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幡仔樓

發布日期:
作者: 阿魚。
點閱率:929

王志東特地撥出兩個平常日的空檔,從松山機場搭機返回家鄉金門,因為鄰居小時候的玩伴王宏明打電話告訴他,再不回去,他名下的那棟荒廢的古厝就要被強制拆除了。
走出登機門,入境區的門口有一小群人在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冬瓜仔!」
熟悉的兒時綽號,從其中一位50來歲的壯年男子口中喊出。他也迅即回了一句:「紅面仔!」
以前,王志東小時候很討厭大家叫他這個綽號,分明就是要把他叫矮了,甚至想狠狠的揍對方一頓,幸好後來他長到了178公分,而且覺得那個綽號讓他在台灣遇到小學同學時,很容易和彼此的記憶連結起來,現在,反而都是他先主動告訴對方:「我冬瓜仔啦,你好!」
王宏明和王志東沒有直系親屬關係,但算是同宗,論輩分,王宏明要叫王志東叔公,王志東十幾年前回家鄉修族譜時才知道自己的輩分有那麼大,王宏明初中畢業就到台灣唸軍校,一路從小軍官幹到中校,3年前父親生病乏人照顧,才退伍返回家鄉,過著閒雲野鶴般的日子。
其實,王志東從十三歲那一年離開家鄉之後,只回來過四、五次,修族譜之外還有二十幾年前回來處理一些零星共有土地過戶問題,鄉人都很好說話,你退一寸,我讓一尺,和和氣氣的就簽名蓋章定案。每次回來都沒見到王宏明,兩年前透過FB臉書連線上,後來又成為LINE的聊天好友,彼此分享近照,所以剛剛在機場彼此很快就認出對方,少了「你變得很不一樣」的驚訝「過場」,但實體觀察之下,還是有些歲月不饒人的感嘆。
把王志東的行李箱放進後車廂,王宏明幫老友打開副駕駛座的左前車門請他坐上,開著寬敞的TOYOTA離開尚義機場,不久即徜徉於筆直的環島南路三段,往王家莊駛去。
「真的這麼嚴重?你說頹危屋處理法是壓垮金門古厝的最後一根稻草?!」王志東不解的問。
「或許是我杞人憂天想太多吧,但你想想,有了這個處理法,那些無主的古厝很快就會被剷平,共業的古厝意見分歧,說不定屋主們就想:有人出價,乾脆賣掉算了。古厝美好的天際線,慢慢的就會不見了。」
「尤其眼看對岸的鼓浪嶼即將申遺成功 ,我們金門這邊卻是『甲政第』不見了,古厝一間一間拆了,財團大肆搜刮土地蓋大樓,大家都束手無策,也都無能為力……」
二人正賣力的盱衡得失、慨歎搖頭之際,王家莊就到了,王宏明把車停在一棟洋樓的旁邊,說:
「你還記得這棟『幡仔樓』嗎?」
王志東怎會不記得,問道:
「幡仔王呢?」
「五、六年前往生了,九十幾歲算高壽了,但三代子孫十幾個人分不平,還告到法院,現在大家都不來住,也不來整理,雜草叢生,我看遲早也要成為頹危屋的處理目標了吧?」
「幡仔樓」、「幡仔王」是王家莊本莊的人彼此私傳的稱呼,如果被「幡仔王」聽到,絕對會不善罷干休的,王家莊的每個人都知道「幡仔王」本來姓李不姓王,這棟番仔樓洋樓,也因為「幡仔王」,而被莊頭的族人私下稱做「幡仔樓」。
故事已年代久遠,但依稀是這樣的。
距今六、七十年前,幡仔樓裡住著一對王來順夫婦和年近古稀的公公王進財「進財伯仔」,兩夫婦耕作著幾分薄田,養一些雞鴨,豬圈裡飼幾頭豬仔,進財伯仔曾經風光過,才蓋了這棟全王家莊最氣派的二層半高的洋樓,但沒有生意頭腦的王來順,漸漸感到「寅吃卯糧」的窘境,決定和他父親進財伯仔一樣,到南洋「落番」,留下妻子在家照顧進財伯仔,剛開始的幾年,王來順一年半載的會托鄉人帶些錢回來,或透過存德堂匯款給來順嫂,但不知是生意失敗還是另結新歡甚至有人傳說他已客死他鄉,反正王來順就這樣的「人間蒸發」了,留下來順嫂獨力撐持這個家,無兒無女的來順嫂還經常被進財伯仔數落王家的香火就要斷送在她夫婦倆的手上,來順嫂眼淚只能往肚裡吞。
