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宗祠祭祖話「吃頭」

發布日期:
作者: 施宏遠。
點閱率:1,725

 金門是一個宗族凝聚力很強的地方,從金門聚落內宗祠的建築數量分佈可見一斑,慎終追遠一向是金門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因此每年春秋祭祖慶典,都是各個村落裡宗族間的大事,旅居各地的宗親在此時都紛紛返鄉,參加祭祖盛會。
祭祖盛會也因為社會型態的改變,與傳統大不相同,兒時常聽到同學要去「吃頭」,總是非常羨慕,回家向父母嚷嚷,才知道「吃頭」是某一姓氏的宗親祭祖盛會,我們家父執輩才來金,沒有宗祠,也就沒有宗親祭祖盛會。只是為什麼叫「吃頭」呢?實因緣自於早期農業社會,各家經濟規模不一,祭祖一事必須由各家分擔以示公平,所以各村落宗親就會建立一套輪流祭祖的制度,是年當值的就稱做「頭家」,各村落宗族視男丁多寡決定祭祖的桌數再分配給頭家負責籌辦,一般每位頭家會分到一桌或兩桌,簡稱「做頭」,那個年代不像現在餐廳林立,所以分配到當值的頭家要「做頭」,就要去雇請總舖師(閩南語俗稱管饌)到家裡「辦桌」,總舖師會依桌數開「菜單」,當值頭家再將菜單送去熟悉的雜貨店採買,祭祖前一日還要到市場採買魚肉、菜等食材,前一天晚上總舖師就進駐開始備料,祭祖當日當值頭家將總舖師備好的供品送到宗祠祭祖,祭祖結束再將供品取回,交總舖師「辦桌」,各家在自家庭院就這樣擺起桌來或搭起帳篷擺桌,村落主事者會依區域就近分配宗親(男丁)至各當值頭家家裡分享宴席,也就是俗稱「吃頭」,實際就是到頭家家裡吃「頭」家祭拜祖先後的宴席。
早期延請辦桌的總舖師,大鍋大籠地辦起料理,講求真材實料,吃得賓主盡歡,而且各家廚師廚藝不同,各有千秋。時至今日,工商社會,一切講求效率及專業,祭祖型態也起了重大的變化,目前各村落都集中在宗祠辦理,依男丁數量統一延請餐廳包辦製作,祭祖後便在宗祠內設席分享,祭祖「做頭」的費用再由各當值頭家分攤,祭祖的心不變,方式卻與時俱進。
其實「做頭」的學問也很多,有口灶頭(依家戶男丁數列入輪值);新婚頭(即男丁結婚);老大頭(年滿六十歲而有男孫晉升為長老);新丁頭(年滿十六歲成年),各宗族視男丁的興旺與否,有的結婚好久還輪不到做新婚頭,所以人丁越旺的宗族,輪作頭家的機會就越少,甚至十幾年才會輪到一次。回想小時候,二姨丈遠赴南洋謀生,將田產託付給我們家,輪到二姨丈的「口灶頭」時,我們家也要分擔「做頭」,延請總舖師到家裡辦桌,借椅借桌設宴好不熱鬧,不過,當要「吃頭」時,因姓氏不同也不便參加。
金門祭祖都遵循古禮,儀式莊嚴隆重,藉由此活動,不僅完整傳承老祖宗慎終追遠的美德,更可將宗親集結起來,聯絡彼此的感情。 吃頭一詞流傳至今,有釋為「宗親聚餐」、有謂男人通常是家裡的頭家所以才叫吃頭、有言聚族人會餐於宗祠稱為吃頭,為正視聽特為文分享。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