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胡璉將軍第一次抵金時間探討

發布日期:
作者: 鄭瑞堅。
點閱率:458

三、集結地汕頭
第19軍軍長劉雲瀚將軍在〈古寧頭大捷之追憶〉說:「10月19日奉命船運金門增防。22日清晨在汕頭登輪完畢,即時啟碇,直航金門,當日20時駛達金門料羅灣,適有颱風警報,海面風急浪高,因無碼頭,無法上岸。迄23日黃昏才獲登陸艇轉駁開始登陸。」另外,第19軍高參甘健民在其〈古寧頭大捷的幾個小故事〉亦提到:「(19)軍於10月19日奉兵團胡司令官命令轉運金門,遂星夜積極準備策劃,同月21日黃昏開始行動,集中汕頭,於22日晨7時全部登輪完畢,啟碇直航金門,當日20時駛達金門料羅灣海面,迄23日14時,始由登陸艇兩艘靠輪轉駁,再航料羅灣,至黃昏前開始登陸,全部至25日始登陸完畢,並隨即參加戰鬥。」
擔任兵團掩護部隊是第18師,等到第19軍於10月22日晨在汕頭集結完成,才最後離開。師長尹俊將軍於〈陸軍第十八師古寧頭作戰之追述〉一文中,寫道:「38年10月,陸軍第12兵團撤離汕頭,我18師奉命為掩護部隊,於22日最後撤離,24日午後,始泊金門灣。」
以上三者所言,皆在說明第19軍原奉命增援舟山群島,於10月19日在汕頭接獲命令改增防金門,然後10月22日完成集結發航。其次,汕頭至金門約119海浬,第18軍康樂組長張楓於《古寧頭大戰》回憶其部隊船運金門的情形:「午後2時(按:10月8日)出發到碼頭,黃昏前登船完畢,翌晨拂曉啟航。在海上航行了一天多,當天的半夜(按:10月9日)353團(按:隸屬第118師)就抵達了金門的南端-料羅灣。」由此看來,汕頭到金門正常航行時間概為一至二天。因此,若是船團正過金門時或在航行舟山途中,奉命改航金門增援時,部隊不必集結、登船,可縮短航運的期程,推斷10月25日之前就可進駐金門,而不是10月25日古寧頭戰役已發生時,才在金門登陸完畢,假使第19軍提前駐防金門,兵力不必逐次投入戰鬥,古寧頭戰役的戰果可能改寫。由此觀之,第三種說法在「集結地汕頭」接獲改增防金門的命令較為合理。
第19軍主力增援金門的過程,由劉雲瀚軍長負責率領,其所著〈追述金門之戰~古寧頭大捷三十週年紀念作〉乙文內,詳細描述各部隊登陸情形:10月19日我第19軍奉命續由潮汕轉移金門準備接防,22日夜船團到達金門料羅灣,適海面風急浪高,登陸設備不夠,無法即時卸船,延至23日入夜第19軍軍部及直屬部隊與第13師始行登陸,24日第18師師部暨第52團登陸,該師之第54團則於25日晨戰事發生後始登陸,其第53團亦因尚未登陸而戰事發生,乃於25日晨轉運小金門增防。第14師師部暨第42團於24日黃昏登陸,其第41團於24日晚登陸,其餘部隊則陸續於25日下午始登陸完畢。
時間點探析
閱讀胡璉將軍的傳記,在古寧頭戰役開戰之前,其所任的職務與金門有淵源的,僅抗戰期間擔任預備第9師師長。該師軍需處中校課長楊邁卿於〈追隨胡伯公服務時期之憶述〉,曾說:「30年2月,伯公以11師副師長調升70軍預9師師長;8月,師移駐閩南漳州,接替200師七縣市防務。」另外,溫仕忠在《胡璉將軍與金門》,提到:「29年參加宜當會戰後,調升預備第9師長,30年底,由贛馳閩增援福州,使閩局抵定,31年調11師長。」柯遠芬將軍的《暴風雨~大陸撤守與胡璉兵團轉戰紀實》也說:「金門島對胡司令官並不陌生,早在抗戰期間,他在任預備第9師師長的時候,就曾經駐守過漳州地區,當時他的主要任務為監視金廈的日軍,並相機收復金廈,所以對於金門的重要性非常瞭然。」胡璉將軍任預備第9師師長時,金門被日本佔領,處在金門人所謂「走日本時代」,此時不可能來金門,所以抗戰期間胡璉將軍未到過金門。
第12兵團移防金門的過程,可知第18軍是由軍長高魁元將軍率領,兵團司令部係由參謀長楊維翰將軍指揮,第19軍則由軍長劉雲瀚將軍親率,三梯次移駐的過程,胡璉將軍均未隨船團行動,亦就是10月25日古寧頭戰役發生之前,並無抵金之史實。至於胡璉將軍第一次蒞臨金門的時間點,分析如後:
