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金門日報結緣有感
回顧過去,歷歷在目,就我觀察瞭解,從事新聞事業者,到處受人歡迎敬重,不在位高權重,而在身分超然,秉其千秋之筆,行俠仗義,安定人心,理想高,層面寬,效果大,公而無私,為社會風清弊絕,人群知之需求而努力不懈,有功更有勞。
記得與金門日報上下同仁接觸交流,始自報社自金城遷徙金湖鎮成功庄那年,從此與歷任社長及同仁們結下不解之緣,有段不短時間,社長暨編輯、記者都是由軍方政戰系統調來的,時因金門實施「戰地政務」體制,黨政軍一元化,金門日報隸屬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發行人是金防部政戰主任兼任政委會秘書長領銜,其後改由縣長具名,職是之故,社長身分超然,甚受器重,如報社零散簡陋之房舍拆除重建,巍巍三層「新訊樓」順利竣工啟用,應該歸功於報社全體員工默默耕耘與付出得來之成果。當時社長蕭筧民,後來調台晉升少將軍階現已功成身退,多次舊地重遊,觸景生情,感觸良多,但願「正氣」長在。
綜觀歷任日報社長,各有所長,任期或有長短,績效斑斑可考,藉此一提李思炎先生,他在社長任內,成為金門成功村女婿,婿為半子,鄉親與他關係密切,在他任職期間,有一次金門地區假金門高中「中正堂」舉行黨政軍動員月會,由金防部上將司令官兼主任委員親自主持,人員包括中央駐金首長、軍方各級將領暨縣屬各機關學校鄉鎮社團主官、各界主要人士,約有千人之眾,場面盛大,爰而責成李社長到時登台「專題報告」,但見李君事前準備充分,中英文造詣匪淺,歷時九十分鐘,中英語交互運用,言之有物,內容生動,清楚流利,從此讓人刮目相看,是人才不埋沒,迄今常聞有人談起往事。
最令我念念不忘者,即是縣籍主編顏伯忠,雖非相關專業出身,但憑敬業有成,他之進入金門日報服務,始終如一,也是憑其實力而遂所願者,只是有人引薦其與時任社長曾文偉先生晤談,曾社長學有專精,務事認真公正,據伯忠兄告訴我,當雙方依約見面之時,曾社長僅就他的學歷及家境生活現況略作了解,隨即信手給他一份早就寫好「人生為何」四字便條,說明這是「作文的題目」,務必照題而寫,最晚三天內回送到手,老實說,如此舉措,不啻即是考試,能否合乎人意要求,端視曾社長取捨。但是伯忠兄好勝不服輸之個性,他連夜下筆撰寫完稿,翌日上午前親自送到曾社長辦公室,托由助理人員代為轉達,幾天之後,曾社長再次約他見面,甫經坐定,曾社長告訴他:「顏老弟,你很有才華,日報歡迎你」。兩週後收到人令,正式報到上班,由卑而高,由小而大,行正走穩,直到最後一刻。所憾天妒英才,讓人不勝唏噓。
社會一般輿評,對於戰地政務體制之得失,因未置身事內,貶多於褒,金門日報之存廢,偶爾也有不同之反應與主張,凡此正因深入瞭解不夠,以致認知形成落差,就事論事,且看金門日報現行編制,員少工多,以工代職,比比皆是,更因歲入不足支應,必須仰賴政府挹注經費補貼,府會聯手鼎助支持,始得維持正常運作,社慶席上縣籍大學屆退國內知名教授陳龍安,適逢應聘返梓擔任講座,機會難得,承邀到場參與日報五十週年慶祝聯誼餐會,並在許社長誠摯敦請上台,也許是我的家鄉我的愛,情有所鍾,他致詞盛讚金門日報越陳越香,一直是金門軍民精神支柱,不管時空如何演變,金門日報對於以「文化立縣」之金門,扮演著關鍵角色,承擔起政民橋樑,宣導政府政策政令,敦風勵俗,揚善揭惡,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安定社會人心之任務,祈望金門日報長長久久,再接再厲。他也誠摯呼籲金門鄉親及報社同仁,此時此刻,大家要同心同德,團結合作,發揮高度凝結力、創造力、執行力、重本位、顧大局,大公無私,眾志成城,相輔相惜相助,才能相乘相成,句句出自肺腑,值得大家省思相勉力行。
囿於個人學能膚淺,未及全般,敘事不週,失誤難免,如有冒犯不敬之處,伏祈包容原諒,走筆至此,趁便提供淺見如下,還請公部門供作參考:
一、金門係以「文化立縣」,並以文化深耕,維護固有文化為施政目標主軸,全面積極推動,落實執行,深獲各方肯定,相信海內外金門鄉親,莫不對此深感欣慰,一致引以為榮。緣此,文化之厚植與發揚光大,主管文化機關與教育團體責無旁貸,對於固有文化散落各地而與金門文化有關之文物,宜作密切協調配合,分工負責收集彙整分類,統合妥作規劃管理維護典藏運用,留下根本。
二、金門日報源遠流長,又是金門文化主角之一,長期以來,見證國共內戰,許多史料,彌足珍貴,如縣籍退休國軍中將鄭瑞堅先生,撰寫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大捷,軍民浴血奮戰,扭轉國家乾坤,47年823一砲戰勝利,奠定了台澎金馬屹立不搖之根基,其中部分情節出處,源自早期正氣中華日報及金門日報記者實地採訪相關報導訊息,作為主要考證依據,全文獲得「傳記文學」採用發表,益見正氣中華報與金門日報之發行,兩報關聯密切,一事一圖,片紙隻字都是金門文化資產,亟應妥善集中管理,歷史不能虛構杜撰,貴在呈現事實,不漏不錯,而核心之價值,則應棒棒相接,代代相傳,直到永遠。
三、據聞縣府頃已構思規劃成立「軍事博物館」、「美術館」,進行縣政領導中心另行覓地興建,俾應擴大服務需求,若就文化深耕層面以觀,設置「縣政歷史館」與「金門日報歷史館」同屬必要,允宜一併列入規劃辦理,期使金門基礎建設與文化建設齊頭並進,強根固本,綿延不息,帶動地區整體經濟繁榮與永恆發展。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祇要立定志向,一本初衷,誠以待人,忠以敬事,持續向前,就有願景,畢竟相識是緣,相聚是福,難能可貴,知緣惜福,人生美滿矣。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