封閉的鄉下地方,卻也是「馬路消息」最容易散佈的溫床,有人發現隔壁「社」經常牽豬哥和擔肥過來王家莊的李阿發常進出來順嫂的家,其實李阿發進任何人的家都很正常,因為他要挨家挨戶到人家的後院舀糞缸裡的肥,也會牽那隻「科科叫」流著垂涎的豬哥到人家的豬槽幫母豬交配,家裡沒有男人的婦道人家總易讓好事者說三道四吧,但無風不起浪,謠傳變成有所本,李阿發竟是大剌剌的住進王家,忙進忙出的幫來順嫂做粗做重,李阿發單身,來順嫂的男人十幾年無聲無影,兩人沒來個離婚結婚,已經算是給進財伯仔面子了,李阿發也很「友孝」,常牽著虛弱的進財伯仔散步、曬太陽,最後竟然去報戶口改姓王,成了進財伯仔的養子,和來順嫂連生了二個兒子,每年王家莊祭祖的時候,王阿發都會扶著進財伯仔到王氏祠堂「吃頭」,又過了幾年,高齡九十一歲的進財伯仔死了,仍然沒有王來順的任何訊息,王阿發幫進財伯仔辦了場風風光光的葬禮,他披麻戴孝,拄著幡旗,又哭又跪的拖行在送葬隊伍的前面。
原本大家以為李阿發變王阿發的故事已告一段落了,後來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或許是「食髓知味」吧,他竟幹起幫人舉幡送葬的工作,有些是事先說好給酬勞假扮子孫的,但有些缺子欠嗣的,乾脆就讓他承繼遺產正式去報戶口了,王家莊的人看不下去,背地裡稱他為「幡仔王」,連帶把他那棟番仔樓也稱做「幡仔樓」。
王志東唸高中時,家人陪他回去「送葬」,原來是他叫阿嬸的美珠嬸仔往生了,美珠嬸仔三十幾歲就守寡,她丈夫是王志東的親三叔王濟信,夫妻兩人膝下無子,王濟信在王志東出生前就病逝了,美珠嬸仔就靠三叔留下來的右邊護龍和幾分地租人家種菜,自己四處幫人洗衣打掃過活,王志東家就在左邊護龍,舉家搬到台灣之後就租給熟識的鄉人,三十幾年前美珠嬸仔生重病,因為娘家都沒什麼人,「幡仔王」主動來「關心」,引起王氏宗親的憤慨,連絡王志東的父親王濟孝前來阻擋,決議把王志東過繼給美珠嬸仔當養子,留住王濟信的香火,其實這也是美珠嬸仔很早就希望達成的心願,王志東小時候就很得美珠嬸仔寵愛,一直要收他當乾兒子,看到王志東點頭並喊聲:「阿娘!」眼淚就簌簌的流下來。
王志東永遠記得送美珠嬸仔「出山」的情景,那是個燠熱的七月天,汗水如雨點般的流竄全身,他穿著麻衣,拄著一根又長又沈甸甸的幡旗桿,道士的法螺一吹,伴著孝女白瓊的哭聲,王志東不由自主的彎下腰,兩柱鼻涕直垂到地上,步履艱難的跟著送葬隊伍走上山頭。
承繼美珠嬸仔遺產之後的事,都是父親幫忙打點,護龍半租半借給那位熟識鄉人當倉庫,十幾年後,那人自己買了房子退租就一直閑置下來,愈沒住人,屋子就衰落得快,怪不得被「頹危屋處理法」盯上,要不是王宏明幫他向承辦人員聲明馬上找王志東回來處理,頹屋說不定就被鏟平了。
王志東到昔日的住家瀏覽一番,不禁也搖頭嘆息,真是不折不扣的「危屋」,中廳的屋頂垮了一角,下雨就會灌進雨水,幸好王宏明幫忙開出二條引道流出屋外,但房子的敗象就像老年人的皺紋,只會愈來愈深,不可能恢復煥發的神色。
他採納王宏明的建議,接受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勵補助」,最高補助金額250萬元,設定地上權,由管理處負責修復並管理,除作為展示館外,也可委託民間經營特色賣店、古厝民宿等使用,30年後歸還原所有人,如果作為民宿,還可保留中廳的神明祖先牌位,過年過節可讓房屋所有人的親屬免費住宿幾天。
想到自己的房子不會改建成毫無美感的現代樓房,還讓兩戶的祖先牌位永受祭祀,心裡就湧現一股欣慰,望著幾尺之遙的「幡仔樓」,王志東也很期待,「幡仔王」的後人不要意氣用事,也加入「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勵補助」行列,一起來打造金門美好的天際線才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