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哈魚情結
大麻哈魚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以每晝夜30~35公里的速度,穿越浩瀚的海洋準確回到出生地產卵,牠如何萬里迢迢準確洄游到目的地,迄今還是一個謎。──網路資料
「家」這個字,只有十劃,太容易書寫,但許多人一生尋尋覓覓,未必尋覓得到;這個「家」字,未必就是甜蜜溫馨的同義詞,有時也充滿了滄桑感、噓唏和無奈。這個「家」字的內涵,至少也有八九種不同的理解和詮釋吧?
第一次做迷失的大麻哈魚是回到出生地。
在闊別婆羅洲(今稱加里曼丹島)東部的三馬林達市--我和芬共同的出生地快三十年後,八十年代,我們帶著四歲的兒子,從香港萬里迢迢地飛越印尼爪哇島東部的第二大城市泗水,再從泗水搭飛機前往東加的石油城麻裏巴板,復由親友駕車送我們到故園去。萬里奔波,空陸輾轉,風雨兼程,勞累不堪。當時,從麻埠到達埠的路不好走,一路都是坑坑窪窪凹凸不平,一路的泥石堵塞,滿目的破敗蒼涼,汽車不斷地顛簸跳躍,我一顆心不安而憂傷。在酷熱的天氣下,小兒子的一張小臉,兩頰通紅,鼻樑沁出點點滴滴的汗珠,在熟睡中。兩三個小時的路程,車窗兩邊最後還是出現了那綠得憂鬱的、看不到盡頭的、密密麻麻、連綿不斷的森林,也將我的思緒拉得如同拉不盡的絲綢那麼綿長。少小離家老大回,可是,當年跟著母親到首都椰城(雅加達)找父親的我,離開出生地時只有七八歲,對出生地的印象完全淡忘了,縱然我記得故鄉的模樣,故鄉又怎麼可能記得我這樣的小巴拉子呢?離埠飄泊的人是這樣的多。我又怎麼可能希望一些無親無故的人記得我是誰呢?
在出生地度過的日子,如此的不真實和踏實,闊別得太久,一切恍如隔世;再說近乎三十年,小城的變化也太大了。長輩們多半已經離世,舊時屋宇多已拆除,舊時面目蕩然無存。縱然站在住過的老屋前,也已經嗅聞不到兒時舊家的絲毫氣味。芬的同學駕車帶我們逛小城,駛經舊時住過的屋址,已然拆除重建、換了新主,不留絲毫那年的痕跡,那裏還有童年時光的屋影瓦聲、那冥冥中的呼喚?街坊巷裏、左鄰右舍走過來,不認識我這個小子,可是對十一叔(我父親)的精湛籃球技術,卻依然如數家珍,有聲有色地說得出他當年打球的種種軼事、如何叱吒大半個籃球場……夜裏躺在床上,彷佛聽到馬哈甘河水潺潺有聲,童年的河又如同思緒之流,把我帶到悠遠的歲月裏去。白天我們乘船到上游的皇宮,想起了父母抱著襁褓中的我逃難到原始森林的艱難日子,那是日本投降的1945年,盟軍飛機對垂死掙扎的日寇進行了密集的轟炸,我們一家大小就與小鎮的市民一樣,逃到深山老林達雅族居住的地方避難。和平後,我們回到了靜靜的小城,那時,我們的那個木頭建築的家很簡陋,但有二樓,我還記得,我們的左鄰是靠烤麵包營生的,右舍是理髮店,我們的斜對面就是警察局和一個足球場。門前的小馬路基本上沒有汽車經過。我們常常到馬哈甘河邊看印尼小孩光著屁股在河水裏游泳戲玩,看大輪停泊,飛機降落。阿姨開自行車店,店屋連在一起,屋子前端建在陸地,後段建在河面上,以木柱支撐著。我小時候常到那裏玩。
