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何斗國小的記憶
何浦國小創校100週年校慶將於今年12月18日隆重慶祝,曾秀玲校長要我為學弟妹們講一講以前有關上小學時的種種生活點滴或故事,一起來歡度校慶,也讓學校師生、家長、校友們能對校史的回顧與認識,進而更能關愛母校。
何斗國小是我讀小學到畢業的母校,校址設在斗門村的陳氏(三公)宗祠,印象最深刻即是宗祠大門兩邊牆壁上書寫:「以身許國,以校作家」八個大字,是唯一作為勉勵師生的境教布置標題。
我是在民國41年秋季班入(那時有春季班入學的)學,記得上學第一天,姑媽帶著兩粒紅蛋牽著我走到學校教室,在用土磚砌成僅鋪一層洋灰桌、椅面的桌面上,將兩粒紅蛋連續從桌子這頭滾向那頭,用意在預測今後寫字是否會筆直?及前途是否會一帆風順。冬天上課時坐在冰冷的的桌椅面上,腳都無處伸擺,也沒有燈光照明,只靠白天的陽光自然照明,遇到陰天或是下雨天,教室內只好是陰暗的狀況,更談不上視力保健與坐姿之正確與否,學校設備可以用「簡陋」與「克難」字眼形容之。
那時也沒有廁所,男生猶可利用下課時間到村郊附近農田或樹叢間去解決大小便;女生則要向鄰近的住家去借用粗桶。後來男生才請阿兵哥協助用土磚砌圍牆成無頂透天式的,裡面放置一個中型陶甕讓男生方便,待尿水滿了則由鄰近的農夫取去當肥水灌溉。
一年級的課程只有國文和算術,第一課就是「來上學」(課文內容是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沒有注音符號),所以國語字的音唸的準不準,全部要靠任教的師資本身是否準確。例如老師經常會唸出錯的是「一」與「ㄩ」,「ㄣ」與「ㄥ」,「ㄓ」與 「ㄗ」,「ㄔ」與「ㄘ」、「尸」與「ㄙ」分不清。筆順的寫法據老師教的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書方在低年級是描紅,書方到了中年級才有,大部分是利用中午午休時段才寫的,當時也沒有墨汁買,每個人都得自備硯墨,臨字帖指定可買<柳公權>或<王羲之>。回家功課國文作業是抄寫課文幾遍,隨著年級的高升,才有歷史、地理、自然、公民、音樂、勞作等課程之增加,
師資大部分(簡師)是縣政府分派來的,有些是從當地駐軍請來上課的,可說程度不一。記憶中小學六年內有歐陽金枝、黃團美、洪炳源、張少敏、馬安森、蔡清力、王金錠、蘇星輝、楊天平、李水永、張立民(軍中)等老師曾教過我,校長是王安慰先生。其中蘇星輝老師教我跳了一支舞蹈:「賣花姑娘」;又教了另一首和陳德全學長合跳的「小放牛」,這兩首舞蹈也成了當時參與到各單位勞軍的表演節目之一。
小學階段,一般百姓生活環境條件不好,幾乎都是打赤腳上學,沒有鞋子可穿,我算是最幸福的,因有能幹的姑媽幫我親手縫製布鞋,但是姑媽限制我不得穿著鞋子去玩「救兵」、「踢毽子」、「跳繩」等遊戲,因為鞋子容易破掉。為了要玩這些遊戲,必須脫掉鞋子,光著腳ㄚ忍著痛去玩,有些時候腳裸處會因踢毽子被毽子銅錢打得瘀血烏青一片。光腳玩救兵時,為了怕被另一國的敵人抓到就死命地只顧跑,不顧腳底踩碎石子的刺痛還樂此不疲。到了過年時,好不易家人才幫我買了一雙當年正流行的回力牌球鞋,鞋子尺碼故意買很大,鞋子裡頭必須塞很大的一塊布或是一團紙,共穿它過了第三個新年才比較合腳。
