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胡璉將軍第一次抵金時間探討

發布日期:
作者: 鄭瑞堅。
點閱率:951
字型大小:

羅卓英將軍所言「晤商軍務」,就是胡璉將軍所講的「來調軍隊」。羅卓英副長官前來汕頭協調增援兵力時,胡璉將軍直接告知第18軍調防金門。由此,確認第12兵團先派第18軍,其餘部隊是否增援金門並未接獲命令。羅卓英將軍離開汕頭之後,第18軍於10月上旬開赴金門,不久廣州淪陷,胡璉將軍在《泛述古寧頭之戰》提及:「廣州陷落之訊,蓋10月13日也。不久在臺灣之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正式明令第12兵團歸其指揮,並即乘船向舟山群島增援,璉本人於此亦解除任務遂行之困擾。第67軍劉廉一部為第一船團,即向舟山航行,兵團部將率第19軍劉雲瀚部為第二船團,繼續發航,為時當在18日以後。」
第12兵團改隸「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後,王禹廷的〈「上海保衛戰與古寧頭大捷」讀後〉一文,敘及:「12兵團司令官胡伯玉將軍,原奉東南軍政長官部(按:公署)陳長官的命令,擔任舟山防衛司令官。胡將軍當將所部區分兩個船團,第一船團是第67軍,由劉廉一軍長率領,先行出發。第二船團是兵團司令部及第19軍繼續開航。」但第19軍後來為何改增防金門?此問題值得吾人探究,依《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的分析,其原因是:「大小金門之守備,較之共軍,實力相差懸殊。嗣經我呈准總統,即以計畫應裁之三個師(第19軍所轄13、14及18師)調防金門,並於10月21日開始轉運金門,預計23日先頭部隊可以開始登陸。」據此,得知第19軍原奉命增援舟山群島,嗣因10月17日廈門陷落後,局勢產生變化,金門守備兵力不足,陳誠將軍命令第19軍改增防金門。
增防過程
民國38年10月份,在廣東潮汕駐防的第12兵團,奉命將大部兵力增援金門,由於適時將部隊投入戰場,國軍的兵力形成優勢,有利戰局的發展。增防部隊區分三個航運梯次,各梯次的指揮官與運輸過程,史冊均有所紀錄,特予以敘述。其次,兵團所屬部隊移防時,司令官胡璉將軍是隨部隊進駐,或自行前往金門亦加以論述,俾瞭解整個增防過程的始末。
第18軍
38年10月8日,第18軍接獲命令馳援金門。第18軍原轄第11、43、118師,其中第43師係由閩省交通警察縱隊改編,第19軍軍需少校永泉在其〈十九軍參加古寧頭大捷四十週年之回顧〉,寫到:「43師歸(19)軍指揮。」由此可知,第18軍只率第11、118兩師增援金門,少了一個師其總兵力是否大幅度減少?第12兵團副參謀長王文於〈金門古寧頭大捷三十週年紀念〉,述說:「第18軍軍長高魁元將軍所屬(缺新編成之43師,另配屬由江西保安部隊改編之二個團)第11師(搭載鄭執慶團共四個團)、第118師(搭載繆愛群團共四個團),於38年10月8日由汕頭發航,次日到達金門水域。」所謂「江西保安部隊改編之二個團」係指原隸屬第19軍的第13師所屬部隊,也就是第18軍的第43師歸第19軍指揮,但第19軍的第13師有二個團配屬第18軍移防金門,所以第18軍的總兵力並未受到影響。
上述兵力調整的情資,共軍是否掌握?據大陸王洪光所著《絕戰:金門~古寧頭戰役·結局或開始》一書的說法:「(10)兵團通過審問俘虜,獲知了第12兵團的編制情況:第11師轄第31、32、33團,及剛由方天領導的保安部隊撥過來的一個團。」由此,研判共軍已掌握第18軍增防金門的兵力有所調整。至於第18軍何時登陸金門,有以下的說法:
一、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的《金門保衛戰》,記載:「第18軍(欠第43師)增援金門,第18軍軍長高魁元,親率所部第11、第118師,並搭載由江西保安部隊改編之二個團,於10月8日自汕頭發航,翌日到達金門水域。第18軍(欠)抵金後,即歸第22兵團指揮,接替金門東部地區防務。」
二、軍長高魁元將軍的〈金門保衛戰之回顧~明恥教戰的驗證〉,自述:「10月10日左右,我奉命率18軍由汕頭船運金門,隸湯恩伯、李良榮兩將軍麾下,擔任金門島東守備區任務。」
