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璉將軍第一次抵金時間探討
胡璉將軍是金門防衛司令部第一、三任司令官,對金門地方建設的貢獻很大,鄉親感念其德澤,尊稱為「恩主公」。
有關胡璉將軍(照片係劉國青先生提供)第一次抵金的時間點,古寧頭戰役論著中甚少研討,依據民國68年版的《金門縣志》,其卷一大事志第三篇大事記第二章中華民國大事記內,記載:「民國38年10月9日,12兵團增防金門,司令官胡璉抵金。」嗣再查80年增修及96年續修的《金門縣志》均有相同的紀錄。上述38年10月9日是不是胡璉將軍第一次蒞臨金門的日期?筆者為了釋疑並解答問題,研究歷(戰)史文獻,也蒐集參戰官兵的回憶錄或口述歷史,就其論點加以引證,期望找出確切日期以合乎史實。本篇以較宏觀的角度探析此課題,與本題有關的史實也一併研討,俾讓讀者瞭解整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其次,重要的佐證資料亦註明出處,以利查考。另外,探討當中,也發現部分疑點無法獲得答案,或許年代久遠致查證不易,不能完全說明白的問題則留待未來賡續鑽研,可見還原歷史真象確有其困難度。
戰前敵我情勢
國共內戰從民國37年11月份起,國民政府節節敗退,先是東北撤守,緊接著38年元月徐蚌會戰失利,國軍精銳大部喪失。此時,湯恩伯上將奉命擔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負保衛並穩定東南半壁江山之責。同年元月21日蔣中正總統下野,中樞失去領導,共軍於4月22日渡江南下,南京4月23日失守,上海5月27日相繼淪陷後,湯恩伯總司令退守閩北福州,並代理福州綏靖公署主任,統籌軍政事宜。8月17日福州再陷落,湯恩伯將軍率部向南撤至廈門,這時有感金門的重要性,將兵力重新調整部署,第8兵團司令官劉汝明將軍駐守漳廈,第22兵團司令官李良榮將軍受命率領所屬移防金門,並配屬第201師(欠第603團)及戰車第3團第1營(欠第2連)等部隊,戍守大小金門。其駐防情形,《金門縣志》記載:「9月3日,國軍22兵團駐防金門。兵團司令官李良榮來金佈防,兵團部駐金門城,由第25軍守備本島,第5軍駐防烈嶼,積極構築工事。」
共軍攻陷福州後,其第10兵團召開作戰會議,決定9月中旬發起漳廈金戰役,9月19日先攻佔漳州,9月26日討論金廈戰役作戰方案時,提出「金廈同取、先廈後金、先金後廈」等三種行動方案,經反覆討論,大陸林強、魯冰主編的《葉飛傳》,提及葉飛最後作出了「金廈同取」的決定。10月4日,共軍第10兵團下達作戰預令,以第31軍、第29軍攻取廈門,第28軍攻佔金門。但因渡海船隻嚴重不足,將原作戰方案「金廈同取」改為「先廈後金」。為了取得攻金的跳板,共軍第28軍於10月10至12日攻佔大、小嶝島,並監視金門守軍動態。《葉飛傳》記載當時的情況:「(28軍)駐蓮河、大嶝島、小嶝島、石井一線待命,嚴密監視著金門島之敵。如其輕舉妄動,增援廈門或撤退,則立即對金門島攻擊。」
10月17日,廈門被攻陷後,共軍積極強化兵力,準備攻金。大陸劉統的《跨海之戰─金門、海南、一江山》,記述:「(10)兵團指定第29軍第85師第253團和第87師第259團,由第85師師長兼政委朱雲謙率領,歸第28軍指揮,參加攻金戰鬥;另指定第31軍第92師作為攻金預備隊。」由於徵集船隻及船工發生問題,再加上作戰準備不夠充分,攻金時間一延再延,《葉飛傳》提到共軍第28軍後來接到上級單位第10兵團電令:「必須乘敵增援部隊未到金門之時,抓住戰機,發起登陸,攻取金門。」10月24日上午,共軍召開攻金作戰會議,雖然各單位提出執行的實際困難,但第28軍蕭鋒副軍長還是依上級單位「攻金要求宜早不宜遲」的指示,下達當晚發起攻擊的決心。
