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崗觀止步道探訪

發布日期:
作者: 美美。
點閱率:817

 頂著大太陽,大夥紅通通的臉頰,信心滿滿的訪幽、尋古去。在古崗步道裡讓我們體驗到,原來「美好的事,從身邊就能發現……」。
很高興參加文化局及古崗社區發展協會舉辦的─古崗觀止步道探訪,讓我更加了解到古崗的古樸及人文之美。
在古崗社區理事董森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石洞天」、「觀止石碣群」、「董颺先墓」、「沙堤玉筍」、「古桃源石刻」、「湖海釣狂」……等景點,但其中我有印象的分享如下:
古崗學校:正面望去,好迷你的學校,上面寫著「誠實」竟然不是校訓,而是軍方的部隊名稱。
董允耀洋樓:這間洋樓很特別,很像軍事要塞,處處充滿著打仗肅殺的氣氛。一進大門便是鐵製的滾輪式閘門,一樓與二樓之間還裝有防盜式鐵軌,根本就是軍事基地,與我想像中浪漫式的洋樓建築很不一樣。
古崗樓:當大夥一行人,爬上古崗樓的三樓,此時微風徐徐吹來,我突然有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雖然沒有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氣魄,但也著實讓我領略到,人真的會隨著站的位置不一樣,心情馬上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本來,日頭「赤炎炎」曬得發昏,但當爬上二樓的古崗樓台階時,一陣陣涼風撲鼻而來,心情突然覺得神清氣爽了起來,好心情也隨之飄盪,不再沉悶。
到了觀止步道入口處,我們看到了一個古桃源石刻,上面寫著:「本石刻位於梁山入口處,由金門文史工作者李秉鈞發現,按字跡及位置判定,極可能為明末進士董颺先所刻,董颺先因明朝覆滅、戰禍四起而避居金門古崗村,金門此海外小島即為餘生安樂之處,古桃源石刻即可證明其避居海隅,嚮往如陶淵明般晴耕雨讀,自得其樂的生活。」
順著一處涼亭往上攀爬,發現一塊石頭被壓在底下,其上有「漢影雲(根字不見)」的藍色字跡,字體是被倒著寫的。
董森堡老師說這才是真品,那平常影片中,正常「漢影雲根」四字,其實是A貨,大家看得是啞口無言,「喔」的一聲,原來如此。
當來到制高點處,我們跳到了另外一塊大石頭上,向遠處望去,竟然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料羅灣南岸與金門的新地標昇恆昌。這裡的地形地貌,讓我有種與蔡厝的「豆腐古道」似曾相似的感覺,只是在這裡有古崗湖的襯托下,更多了一分靜謐之美。
隨行的一位阿婆,突然像發現新大陸似的,發現了草叢裡的蘭花,正要動手拔起時,被眼尖的董森堡老師制止。他說:「這蘭花是四年前,他分枝拿上山種的,請別把它佔為己有,讓它在此好好生長,可以嗎?!」
當大家怒目的眼光,看著阿婆準備拔蘭花苗的雙手時,阿婆這才鬆開了手,不好意思的說:「它以為這是野生蘭花,想拿回家種植。」其實,阿婆這樣的行徑我也曾經犯過,但經過今天的事件之後,我保證我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念頭了。因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當我們想當然爾,以為是野生的,以為是無主物,殊不知這可能是某一位好心人士的割愛行為,我怎麼能忍心,把原本屬於大家的東西佔為己有呢?
其實整個活動,感覺好像在找董颺先的字跡,董森堡老師還半開玩笑的說,他想辦一個活動,稱作「尋找董颺先」,大家笑成一團。好似,一個落魄書生,不斷在他到過的足跡裡刻字,而在幾百年後的這些個足跡,竟然成為我們探尋的對象,我想這就是人類的歷史軌跡。
法國社會學家Maurice Halbwachs提出了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的論點:「人的歷史記憶是被建構出來的。」不是嗎?
此次的活動,雖然只有半天,但獲益良多,其實金門有很多地方,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但沒有經過解說,平常人的我們是不會明瞭。試想,今天若是我自己來此地一遊,一定是走馬看花,不知其中的瑰藏與奧密。
謝謝文化局及古崗社區發展協會舉辦如此有意義的活動,讓我對「古崗」有了不一樣的認識,與發覺它蘊藏的美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