裏也不知不覺哼唱起童謠泥娃娃這首歌:
泥娃娃,泥娃娃,一個泥娃娃。她有那眉毛,也有那眼睛,眼睛不會眨。泥娃娃,泥娃娃,一個泥娃娃。她有那鼻子,也有那嘴巴,嘴巴不說話。她是個假娃娃,不是個真娃娃。她沒有親愛的爸爸,也沒有媽媽。泥娃娃,泥娃娃,一個泥娃娃。我作她爸爸,我作她媽媽,永遠愛著她。
兒時玩泥巴的情景浮現在腦海裏,哪怕是雨天撐傘,穿著雨鞋在泥濘中嘻戲,玩泥巴是孩提時玩耍的一大樂事,只是現今3C產品盛行,手機電玩取代了玩泥巴這種童年的樂趣,捏陶和玩泥巴一樣是洋溢著激情,充滿著創造性。陶藝的魔力無窮,今天是大開眼界,但是薪傳學問大,傳承實屬不易。感謝金門縣文化局舉辦這麼棒的活動,以及王明宗老師和林清渠老師熱情的教導,還有蓮庵里的媽祖婆里長玉華姐及志工們的無私付出,讓我們有機會學習這麼好的傳統技藝,喚起我們沉睡已久的創作熱情與藝術細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