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傳統歌謠大家唱

發布日期:
作者: 沈素英。
點閱率:755

古色古香「邱良功」古厝,縣級古蹟,是棟閩南式傳統建築,歷經年餘修復完工,老故居,展現新風貌。參觀莊嚴肅穆的總兵署後,再往右側街道探索,忽聞古音傳自古厝內,歌聲悠揚,餘音嫋嫋,厝內,燈火通明,人氣沸騰,厝外,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像回歸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簡樸,周邊精彩再度雲集,風起雲湧的景觀,正逐漸蘊釀中。
金門縣文化局邀請「金門樂府傳統音樂館」安排在「邱良功」古厝內。2015年7月1日縣長陳福海親自主持,「金門傳統音樂館」正式開館,敦聘指導老師許銘豐擔任館長,樂府團團長陳秀珠擔任執行長,大家同心協力,貢獻己長,凝聚天地靈氣,孕育優秀人才。
烏克麗麗班、歌謠班、南管琵琶班、南管欣賞班等等,資源豐厚,師資優良。大門口窗眉上的「鈞天大樂,在地雅音」意味著在自己土地上,用自己的腔,唱自己的歌,彈自己的調,讓鄉土、鄉音、鄉質永續綿延,發揚光大,豐富地方特色。
館內,高風亮節的樑柱,紅紅的地磚,潔白的牆壁,壁上懸掛著教學用的樂器琵琶、胡琴、烏克麗麗等,氣勢非凡,高雅大方;樸實無華的庭院,春花秋月,涼風習習,抬望眼,黝黑的夜空,星光閃爍,超然自得;藝術大師吳鼎仁精心規劃,匠心獨運,一瞬間,活絡館內新生命,知音相惜,人文薈萃。
烏克麗麗是現代樂器中易懂、易入門的樂器,音色美,性能佳,最能與各種樂器音色相融和,可成功組成樂團演出,創造出傳統音樂風格。2016年1月至2月,每星期一晚上七點半至八點半,樂器自備,免費教學,歡迎16歲以上鄉親朋友踴躍報名,在傳統音樂館中紮根,一起傳承金門傳統歌謠。
每星期五晚上七點半至九點是歌謠班駐唱時間,每星期都有令人期待的新歌發表和進度。學員們相互砥礪,互相切磋,洋溢著柔和溫馨,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美的歌聲留在美的地方,共饗美宴。多次舞台演出,凝聚的向心力,士氣如虹,多采多姿。
金門歌謠有許多,南管、京劇、黃梅調,台灣民謠、創作歌謠等等。曾經流行過的樂曲,大家耳熟能詳,唱起歌兒快樂多。菅芒花、遠山含笑、戲鳳、西北雨、丟丟銅等等,當音樂響起,大夥興致濃烈,開懷齊唱,高分貝的歌聲,常常吸引路過行人駐足觀望,澆不熄的熱情,藏不住的歡笑,一起融入節拍裡。
〈把鼓樂來再整〉是我第一次學習的南管古曲,詞中形容王昭君出使西域,一恨毛延壽沒把如花似錦的美貌面聖皇上,二恨宮中無賢臣,臨行前無法再見漢王一面,三恨離家遙遠,相見無期,真是叮叮噹噹悲悲慘慘。初學者,何時起音、吐韻、收尾,拿捏不準,真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信心滿滿的老師始終不渝,一字一句,一遍又一遍,一回又一回,領唱、教唱、帶唱,堅持到底。深信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勇往直前,必有斬獲。日積月累中,勤唱勤練,唱出自己一片天;遙想古代花前月下,成雙作對的情侶,時而喜上眉梢,柔情蜜意,時而憂愁滿面,哀怨細訴,字字句句,生動傳神,渾然天成的情感,動人心弦。
50年代我家門口的莒光路,越夜越美麗,逢年過節,遠親近鄰相聚一番。深藏不露的親戚,酒酣耳熱後,一把椅子街中坐(沒有燈光,沒有車子經過)一副響板,自顧自的唱起南管,於--於--於,尾音好長,真是剪不斷理還亂;住在巷子裡的大哥哥也不甘示弱,搬出西洋琴,手風琴,自彈自唱,南腔北調,吱吱喳喳,真是熱鬧;所幸,中間隔著一攤劈甘蔗大賽,吆喝吵雜之聲蓋過屋頂,用力隔開吱吱唔唔和叮叮咚咚,只有一輪明月無所適從撒向屋角。夜,慢慢深了,人聲鼎沸的街道才慢慢靜了。小時候第一次聽到南管,跟時下流行的不了情、意難忘、藍與黑不一樣,因此對南管印象非常深刻。
博學多才的許銘豐老師其音樂素養,根深蒂固,底蘊豐厚,停不住的靈感,發揮到淋漓盡致,歌謠採輯、作曲、譜曲、教唱、傳唱,積極深耕,細水長流,老師說:「金門是咱ㄟ故鄉,用金門腔調唱金門的歌,喚起鄉親對家鄉的眷戀,感受家鄉的溫暖和樸實」老師的用心,嘉惠家鄉學子,如今瓜熟蒂落,桃李滿天下。
虛懷若谷,和藹可親的吳星輝老師是館中的靈魂人物,門禁、簽到、發歌譜、排譜架、椅子、音控、整理等等,校長兼敲鐘,無所不包,福福泰泰的老師,樂曲造詣頗深,凡事認真盡責,常懷一顆熱誠的心。
端莊恬淡,秀外慧中的麗莉師姐是銘豐老師的賢內助,夫唱婦隨,長相左右。纖纖玉手負責照相、錄影和伴奏,兩相交叉替換,看似簡單卻異常忙碌。
金門縣文化局局長呂坤和對「傳統音樂館」關懷備至,經常蒞臨音樂館鼓勵和嘉勉,全館資源豐富,人才輩出,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景象。團隊的成功是大家的努力,團結一致,有志一同,保存金門的腔,唱出金門的調,鄉音傳唱,絃歌不輟。讓幸福之島歌聲嘹亮,繁華似錦。誠摯邀請大家一起來「傳統音樂館」,金門傳統歌謠大家唱。(稿費轉贈金門縣家扶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