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公私立的教育

發布日期:
作者: 王映涵。
點閱率:740

許是對文學有興趣卻沒有門路,高職曾經參加過文藝營,聽過作家的演講上課,但是,總是聽不出一條門道。
後來,因為同學的關係,參加政大的現代文學研討會及旁聽文學批評的課程後,深深覺得自己見解增長不少。
那時,也去台大旁聽,有時一整天下來,還參加社團或學校的活動,不為學分學歷感覺很充實,也不用考試。
看到風評不錯的老師就去旁聽,直到去私校旁聽,有老師問我是不是學校的學生,我說我只是來旁聽的,他就說我們學校有學分班,可以修學分,不要錄音這樣!
後來,我回母校打工,時薪算一百,因為我反應慢情緒化,所以感謝老師讓我自由彈性的有個可以靠自己能力的地方,常常下午趕著回家吃東西運動,一週可能只有一兩天工作,卻已經覺得疲累。後來,老師問我要不要旁聽她開的有關文學的課程,在芝山,一堂要五百元,覺得太遠又太貴只好婉謝老師的美意。
雖然我很喜愛文學的課程,也因為老師的關係去敏隆講堂當筆記志工或者上課,但是,我覺得公私立教育真的有別。
私校老師多半會點名,講義也改用學號登入系統下載,像我今年再趕著上以前覺得印象不錯的老師的課,發現都會問學號多少,令我覺得有點頭痛。因為他們說以修到課的同學為主,沒有位置的話再到後面或搬椅子,跟我以前去公立學校可以早點坐到前排專心聽講看黑板的情形都不同了。
看到曼娟老師在臉書上貼文公私立大學教授薪水有別,我覺得教育也差別很大。
就像我修的是通識課,助教說要講義得要老師同意,老師說怕流於臉書公開化,要我自己抄寫。
上課時,老師說他會去偏遠地區義講,但都是好學校資優班在前面,得到消息的都不是弱勢,讓他很失望,教育應該普及。
生活只要覺得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應該說出來,他在專欄寫出來,改變很多單位,我很想問老師,那為什麼旁聽生不能有講義呢?要給修課同學保障我能理解,但是,真正想學習的人,為什麼要被拒絕呢?
是公私立教育有別,還是資源教育心有差呢?
有人說當然要如此不然對不起繳學費的同學,可是,我覺得大學是開放式的教育,我在台大旁聽時,教授都很歡迎,也很多退休或他校他系的同學來旁聽,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同學校,就有不同的授課方式。
老師要推薦自己的書當課本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有顆願意到偏遠地方去義講,自己出交通費的心,為什麼不能歡迎同學聽講,給講義?我就不懂,這不是一門通識課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