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豐蓮山下希望的種子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為信。
點閱率:575

金門傳統習俗中,只要有喜事,舉凡結婚前,新郎家要擇日搓湯圓來祭祖拜
神,並送每戶一大碗煮熟的湯圓,乃至新生兒滿月時送油飯,週歲(度晬)及老人家壽誕時送紅龜粿,受禮的人家,除了道喜說謝之外,也要回送一點生的豆類或麥,俗稱為「硩」。用雙手捧一小把生的麥子,並獻上「硩麥,食啊頭毛喙鬚白」的祝福,送禮者高興的收下。心中種下希望,期盼生養族人,為族人延年益壽。
前年三月駐縣作家黃春明蒞臨賢小說故事,小朋友以黃爺爺稱呼他,黃爺爺認為一個人若能將出生地的人、事、物根植在心中,對土地才有感情,就容易在社會上肯定自己、有好表現。基於對黃爺爺這個理念的認同與培養孩子們勤奮努力、學會感恩、惜福,尊重土地和大自然的情懷。我們開始了食農教育,發展在地鄉土特色課程,讓孩子們植根於鄉土。透過讓孩童親手耕作與付出,與土地、大自然及人群互動,除了學習感恩,更學習團體合作,教育不只開發腦,更要同時發展心及雙手,才能培育出健全的下一代。
賢庵國小從兩年前展開「食農教育三部曲」計畫,將學校前閒置土地開闢成開心農場。第一年種植高粱,過程中學生學習利用高粱桿製作高粱掃帚;還將學生學習歷程收錄成「金門高粱小飛俠」一書,於去年底發行。第二部曲則是在去年冬至啟動,二年級的學童在老師黃家怡帶領下,孩子們以雀躍的心情,雙手掬取了小麥的種子,將麥種撒向賢小生態教學園的土裡,期盼夢想從土裡萌芽。儘管凜冽寒風下,一株株青翠麥芽依然從貧瘠的土裡昂然挺立。二月春雨降臨,「正月麥脯、二月麥虎」,久旱逢甘霖後,麥子不但恢復生機,也開始進入成熟期,看起來虎虎生風之姿。
「清明欲見青」,兒童(清明)節前夕,小麥結穗了,儘管麥殼夠厚,不易
被鳥兒啄食,孩子們也信奉著「人、土地、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但為讓孩子們體驗農作、觀察作物生長、深化自然生態教育,將環境課程延伸至藝術與人文領域及生活美感教育,培養感恩惜福情懷。特地舉辦「麥田裡的趕鳥人藝術創作」。各班孩子們以竹支架,使用舊衣、鐵鋁罐、光碟等回收素材,創作出各種令人驚豔的不同造型趕鳥人,一尊尊昂首挺立,裝點著麥田,也守護這片麥田,共築著希望。
立夏前後,一個豔陽高照的大晴天,幼生們穿起了長袖衣服,戴上遮陽帽,來到學校門口的小麥田,一副小小農夫的模樣。只見他們用小剪刀一剪一剪,小心翼翼的割下麥穗,再將麥穗鋪在地上,大家圍坐成一個大圓圈,人手一支軟式球棒,開心的敲打著麥穗,進行著人工脫粒,再請人將麥子去殼磨粉後,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汗水和淚水交織成的熱騰騰小麥饅頭出爐了,當吃下親手收割的小麥饅頭,每一口都是絕美的甘甜,只緣希望的種子已然暖暖的進入了心田。我們也看到了根與芽的萌發,愛與希望的成長。
後記:「特別感謝楊衛群先生提供農地供孩童體驗學習,林務所陳西村創作漂流木趕鳥人─「孩童捕蝶」示範引導,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吳理事長啟騰協助審稿,教育處、環保局、林務所、農試所熱情指導,本校同仁及志工家長們大力協助、共同為孩童們播下了「體驗生命豐富、感恩知足情懷,培養出尊重土地與大自然」的希望種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