其實我們那時的童玩很簡單,製作方式大都由同儕口耳相傳,各自找材料去做,做完成的作品,如燈籠、雞毛毽子、竹蜻蜓、陀螺 、風箏、滾鐵圈、紙風車、滾線軸、萬花筒、捏土等尚可當成勞作作品做一次成績登記,我很感恩有一位疼愛我的江水叔公,在童玩的製作上幫我許多忙。至於遊戲玩法皆是約定俗成,男女生皆可玩的遊戲,如:「救兵」、「老鷹抓小雞」、「踢毽子」、「跳繩」、「陀螺」、「放風箏」、「竹蜻蜓」、「鬥紙青蛙」、「滾鐵圈」、「吃石子」、「玩沙包」、「打彈珠」、「博銅錢」、「跳房子」、「打手轎」、「放手巾」、「跳馬背」、「藏寶藏」、「紙飛機」、「吹泡泡」、「火翕土甕」等,還有女生專利的「妝東新娘仔」,在生活條件困難沒有賣玩具的時代裡,同學們仍然大家靠這些徒手或是自製的童玩,還是玩得很快樂。不過這些童玩僅是低中年級時段的遊戲,到了高年級以後,就僅能在學校時的下課時間玩,因為農家的孩子,放學之後皆要幫忙家裡做家事,尤其寒暑假正逢農忙收成的季節,大都要幫助收成的工作,暑假拔花生、大小麥、割高粱、各種豆類之收成工作;冬天寒假就是地瓜,芋頭、各種菜蔬採收淹製或曬乾囤糧的季節。平時每日下午放學後,所有同儕都要去做一些扒柴火、採豬菜、牽牛羊回家的事,養雞鴨、養兔子的工作,哪像現在的孩子放學回家無所事事,玩具又一大堆,除了玩電腦遊戲、看電視外,竟然還一直喊「好無聊哦!」真是時代不同啊。
記憶中另一次難忘的喜悅事是二年級歲末時,馬安森、洪炳源兩位老師曾帶我們幾位同學到何厝去「火翕土甕」印象最深,同去的同學中有家住何厝的馬寶慶、陳福氣、陳維成、陳玉仙、陳緣、何明理等,那次的「火翕土甕」,老師教我們如何分工去找田裡的土塊,如何堆疊土甕,如何生火,讓我們體認到從玩中學、做中學的樂趣,而且記憶深刻不忘。那次吃的是悶烤過特別香甜的地瓜、芋頭、馬鈴薯,雖然事隔六十二年了,如今回味起來還會口水直流哩。
每一年我們最期待的日子是兒童節的到來,校長和老師們會整隊帶我們到沙美的基督教堂或是大菜宅的司令台廣場去參加全鎮同時舉辦的兒童節慶祝大會,曾有好幾年度被選為模範兒童上台接受頒獎表揚,或是演講比賽名列前茅上台領獎。最後大家齊唱快樂兒童節歌,呼口號禮成結束後又步行返回學校,待分發由家長會籌募買來的糖果包禮物後才回家。
學校很少舉行校外教學參觀,記得到了六年級快畢業前夕,校長說要為我們舉行一次遠足,讓我們興奮了好幾天,雖然要由自家準備午餐便當(大部分是鹹乾飯)加上背一個開水壺,又是來回徒步很辛苦,但是對我們來說,能有機會出去外面走走開開眼界,已是莫大的奢求與恩惠了,真的大家都感覺甘之如飴。
另有一件事是現在小學生從沒碰到的事,那就是學校響應衛生單位做好環境衛生的政策,學校配合規定:每位學生每週必須繳一火柴盒的蒼蠅屍體,一條老鼠尾巴,一雙麻雀腳,為了要完成這些規定,當時人手一拍,下課後就忙著打蒼蠅,晚上則和鄰居同伴,拿著手電筒去抓麻雀,大小通抓把它弄死後切斷一雙腳後丟給貓吃,老鼠尾巴則靠各種捕鼠器,當時老祖母還自創一種簡易的捕鼠方法,捕捉小老鼠很管用。我當然也學會捕捉小老鼠的技巧了。
以上所撰述皆是我個人在讀小學階段的親身經歷事實片段,生活在新時代的學弟妹們!也許會認為很不可思議,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這些都屬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親愛的小學弟學妹們,我為你們能生逢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的大時代裡,尤其是生活在最幸福的金門島上受教育,看到母校在歷任校長的卓越領導經營下,在政府對教育的英明擘劃下大量經費投注下,學校的各項軟硬體日臻完善,師資不斷的提升,我們何浦國小所培育畢業的校友們,許多在各行各業均有傑出的服務表現,對國家社會的貢獻良多,深獲各界的好評與肯定。
在此母校創校100週年的前夕,特撰此文衷心祝福何浦國小生日快樂,校運昌隆,師生安康,也祝福各級長官、校友、家長們平安健康,更期盼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祝福母校再創更卓越更璀璨的歷史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