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清福建水陸提督蔡攀龍的事蹟清代同安﹑金門之「蔡府王爺」信仰
說起王爺這個稱呼,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在封建時代,王爺本來是一個爵位,是指被尊稱為王爵封號的人。在秦朝以前,「王」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亦稱作「千歲」,其地位僅次於皇帝。
由於閩臺特殊的地理、人文因素以及歷史原因,形成了閩臺民間獨特的風情習俗和宗教信仰。如今的王爺信仰在閩臺地區是一個重要的民間信仰,也是一種最為頗具特色的習俗。尤其是在閩南、臺灣南部的沿海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王爺信仰及其儀式已然成為社區、村落最普遍和尤為隆重的信仰活動。當然,由於王爺信仰缺乏媽祖和保生大帝信仰有受到國家政治力量的冊封,其信仰傳播範圍相對較小。
通過追溯與探究王爺信仰的淵源,我們不難看出閩臺民間「王爺信仰」的傳播與互動以及由此產生和不斷嬗變的「王爺信仰」文化,體現了閩臺文化對以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為內涵的「五緣」的研究關係,以神緣為紐帶,締結共同的宗教信仰關係,形成對王爺信仰的一致認同,凝聚供奉神祇而結合在一起的群體力量,從而有利於促進海峽兩岸的宗教文化藝術交流,有利於教育青少年一代不斷增強向心力,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種特定宗教的人們對所信仰的神聖物件,由崇拜認同而產生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及身心的皈依。它作為一種精神風俗,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等各個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王爺信仰」屬於道教文化的範疇。道教不同於其它宗教,它是中國唯一的土生土長的宗教,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道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先人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祇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
道教在中國發展的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既極其高雅又極其通俗。其中有一部分,如「王爺信仰」已演化為民間世俗,成為勞動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所信仰的王爺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還可以包括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官員、平民乃至有神明威力的靈物被授予的稱號。眾多王爺組成的群體是某一區域內正能量的精神代表。人們以不同方式加以膜拜,如王爺(歷史人物崇拜)、祖佛(祖先崇拜),榕王、樟王(植物崇拜),虎爺、風獅爺(動物崇拜)等等。
在同安、在金門,人們信奉的王爺主要有:唐「聖侯恩主」(陳淵)、五代時期「開閩三王」、南宋末年「三忠王」和「六位尊王」、蘇王爺、歷代瘟神閩臺的「五府王爺」、明末「蔡府王爺」(蔡復一)、池王爺(名然、字逢春)、清代嘉慶年間的「蔡府祖王爺」(蔡攀龍)。
在閩臺民間有「角落拜王爺」的說法。這就說明了「王爺信仰」已經根植於民間,並且深入了民心。除了上述諸位王爺外,同安信眾還奉祀以下幾位王爺:烏塗村「福亨宮」和走馬人村「福德堂」的「林府王爺」,祥露頂村「蓮鴻宮」的「陳府王爺」,東山古廟、溪邊「碧溪殿」和西山「護山宮」的張府王爺,岳口的「康府王爺」及「水河宮」的藥王爺孫思邈,馬巷「元威殿」的池王爺、「格思堂」的朱府王爺,孔廟右側「林公祠」的林府千歲,洪塘蘇店的雷府王爺,福星樓的包王爺等等。此外,民間還有靈物崇拜,如虎王爺、風獅爺、榕王爺等等。
今天我們要談的話題是清代同安、金門民間的「蔡府祖王爺」信仰。很多人知道,王爺是村落或區域內的地神,俗稱「當境佛」。那就從大嶝「青龍寺」的「蔡府祖王爺」談起,寺廟坐落于與金門僅隔一水的翔安區大嶝崎口下村。
大嶝歷史上屬金門縣管轄,系泉州府同安縣翔鳳里。「青龍寺」內王爺金身兩邊的對聯「攀龍王帥欽思代帝德,君寵良仕輔政臣民欽」是對他一生史績的真實寫照。百年前,王爺還代玉皇大帝之帝德,欽思「為玉旨勒令代天巡狩蔡府王爺。」