我第18軍第11師第33團團長陸志家在其所撰的〈古寧頭大捷敵我得失之檢討〉中,提及:「據匪俘團長徐博(按:共軍第85師第253團)供稱:他於10月24日下午在金門對岸蓮河集結裝載前,用28式無線電機竊聽到18軍出現金門島上之情報,徐博立即報告上級:金門島上現有18軍部隊,並建議停止進攻或增加兵力。但未獲其上級採納,並命其仍照計畫實施。」可見共軍已偵知國軍有增兵之跡象,但仍按原訂計畫攻打金門。以上是古寧頭戰役發起前的敵我概況。
增援金門的背景
正當國家處境岌岌可危之際,國府為了檢討軍事,以及與軍事相關聯之政治、經濟為何失敗的原因,並充實軍事力量,於民國38年6月21日假臺北召開「東南區軍事會議」,並決議設置「東南軍政長官公署」,7月18日行政院政務會議通過此議案,8月15日臺灣省主席陳誠上將就任公署長官,9月1日正式辦公,轄管「臺灣及蘇、浙、閩、潮、汕等沿海區域」的軍政大計。
第22兵團駐防金門的兵力,胡璉將軍所著《泛述古寧頭之戰》一書,提到:「22兵團所轄二軍六師,實力則為萬人稍多。」以一萬多人防守金門,其兵力是否足夠?《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乙書,提及陳誠將軍就任公署長官後,感到:「臺灣本島及金門地區防守力量均甚空虛,一旦敵軍來犯,不獨沿海各省島嶼難以確保,即臺灣本島亦將受到威脅。」另外,李冠儒的《土木砥柱:國軍第十八軍戰史1930─1956》也記述:「9月12日,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來到金門視察,他認為這樣的兵力不足以抵抗共軍攻擊,想盡辦法調了18軍前來增援。」因此,陳誠將軍特派副長官羅卓英上將前往汕頭,協調第12兵團(轄18、19、67軍)派遣兵力增援金門。有關羅卓英將軍調派兵力乙事,文獻記載如下:
一、羅偉郎等所編〈羅公卓英上將事略〉,述說:「先君(38年)9月飛汕頭與第12兵團司令胡璉磋商,抽調第18、19兩軍增援金門。」
二、羅鏑樓編撰〈卓英先生二三事〉,提到:「同(38)年9月先生偕陳誠飛廈門視察,隨即轉飛汕頭(陳誠未同行),與胡璉商調第18、19軍,直接開赴金門。廈門軍情緊急,先生乃急調胡璉兵團搶救金門。」
三、羅卓英將軍的日記,寫到:「民國38年9月11日(星期日),隨陳長官飛廈門視察防務。午後在廈專機飛汕頭,與方天、胡璉等晤商軍務。9月12日(星期一),10時在汕乘原專機飛返臺北。」
四、胡璉將軍在其所著《泛述古寧頭之戰》,憶及:
9月底(按:實為9月11、12日),羅卓英將軍啣陳辭公之命,來調軍隊。金門守將李良榮將軍,力不從心,危在旦夕。璉乃陳辭公之舊部,羅將軍亦係璉之昔日長官,璉又受有領袖蔣公面示「保衛臺灣」之使命。於情於理,均不敢卻。然在法令上,第12兵團尚屬薛伯陵(岳)將軍統轄,未加入臺灣之戰鬥序列。而況薛將軍此時正擬以第12兵團準備他移(按:最初薛岳將軍明令「著兵團迅即移穗,保衛廣州」)。幾經籌思,終以「12兵團在國防部之補給名單上,僅兩個軍,今我實有三個軍,以其中之一,調防金門,似無問題」為定論。羅將軍又問將調何軍?予對曰:「當然18軍!」羅大喜。回臺不久,船到汕頭,時正10月初旬,高魁元將軍率其18軍迅赴金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