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節氣時諺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家興。
點閱率:986

拾壹、十一月「子」-(大雪並冬至。)(俗說:蚯蚓結。傳說冷到連蚯蚓都縮起來並結成小球狀,如冬眠一般,活動性弱。)此逢隆冬之始,白雪靄靄,大雪紛飛,大地蒙上一層白紗一般。本月份在傳統女性社會中屬最為辛苦的一個月;鄉諺有:「十一月沒路用查某領麥直」之形容。早時重男輕女之社會;食、衣、住、行之大小事均由女人家代勞。十一月為農曆春節前一個月,整年亦將告終,婦女人家,每天眼睛一睜開來,即得面對一整屋大小家事及需穿街走巷,買東買西,準備部份平日買不到的年貨並貯藏,常忙得不可開交,外加男人又無從幫忙,更有在一旁說風涼話,說三道四,嫌女人家動作不俐落,嚴重者還稍加指責,怨懟,更加深女人家手忙腳亂之感及捉襟見肘越是理不出頭緒。尤其對不認真的婦女則有「閒時貼鼎邊,冬至沒搓圓」之責語,左右不討好。而冬至到,古人有吃湯圓之俗,中國人一年最少吃三次湯圓。一為元宵節,再為六月十五日「吃半年湯圓」,最後為「冬至圓」。金門早年有婚事喜慶村莊上還逐戶送湯圓,而每戶人家還會回送上些許花生或綠豆、黃豆,禮尚往來,來而無往,非禮也。冬至可說是除了尾牙之外,過農曆年前頗重要的一個節氣。地區民俗冬至到,各宗祠族親均要辦理會餐即「吃頭」祭祖,尊榮祖先,凝聚族群力量。同時在年來一些重大事務也可於吃頭時討論決定之。早年甚至在地區某一鄉鎮發生有:「賣子吃頭」或「一桌吃一桌看」之陋習,偶生事端,後才破除惡習。吃頭習俗有耆老云:「吃頭顧祖。」,「有吃頭才有祖公。」,「有吃頭才有尾。」而年節到吃「冬至圓。」,年復一年從年頭至年尾都由女人家辛苦持家,現今有在冬至時,鼓勵男人參與家事,協助家中事務及分擔工作量,偶有一段老者四句聯傳唱,恰如其分的說出女人的心聲及希望其意是:「冬至是冬天,家家戶戶在搓圓,搓圓的女婿傲賺錢,搓圓的搭官(公公)吃佰貳(長壽之意)。」在早時可見男女勞役之不均等,尤其男尊女卑,地位落差之嚴重及重男輕女觀念作祟。而按照節氣演算每年冬至決不超出十一月份之間,前人又再把冬至節氣深入探討認為:「冬至在月頭,串冷在年兜,冬至在月中央,沒雪又沒霜、冬至在月尾、串冷正、二月。」可謂「神人」。十一月如雨少或云:「乾冬至,濕年兜。濕冬至,乾年兜(過年)。」老輩漁民冬至日餵貓食魚或肉如吃魚則來年海事佳、漁獲多,食肉則山上農作豐饒。但在如今二十一世紀之初更有云:現今人:「人沒講倫理,天沒照甲子。」全亂了套,節氣之分或許僅能供為參考了。
拾貳、十二月「丑」-(小寒大寒昌。)(俗說:鵲始巢。鵲鳥有佔它鳥巢之惡習,十二月至,始返回舊巢及哺育幼鳥之說。)十二月份之節氣形容及說法最多,又年關旋至,婦女非常忙碌,許多形容詞及說法不逐一說明如:「十二月工,沒閒洗頭鬃(頭髮)。」「十二月工貴茫茫。」「十二月,冬天雨貴麻油。」人也忙,天上神仙也不得空閒,「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神上天界。」「十二月十六日-尾牙。」「十二月年快快。」及歇後語:「十二月天睡厝頂-凍酸。」「冬天吃嘉-適時。」「十二月掛(芥)菜凍酸甜。」「十二孑孓變沒蚊。」「十二月甘蔗短尾甜。」「十二月天典冷(逞強)。」非常多的形容,不勝枚舉。另外的原因也是因為年到了,尚有很多未了之事想於農曆年前將其完成或做個總結。所以如十二月喜鵲一叫,即表示喜訊近了,古人有「送作堆。」「有錢沒錢討個老婆好過年。」之象徵。另外,如十二月的尾牙日有云:「尾牙到年就到。」「尾牙安薯(地瓜)公家的。」亦有其說。尤以過年時常見白雪紛紛,全家人在家中圍爐歡慶年節,並祈求來年萬物豐盛,新年有一番新氣象,家族百世綿昌。士、農、工、商,皆有所求。至於要了解過年時是否好天氣,可以外出踏青賞雪,賞梅也有一說:「初三十八靜(沒風)靜阿二十九瞑。」大年初一時可能又風雲變色變天了!那年前過了「尾牙」之日,所有人返家過年有一形容當下氛圍之詞:「尾牙過,老爹封印,剃頭封剎賓(梳子)。」謂當官的老爺們收起官印、理髮的師傅也收起剪刀梳子,準備過年了,非常傳神。古人之節氣說及諺語雖分屬兩個領域,但其關聯更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老輩們經驗的累積,經常也是我們生活中的瑰寶,甚或可說是一部「葵花寶典」。古人常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現代人庸庸碌碌忙於追逐「名」與「利」無形中把自我的「純」跟「真」捨棄殆盡,頗令人憂心。如今3C、4C或多C的時代來臨,又人人沉溺於手遊,桌遊,帶來的更是人與人間的冷漠疏離。凡事動則興訟,互為仇怨,互不讓步,得到了什麼呢?失去了可能更多。
「節氣」與「諺語」間其實也已道出了與自然共生,也提醒著人生而尊重,生而利它,應是無私付出的。前人更深入指出兩者應是是皮與肉的關聯,是緊密不可分的,也是最貼近人性與其自然的,不是嗎?總而言之節氣分於一-十二月份中顯現,地區耆老有更精闢的導入如:「正月維瑰,二月軌軌,三月康去最(農事繁忙。)四月壞麥來把累,五月扒龍船,六月小半年,七月中元節,八月中秋節,九月九港風(九那日),十月(日生翅)收緊緊,十一月冬至日,十二月過新年。」更具經典。
最終筆者更希藉此一端在金門這一文化寶庫中應由專人專責更有系統及階段性的彙整,雖現時有諸多老師,文史工作人員也蒐集整理一大部分相關諺語及節氣資料也列入地區各學校之鄉土文化教材之範疇或縣誌記載,但實際上仍有諸多遺珠尚待發掘或納入地區民俗。文化之一環,才不至淪於各有所本,謹與大家分饗。(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