因感其恩德,思及功名,如今在海外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蔡氏鄉親,以及海峽兩岸的許多村民都建寺供奉。旅居馬來西亞的華僑蔡全清、蔡清河兄弟特意捐資給翔安區蔡厝祖廟。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十八日舉行「蔡府王爺」紀念活動,大嶝鎮崎口下村還將攀龍作為村的鎮境王爺。在境裡有其金身供子孫後代供奉,村民敬仰。並建造青龍塔以表示紀念,塔高七層,取之於佛教「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寓意。
這尊「蔡府王爺」源于清代一位地方歷史人物--蔡名諱攀龍(1738-1798),本名奭(音ㄕ,盛大的意思),字君寵,號躍州,是金門瓊林蔡氏始祖十七郎的二十世裔孫,屬大厝房坑墘的上坑墘蔡會的次子,宗祠以「提督軍門」為分堂號,以記家族之榮耀。金門瓊林蔡氏家廟立「畫像功臣」匾額以彰顯其不朽的功勳。
他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困,以捕魚為業。其人生相高大偉岸,聲亮如雷貫耳,臂力大而勇猛,且擅長於武功。有一次他挑擔入市,一位許姓老者見了暗自稱奇,對他十分器重,於是擇為佳婿,並鼓勵入伍從軍。
在《清史稿》「列傳一百五十」「同安縣誌卷之三十武功錄」和「金門縣誌卷之十二人物志」均有相關的記載。蔡攀龍,後來從軍,驍勇善戰,從外委、千總、守備、遊擊、副將、總兵擢升到福建水陸提督(正二品),負責統轄一省水陸路官兵,是福建最高武職主管官,堪稱封疆大吏。
金門縣清鎮總兵署陳列蔡攀龍的圖文簡介。最有名的戰役就是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他率兵參與平定臺灣林爽文之亂,被列為平臺功臣之一,朝廷賜其「健勇巴魯圖」名號,賞戴花翎,畫其像於紫光閣,同袍稱他為「福將」,賊匪更懼而稱「蔡老虎」只是後來被小人的讒言所害,降調江南狼山鎮總兵,嘉慶三年(1798)7月死在駐地,享年61歲。
當時(1787)閩浙總督常青命蔡攀龍偕副將貴林、參將孫全謀等,前往諸羅救援已被圍困數月的陸提督柴大紀,大將軍嘉勇侯福康安、海蘭察又率兵前往增援,始獲救解圍,朝庭為嘉勉其能守義行,乃將諸羅城易名為「嘉義」,延用至今。
蔡攀龍的一生清正勤政愛民,因平臺屢功由臺灣鎮總兵擢福建水陸提督,清乾隆賜「強勝勇士」,民間遂以「王爺」祀之,香火長年不絕。
金門縣現存蔡攀龍之佳城,陰刻碑文「欽賜健勇巴圖魯參贊大臣福建水陸提督暫補狼山總鎮授振威將軍躍洲蔡公配一品夫人徽柔許氏」,時間是「嘉慶四年歲次己未荔月吉旦」,蔡攀龍歸葬金門徑林其祖墓之南,座南朝北(即今太武山下翠谷明德公園旁),並被指定為臺閩地區縣定古蹟。
此外,蓮溪宮,坐落于同安區祥平街道祥橋芸溪社裡,系大嶝崎口下村青龍寺的分爐。宮內主祀蔡府王爺。依據2005年同安區綠化委鑒定,芸溪社裡北面溪岸上的古榕樹樹齡為150年,至今有160年左右。
依此族譜記載,蓮溪宮的建造時間已有300多年(即1696,清康熙丙子年)。于嘉慶年間(1796-1820在位)迎請祖佛「蔡府王爺」入主,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二日村民都舉行廟慶活動,以示對勤政愛民的蔡攀龍的敬仰和紀念。
蓮溪宮自清代始建,歷經洪水沖毀,「文革」期間毀壞,八十年代初重修,重塑蔡府王爺金身神像,壬申年仲冬(1992)再修的過程,恢復原貌。該宮廟坐東朝西,瓦頂,雙曲燕尾脊,單進磚木石結構,宮門前四石柱護亭廊廡。門牆屏壁以左青龍右白虎浮雕或鏤空雕成的花鳥、蟲獸裝飾。門上方有「八仙過海」的圖案,宮內以歷史人物故事形象(二十八星宿)的壁畫呈現。工藝十分精湛。
宮門的兩副楹聯分別為「蔡廟揚名威聖府,王家四海作老爺」。佛龕的左右對聯「佛法無邊威顯赫,王爺有應保人民」。它具有地方史研究價值。
村民代代繁衍,傳承村落文化,曾立下家訓,以激勵子孫後代。《芸溪蔡氏家訓》的內容如下:天道傳久遠,地厚慶豐年。君子立典範,親尊鄰里歡。師表尚鄉賢,諸事宜和諧。孝為百善先,仁愛慈悲懷。悌友講文明,男女皆平等。忠直有血性,國家民族興。信者即誠實,勿欺童與叟。禮讓行端正,義氣堪舍生。廉恥心中記,莫貪功名利。芸溪濟陽堂,蔡氏家訓揚。
由此可見,加強海峽兩岸的「王爺信仰」文化交流,對增強兩岸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認同感,都有較大的積極作用,對宣傳兩岸歷史名人蔡攀龍的事蹟也現實意義。
當然,民間的「王爺信仰」與地方歷史人物研究之間在其存在價值上仍有一定的差異,我們應以「智慧的眼光」看待它。
(本文由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蔡清風老師編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