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榮民系列》揮灑人生的舞台—李文理
高甲戲在古寧,早期名叫金寶春,而後更名莒光閩劇社;李文理愛看戲,穿梭其間無懊悔;雖然從軍報國去,退伍之後還是回到戲劇的園地。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的李文理,自幼喜歡高甲戲,十二歲即成為金寶春劇團的團員,團長李雲標,要他與其他人一起訓練,聰明又勤於練習的他,不久之後終於穿上戲裝,粉墨登場,台上與台下連成一片,讓他有一份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該劇團在社教館輔導下,於民國五十七年更名為莒光閩劇社,團員四十多人。劇團生涯很辛苦,正統的平劇與其表演模式接近,當時台灣經常有劇團來金門勞軍或公演。社教館為了輔導地區戲劇,聘請二位台籍藝師來金門教他們,並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由武打老師來訓練、第二階段則為文場的飾演,在彼時農業時代沒什麼可消遣,惟此係主要之娛樂,但仍擔憂被淘汰,戰戰兢兢不敢來怠慢。
如此練習了五個月,後續則開始安排旦角、淨角、生角、丑角專長之角色訓練,當時金門環境並不佳,但廟宇慶典與祠堂奠安、民眾仍以熱誠來迎接,請來劇團演戲酬神謝恩,無論何種傳統戲劇,均有獲邀演出的機會。當年科技尚不發達,沒電視,只有電唱機,唱盤雖有歌仔戲的唱腔、唱調,聽得到聲音、看不到他們粉墨登場的身影和帥氣,因而看戲的人多,每回演出,廣場上人山人海、戲台前人聲鼎沸。當時無電源,只能用煤氣燈來照明,每次開演時除觀眾多外,氣氛亦相當熱絡。然而在無電音設備的情況下,多日的演出,在聲嘶力竭的嘶吼下,到最後常是喉嚨沙啞,甚而擠不出聲音。
劇團由社教館輔導後,每月縣委會均會安排勞軍,無論育樂中心或擎天廳都有他們公演的足跡。金防部司令官及秘書長看過他們的演出後,覺得他們唱作俱佳、深具水平,因此透過台灣的金門同鄉會,安排他們到台北及高雄巡迴演出。民國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蔣中正當選連任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更受邀赴台公演,並在高雄參加慶祝遊行。在高雄,劇團巧遇楊麗花歌仔戲的演出,透過媒體的報導,莒光閩劇社知名度大增。原本安排在華視演出,但當時三重市發生流行病,團員半夜起來施打預防針,一位擔負嗩吶的老師傅較嚴重,因此不得不取消上電視台演出的規劃,只好返回金門。
劇團中最注重嗩吶部分,唱法較高亢,該名師傅返金後不幸辭世,原本縣委會欲安排劇團到新加坡宣慰僑胞也取消。隨著嗩吶師傅的離開,劇團亦逐漸沒落,除難過人才的遠走,亦遺憾兩個案子均淪為空談。
當李文理年紀稍長時,深感沒讀書不是辦法,更沒出路,於是他瞞著家人走入第三士校,同學領裝備,他跟著去排隊,名冊沒有他的名字,部隊要他回家,他卻堅持要念士校,最後讓他做形式上的補考,於民國六十二年受訓、六十三年畢業後隨即被遴選進入總統府警備隊,駐地為士林官邸,當蔣公去世後,又奉調位於海軍總部旁的七海官邸,擔任蔣經國先生住處之警衛工作。
士林官邸後面有一座山,李文理為外圍警衛,亦即第三圍,該駐地無消遣的地方,同僚想在該處架設簡單籃球場,但無論石灰、沙子與石塊,都必須從山下搬到山上,且地勢艱險,擦身而過都困難,遑論是搬運石頭。但他們除正常任務外,其餘時間早、中、晚均要負責搬運,也正好可考驗他們的體力與耐力。
服役期間,李文理好學不倦,取得隨營補習國中學歷鑑定及格,而他於民國六十六年,中士軍階退伍,戶籍雖已遷台北,但當他與同學一同到高雄搭船時,退伍名冊有他的名字,住到金馬賓館隨即安排船位,出入境時他們憑名冊上船。返鄉後的某次親民日,他赴縣政府,道明來意,當縣長看到他的履歷在警衛隊,仁愛警衛隊、文化工作隊、基幹隊等多個職缺,他還來不及思索,縣長已幫他做決定要他到基幹隊。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第一階段為位於山外太武山下,政戰特遣部隊之山訓,該處也是早期特種部隊訓練基地。基本操、單兵教練他不怕,最辛苦的是鋼索攀爬。第二階段則為海訓,位於料羅兩棲偵察營,撥了一個廠房讓他們住,起居與軍方雷同,軍方發一件長袖運動服、一件紅短褲;兩條毛毯,一條鋪床、一條蓋身上。氣候乍暖還寒,海邊操練,游泳、蛙操、練習開漁船,總是打著哆索,又不能帶太多衣物過去,再加上連續下了二星期的雨,四十八位參與受訓的學員,結訓時只剩下一半。
基幹隊的任務為反情報工作,一待數年;於民國七十二年,因工作關係轉調警察局,擔任助理員,七十五年任該局雇員,在這之前已取得高中學歷鑑定資格,而後通過公務員任用資格考試,轉三職等書記。民國八十八年,戮力籌辦古寧高甲戲研究社。民國八十九年,他轉調金寧鄉公所辦事員兼幹事,期間因負責盡職,獲榮民服務處頒發榮民楷模。而選在民國九十九年九月退休,意指幸福久久之意。
退休後的李文理,原本就對高甲有興趣,有關民俗技藝的事物,他都有所涉獵,尤其是嗩吶等傳統樂曲。當天后宮成立媽祖會,亦是成員的堂嫂來電,鑼鼓無人教,他義務指導,並訓練了兩支鑼鼓隊到湄州進香。在該地看到了許多陣頭,認為家鄉也能做組合,並且自己做變化,於是從大陸購回日後所需的物品。於民國九十四年成立了蓮花大鼓陣,數十位婆婆媽媽均為天后宮媽祖會的成員。
當時十二婆姐成立,起初沒戴面具,到文具店購買空白面具回來彩繪,但效果不佳,台灣又訂購不到理想的面具,於是到大陸旅遊時,留意到各景點均有諸多造型不同的彩繪面具,認為良機不可失,於是立刻買回來交予十二婆姐使用。去年五月,他又成立了迎親陣,好為地區廟宇慶典時,增添許多熱鬧的氣氛。
一路走來,李文理盡情地揮灑人生的舞台,他認為現代的孩子,倘若對讀書沒興趣,理應去學習一技之長。最近就有一位年輕學子找上他,希望能跟他學點技藝;他雖然應允傳授,但前提是年輕學子必須在不荒廢課業的情況下,始能為之,並誠摯地呼籲年輕人,人生是一個大舞台,不管從事任何一種行業,都必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他過去滄桑的歷史及吃苦耐勞的性格與不屈不撓的精神,對於做每件事的堅持,真的令人驚呼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