38年10月13日廣州淪陷之後,第12兵團改隸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指揮,奉命增援舟山,胡璉將軍在《泛述古寧頭之戰》說:「璉本人則逕去臺灣,面請指示。」這一件事就是其在〈上國防部部長俞大維先生函〉內所述:「璉於奉命移防舟山之時,由汕頭入臺,接受訓示並明瞭狀況。」另外,王禹廷的〈「上海保衛戰與古寧頭大捷」讀後〉亦說:「胡璉將軍本人則由汕頭逕赴臺灣,晉見陳長官報告請示。」由此可知,兵團改隸之後,胡璉將軍為了瞭解整個國家情勢,由汕頭逕赴臺灣「面請指示」,並沒有從汕頭到金門指揮其所屬部隊,這是可斷定的。
再者,胡璉將軍到臺灣的情形,也應予以說明,胡璉將軍的《泛述古寧頭之戰》,自述:「10月18日,予在臺北,晨間晉謁副長官林蔚文將軍於其辦公室(按:晉謁時,適林將軍正與即將淪陷的廈門電信局局長通電話,廈門是在十月十七日失守的,此日期較合理),不二日陳辭公面示:軍事及人事部署已有變更,命璉以兵團司令官及福建省主席名義率領所部18、19兩軍,接任金門防務,湯恩伯及李良榮兩將軍調回臺灣。正在海峽中行進之第二船團,已令駛赴金門。並派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羅卓英將軍同去防地,布達命令,監督交接。」從上述內容得知,胡璉將軍到了臺灣後,於10月17日晉謁副長官林蔚文將軍,至於13至17日期間,文獻查不到其在臺的相關行程紀錄,也未查到胡璉將軍由汕頭前來臺灣的確切時間,以及交通工具是搭飛機或乘船艦,至於日期部分,推算10月14至16日這三天的某一日,由汕頭出發到臺灣。
接著,談胡璉將軍由臺來金履新的過程,中央日報記者劉毅夫的〈細說古寧頭大捷〉報導:「胡璉到達臺北之後,並不清閑,他需要對上邊有詳細的報告。在18日,他知道了廈門棄守的惡耗,不久,他又奉命去金門,他的名義是12兵團司令官、福建省主席,因為有了省主席的責任,他又需在臺北各方協洽,於是到24日晚始搭上一艘去金門的補給船。」胡璉將軍的〈上國防部部長俞大維先生函〉記載:「因交通工具關係,24日夜始由基隆乘運糧輪船出發。」另外,其所著《泛述古寧頭之戰》也說:「10月24日夜,由基隆登上運送軍品之民裕輪,前往金門,擔任新的任務。」及「民國38年10月25日黃昏,民裕輪抵達金門南之料羅灣,泊停海中,時聞砲聲,卻不知岸上已發生戰事。翌日晨,起碇前往大、小金門間之水頭,10時到達。湯總部總務處處長來接,始悉匪已登陸,昨日激戰整日。」
由上述內容得知,胡璉將軍是在臺灣接獲命令前往金門就任新職,亦就是從汕頭去臺灣,再到金門,這整個行程均有紀錄可查。至於《金門縣志》所言:「民國38年10月9日,12兵團增防金門,司令官胡璉抵金。」如果抵金時間屬實,將衍生一個邏輯問題必須解決,也就是說胡璉將軍10月9日到了金門後,在古寧頭戰役開戰之前,他先回汕頭再去台灣,然後奉令到金門,但金門到汕頭這一段行程查相關文獻皆無此佐證記錄,恐與史實不符。因此,推論民國38年10月26日上午10時才是胡璉將軍第一次抵達金門的時間,也就是10月25日古寧頭戰役開戰之後隔日到達金門。
「古寧頭戰役」歷時3天56小時,這個戰役非常重要,蔣總統經國先生在其38年10月26日日記,記述:「為年來之第一次大勝利,此真轉敗為勝,反攻復國之轉捩點也。」對國人來言,這場戰爭具有扭轉乾坤的意義,讓國家得以轉危為安,所以期望整個作戰歷程需巨細靡遺的記錄下來,以供後人研閱,並藉由戰史的研究,進而認識金門。《金門縣志》中的兵誌史是研討金門諸戰役的重要依據,尤其指揮官何時到達戰場,涉及指揮權問題,必須慎重其事,讀者才可獲得正確的資料與認知。本篇所述胡璉將軍第一次抵金時間的相關考證史料,提供金門縣政府作為未來修訂《金門縣志》之參考。
(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