住了七八年的舊居早就消逝在歲月的歷史塵煙中。我黯然神傷,不帶一點舊時的記憶碎片悄悄回港,做了一次迷失的大馬哈魚。聰明絕頂的大麻哈魚,經過千萬裏穿越浩瀚的海洋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原出生地產卵。人,比大麻哈魚還不堪,大失所望而歸。回來幾年後,一直覺得那次回故地,像是做了一場隔世的夢。不知怎的,我竟中魔似的,寫了一篇叫〈故地〉的極短篇,描述一個在外飄泊很久的遊子,跟著旅行團旅行在地球上走了一大圈,最後鬼使神差地又回到了出生地,最後屍體漂浮在那條童年熟悉的河流上。我的意思是,人從哪裡來,最後還是要回到那裏去,就像那大麻哈魚。
第二次做迷失的大麻哈魚是回到少年讀書生活的城市。
那是九十年代了。曾經,我們在那裏也有一個家啊!那是雅加達。
闊別椰城(雅加達)也有三十幾年光景。從童年的達埠過渡到少年的椰城。在椰城,我從小學三年級讀到初中三,從協和小學到巴城中學共讀了六年書。從金門千辛萬苦過番闖蕩南洋謀一條生路的父親,先從婆羅洲的東部小鎮來到這大城市,謀得一份寫字樓的文職、紮下根後,我們就分兩次舉家搬過去。我們最初住在一條PATEGUAN(打鐵館)的小巷裏,屋子很是簡陋,後來條件轉好,就搬到一個叫KRUKUT PELBAK的地區,那區域雜居著阿拉伯人和巴基斯坦人,有一個回教教堂。家居舊時是垃圾廢墟,清理後建了一些帶籬笆小院的屋子。我們在這裏至少住了三四年吧。地方寬大很多了,前面兩間房,後面一字排開三間房。那時住宅一點兒也不貴,經濟狀況至多小康水準的父親為人熱血仗義,不但收養我一對家貧的堂兄姐為養子養女,視為己出,而且讓不少小島小城來雅加達這大城市求學的侄兒侄女和同鄉遠親在我們家裏食宿。這個家有「五角基」(閩南語:屋前的露天空地,外邊是籬笆小院),除了大哥早在1953年北歸深造外,家庭成員都在。記得在一盞昏黃的大吊燈下,橢圓的飯檯夜晚圍坐著吃飯的一家人,有父母兄姐,也有外地來的堂哥和小同鄉。可歎這樣的光景不到幾年,形勢突變,1960年我和一對兄姐搭船回國,還記得父母在椰城丹絨不綠碼頭與我們盈淚揮手告別。那幾天,母親見到飯桌冷清如此,吃不下飯,母親啊,從此沒有一個親子女侍奉於晨昏了,沒有人在她身邊說話了,那是為了愛的緣故啊。
1996年我到椰城,朋友駕車問我要不要去老家附近逗一圈?我說,你別,別,父親已經長躺在納納斯墓園,母親已經搬到香港投靠兒女,家人早已失散。沒有父母親人的家算什麼家,沒有親人氣味的家縱然修茸完好也不算家,換了陌生面孔主人的家更不是家,我害怕那種陌生和冷清,我怕觸及心靈的懷念,流出含血的淚和無盡的憂傷,眼不見為淨,婉謝朋友的好意了。
只是沒有回到那個不知是拆掉了重建還是換了新主的老屋,我卻在「快樂世界」(雅加達六十年代非常熱鬧的娛樂場)舊地重遊,彷佛在一家冰室看到了父親和我對坐吃西瓜喝冷飲的情景,那一刻我的雙腿幾乎在舊冰室門口站成了一株樹,心兒發顫,眼眶發熱,久久無法邁步走動。我們也多次帶著僅僅幾歲的孩子,為在墓園安息的父親燒燒紙錢,在酷熱的天氣下,看那萬里晴空中黑蝴蝶的紛紛揚揚,感受著父親的永恆孤獨和寂寞,為普天下千千萬萬的出洋人的命運一灑共同的哀傷之淚。什麼都沒有了,家人的團聚總是如同始終要散的筵席,唯有那個籬笆小院,構成了一幅長青亙綠的美麗圖畫,記憶不老,讓我寫下了文字裏的、屬於我的精神的「籬笆小院」。我這一隻大麻哈魚,這一次是近鄉情怯,快到居住舊地了,居然迅速折回,只怕情多累人,觸景傷神。
第三次,我和芬決心要做一次名副其實的大麻哈魚大麻哈魚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驚歎和讚歎不已,迷失和膽怯將會令自己後悔一輩子,何不做一回勇敢、目標明確的大麻哈魚?