三、第18軍作戰處長侯傳仁上校的〈古寧頭大捷回憶〉,提及:「18軍司令部及所屬11師與118師,於38年10月7日,分別由汕頭乘船啟碇開航,當夜到達金門,停泊海上待命,10日凌晨3時,筆者隨高先生下船,到金門城22兵團司令部接受命令,隨後各部隊亦陸續下船,進駐防地。」
綜上所述,第18軍船運金門係由高魁元軍長負責帶領,分於10月7、8日從汕頭啟碇,10月9日到達金門海域,10月10日凌晨3時登陸,所以10月10日是第18軍進駐金門的時間,此乃10月9日船團祇是抵達金門水域,並未登陸。
兵團司令部
第12兵團原隸屬廣州作戰序列,民國38年10月13日廣州失守後,改隸「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指揮,然後奉命增援金門。《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乙書的第三部陳辭修先生言行紀要內,10月17日記錄此事:「本(10)月13日,廣州已撤守,中樞播遷重慶,12兵團已可由臺灣充分運用。令12兵團胡司令官,該兵團部即開金門,負防衛金門之責。」
兵團司令部進駐金門的過程,第12兵團參謀長楊維翰將軍的〈我對古寧頭戰役的觀感〉,自述:「率兵團部及19軍之一個團,10月14日到達金門。」第12兵團副參謀長王文的〈參加陸軍十二兵團經緯〉,回憶:「兵團部於10月10日下午由汕頭啟航,11日抵金門,停泊水頭灣待卸,苦無駁船,蓋為增援部隊所優先徵用。」另外,國防部技術總隊第2大隊吳漢光的〈古寧頭作戰中的火燒匪船〉,回憶:「兵團司令部暨第19軍之一個團由兵團參謀長楊維翰將軍統率,原已奉命增援舟山,在海上航行中忽奉電令改航金門增援,10月11日到達料羅灣轉至水頭,仍缺駁船,致延後三日卸船,進駐塔后。」王禹廷在〈「上海保衛戰與古寧頭大捷」讀後〉,也述說:「12兵團參謀長楊維翰將軍,率領兵團部人員及第19軍之一部,於10月10日午後4時離開汕頭,11日傍晚到達金門水頭。12日轉航料羅灣,駁卸二天,才告駁運完畢。」
從上述得知,第12兵團司令部是緊接第18軍移駐金門,也是古寧頭戰役發生之前,就已到達金門的部隊。兵團司令部實際上是單獨行動的,沒有如前述率第19軍一起行動,而是軍的一個團隨行,並且在10月13日兵團改隸「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指揮之前,就已動身前往舟山增援,爾後「忽奉電令改航金門增援」,在10月11日就已到達料羅灣,並不是胡璉將軍所謂「在18日以後」才發航。兵團部為何改變計畫提前出發,此疑點就蒐集到的相關資料加以查考,無法說明其原因,有待繼續求證。
綜述,民國38年10月10日16時,第12兵團司令部及第19軍一個團離開汕頭,原奉命增援舟山,但在海上航行中忽奉電令改航金門增援,10月11日傍晚到達金門水域,10月14日登陸完畢。兵團司令部移防金門時,胡璉將軍並未隨船團前往,而是由兵團參謀長楊維翰將軍負責指揮。
第19軍
古寧頭戰役之後,參戰官兵的回憶錄或口述歷史,對第19軍在何處接到改增防金門的命令討論甚多,歸結有三種不同的看法,而且兵團部與軍部的說詞不同:
一、船團正過金門海域時
這是胡璉將軍的說法,其《金門憶舊》云:「浙閩淪陷,臺海緊張,乃先以18軍增援金門,兵團主力擔任舟山群島防衛之責。當以67軍為第一船團,增援定海,其餘為第二船團,繼續跟進。第二船團師次金門海域,廈門即告陷落,乃改駛金門,在戰鬥中接替該島防務,打勝了古寧頭之戰。」再者,胡璉將軍的〈上國防部部長俞大維先生函〉中亦說:「10月中復奉命率19、67兩軍接替舟山之防務,67軍前鋒到舟山,19軍船團正過金門時,廈門已失,金門告急,乃又奉命率19軍進援金門。」
二、航行舟山途中
第12兵團副司令官柯遠芬將軍所著《暴風雨~大陸撤守與胡璉兵團轉戰紀實》,認為:「兵團終於遵照層峰的命令赴援金門、舟山,先以18軍開赴金門,兵團率67、19兩軍,指向舟山,劉廉一軍啟運之後,又接上峰的命令,要兵團率19軍迅速轉進金門增援。」其次,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所編《金門保衛戰》也有相同的記載:「嗣因判知中共之進犯企圖,已極明顯,復又急令正航向舟山之第19軍,改在金門登陸。」(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