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紫爆」之我見
「爸爸,今天我一整天都待在教室喔!」
「你們班又被老師處罰不准下課嗎?」
「不是啦!因為今天學校掛紅旗,所以停止戶外活動。」
下班後和兒子的這段對話,讓我有很大的感觸。記得小學時代,下課的鈴聲是最悅耳的音樂,可以讓上課的煩悶立刻拋到九霄雲外,同學們可以到廣場上打打尪仔標、玩玩彈珠、射射橡皮筋,也可以丟丟球、跳跳繩,或是在操場上過五關、跳房子,渡過充滿歡樂的十分鐘。但這樣的小確幸在現在卻變得不確定了,要離開教室前得先看看廣場上懸掛的「空品旗」,才能確定是否出的了門。如同現在的我一樣,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開啟空氣品質APP,確定PM2.5、PSI等指標在良好的範圍後才敢換上運動衣服,到戶外跑步晨運。
和兒子的這段對話同時也讓我聯想到前央視主播柴靜在家鄉山西和小女孩的一段對話─
「妳見過真正的星星嗎?」
「沒有。」
「妳見過藍顏色的天嗎?」
「見過一點點。」
「見過白雲嗎?」
「沒有。」
兩段對話顯示出兩岸民眾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空氣污染。人類為了追求經濟的成長、為了享受更高級的生活品質,往往忽略了環境,但最後也受到了大自然的反撲,自嚐惡果,也危害了鄰近的區域,中國大陸就是個現在進行式的個案。多年前以世界工廠之定位取得了高速的經濟成長,但一昧的追求生產,環境的破壞也隨之而來。2015年2月28日,柴靜花了一年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在網路上播出,獲得熱烈的迴響與討論,在媒體的報導下,也引發台灣社會對PM2.5污染的關注,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也紛紛動了起來。環保署預告修正「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未來依據細懸浮微粒PM2.5等六項指標判定當前空氣品質,若地方24小時PM2.5濃度達到一定數值以上,將禁止戶外活動,發電廠及工廠亦須減排四成空污。臺中市政府也成立空氣污染減量工作小組,並推動加強監控空氣品質、鼓勵市民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推動紙錢減量、減少裸露地、8年百萬植樹計畫等措施,希望減少空污的產生,同時也訂定「市府所屬機關學校因應空氣品質惡化防護原則」,並於未來三年投入1.5億進行環境污染調查與健康風險評估,以便在面臨空污的情況下,採取必要的健康防護措施。
但是我們都知道,臺灣和大陸生活在同一個穹頂之下,許多的惡果往往要共同面對,無法迴避。大陸地區生產的細懸浮微粒,在經由東北季風的夾帶下,影響了臺灣。據統計,臺灣本島約有30%的空氣污染源由境外移入,而金門更高達了90%,換言之,就算金門島內再怎麼努力,仍有90%的污染物非操之在我。但我們絕不可因此而懷憂喪志,所謂的「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要刮別人的鬍子,先刮自己的鬍子」,惟有我們先完善的解決島內的本地污染源問題,才能要求別人跟進。所以,除了環保機關針對工廠、工地、餐飲業、汽機車等污染源進行管制工作外,我們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隨手關燈的生活小習慣做起,再擴大至食、衣、住、行、育、樂上的節能減碳行動,減少PM2.5及其前驅物排放,共同為改善空氣品質盡一份心力。相信透過行動凝聚共識,並透過共識轉化為一股正向力量,經由網路的宣導、媒體的傳播,甚至是民間團體的商談與官方的對話,將可影響大陸地區對於空污的管制,並採取積極的措施。
這將是一場長期的戰爭,但我們不可以不作為。倫敦曾在1952年發生過「大煙霧事件」,總計造成12,000人以上死亡,10萬人出現健康問題,交通癱瘓多日,數百萬人受影響,成為罕見的大慘案。但大煙霧事件的巨大衝擊也造就了解決大氣污染的契機,英國政府出臺多項燃料使用規範、以及制定禁止工廠排煙的基準,加上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的現代化程度提高,在歷經20年的治理之後,污染物下降了80%。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如同1952年的倫敦,金門在「紫爆」的危機下,轉機亦在一線之間。如同柴靜所言:「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看見閃亮的星星、藍藍的天以及白白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