那是2004年,雖然敵對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海峽兩岸,還是沒有真正完全三通,尤其是從廈門島到金門島,搭船其實只需要半小時而已,可是居然因為人為的、政治的原因,導致我們從香港到金門這我父母親祖籍故鄉,需要從香港乘飛機先到臺北,再從臺北飛金門島,這很滑天下之大稽,然而就是因為政治的原因,需要我們在地球上繞那樣費時費事費錢的一個小半圈。我們終於飛抵了幾十年來夢縈魂繞的父母的故鄉金門。父母的出生地金門,是我們名副其實的根,我們的本。雖然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地,但尋根究底、慎終追遠,那是我們身為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要我們在有生之年回故鄉一次,也是父母生前的遺願啊。
荷蘭時代在印尼擔任僑務好官的黃成真的後人回來了!做金門古跡保育工作的鄉親背著照相機隨著我們走到我們父親的老家「甲政第」,想要採訪;幾位元寫作人和做資料採集的老鄉很想為「甲政第」與祖父黃成真寫傳記;當我們要離開金門島前幾小時,消息不知怎樣傳開,非常轟動,金門李炷烽縣長要接見黃成真的後人,一時間臺灣好幾家大小報紙駐金門的記者都出動了,將金門縣政府會客室圍個水泄不通……次日,臺灣好幾家報紙都報導了我們回金門老家的消息。幾位文采十足的金門才子還發揮超強的想像力,設計了一條金門文化旅遊地圖和線路,說這宣統二年就建築好的、歷史長達百年的「學者眼中的經典建築經典作品」「甲政第」,不可多得,是金門島的出色精彩文化景點,如果到時「甲政第」建築物內再展示黃氏家族兩位子孫--華僑作家黃東平、黃東濤(東瑞)堂兄弟的事蹟和著作樣本,那麼這無疑是增加了金門島的旅遊魅力……。
那以後幾年我沉浸在黃氏後代在金門島如此地被尊敬的喜悅和榮光當中,連夢裏也常常看到老家、那一棟那麼滄桑美麗的「甲政第」,那翹角的屋頂、雕花的門窗、堅固的磚瓦,精心的設計,那歷經風雨、戰火、更遞、家庭成員四散、出洋過番而始終不倒的偉影和魅力……長長的變遷和衰敗,雖然老了,只要愛惜修茸,石板的夾縫不難又長新綠,成為金門重要的保育古建築成功的範例。
誰知道呢?父親、祖父的老家過了多年之後,竟然匪夷所思地、幾天而已就夷為平地,死在人為的貪念和商家的謀算中?如一陣妖風一夜之間刮走一棵參天大樹,不留一點痕跡,令人欲哭無淚。
沒有了祖屋的蔭庇和思念依託,沒有了我長篇故事裏的一個重要象徵,歸來,我含淚寫下了「甲政地的悲情」作為一首挽歌送別祖屋,也讓它永生在我的文字裏。原來,還是大麻哈魚幸運,牠們成長幾年之後,一定要回到故鄉,還可以在那裏傳宗接代;我們的祖先最早構築的窩,最後竟然化為一場廢墟上的夢,黃家的十八位故人的靈位最後被移到金剛寺擺放,說得難聽就是無家可歸的遊魂。
據說,大馬哈魚的大腦中有一種鐵質微粒,像指南針一樣,能夠幫助它們在大海中回到牠的誕生地,我一直在想,人啊,自懂事起,名稱叫「家」的鐵質微粒,就與生俱來牢牢地長在腦中裏,人人於是無法不做一次或多次的大麻哈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