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與鱟共舞

發布日期:
作者: 林子筠。
點閱率:1,026
字型大小:

前言: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雖然是句千古名言,但若能實行於現場,其實就是「體驗教育」。帶著這樣的一份初衷與熱情,與洪門港漁村生活文化館的志工朋友們一同規劃在地的生態海洋教育課程,希望藉由走出教室的活動讓學生認識全臺碩果僅存的活化石-鱟,並進而轉化成主動保育環境的情意行動。
教學活動:
「鱟」這種生物早在四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海洋裡,與人類相比,牠們有著更長久的歷史。但近幾十年來鱟分布的區域越來越窄,數量也日趨減少,與人類大肆開發與破壞環境息息相關。
根據許多資料的探索,瞭解到臺灣西部的沙灘從前也有許多鱟,如今竟覓不可得,而澎湖三十年前也據說鱟的數量為數不少,現今也只是偶爾一瞥,如今全臺只剩金門可以找得到鱟的蹤跡,益顯現出鱟的珍貴與金門生態之美,而當地努力推廣鱟魚的生態保育工作,與每位教育現場工作者更是密不可分。
奠基於這樣對生態保育的重責大任與在地深耕的教育熱誠,引領孩子參與「鱟環境教育」活動,首先由洪門港漁村生活文化館的志工朋友們先介紹潮間帶會出現的動物,諸如珠螺、笠螺、藤壺、彈塗魚、鱟……,再讓學生將動物標籤戴至手腕上,腳的部分則綁上一顆氣球,在限定的區域裡假想自己是該類動物,進行自由的慢走活動,直到人類闖進潮間帶區域時,這些動物就必須努力躲避人類的踩踏攻擊,也就是保護自己腳上的氣球不被踩破,看似簡單的活動,其實教育意義頗深。
第二個活動則是鱟的歌曲帶動唱,藉由金門在地發音及歌詞描述,引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之後配合簡單的肢體動作與大聲的歌曲吟唱,將鱟的特徵與生活環境紀錄於腦袋的儲存區。
最後一個活動是偏認知學習的鱟教學,包括水族箱呈現的潮間帶生活實景,還有介紹鱟的身體構造,大致上分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頭胸部,然後是分節的腹部,再下邊是一根長長的尖尾刺。
它的頭胸部側面有一對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另外還有一對感受紫外線的單眼。它們也有一對鉗子,稱為螯肢,是專門捕食蠕蟲、薄殼軟體動物用的。它們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歡鑽進泥沙中並在泥裡爬行。
鱟生長得不算快,它們須要脫16次殼(脫殼一次稱一齡,但並不是一年脫一次殼,鱟的小時候脫殼次數較多次),得經過九到十二年的時間才能達到成熟。
除此之外,現場還看到許多鱟脫下的殼,是由文化館的志工們去潮間帶採集回來後加工強化,讓每個孩子都能手摸、眼看,還能聞一聞殼的海水味,之後再讓每位孩子摺紙鱟,讓孩子們能將鱟帶回家塗鴉,藉由今天這樣的活動去關心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並學會如何保護環境!
最後,為深化學生對鱟的實體觀察,筆者還帶領學生至水試所的鱟博物館參觀,讓孩子見識真正的鱟。
教學省思與回饋:
事後跟學生探討三個活動後的收穫,就有孩子回答,藉由第一個體驗活動了解,當人類在潮間帶行走時,會造成潮間帶動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每個動物都是兵荒馬亂,有趣的經驗分享讓人不禁感到孩子的童言童語多麼真切,也提醒人類們去潮間帶行走時,請務必小心,別傷害了這些動物生存的機會呢!
回到教室後,筆者也整理鱟的學習筆記供孩子閱讀,介紹內容包括鱟的歷史、鱟的生活史、鱟的種類及分布三部分,將其內容摘要設計如下:
鱟的歷史
鱟的祖先最早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
根據近代資料的記載,人們曾發現距今5億年前的鱟化石,它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有人也稱它為馬蹄蟹,其實它與蟹沒有關係,倒是跟蠍、蜘蛛有親緣關係。鱟是節肢動物肢口綱劍尾目動物,現存有3屬4種,分布在美洲和亞洲部分沿海中。
中國長江口以南東、南海沿岸、廣西沿海、金門沿海、澎湖沿海等地有它們的身影。鱟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大都進化或者滅絕,而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樣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鱟的生活史
成鱟出現於每年5月到8、9月間(產卵季節),東北季風起即會遷徙至20-30公尺深海域越冬。出現季節時母鱟及雄鱟於大潮清晨或傍晚,集體游上潮間帶高潮線附近的沙洲產卵,產卵於沙洲泥灘間,卵產在5公分深的沙中。卵直徑約0.3公分,淡鵝黃色,一次產卵百餘顆。
卵孵化之後,漂至高潮線附近的泥灘地,經脫殼變態下來,過底棲的生活,以泥灘上之細小生物或碎片為食。長大至4-5公分隨水流逐漸遷移到以沙為主的地區,至10公分上下就離開潮間帶到較深海域生活。在深海中經過數年的成長後,當達到成體時,雄鱟即會尋找雌鱟而為配對,當到生殖季節時仍固定游回到海邊產卵。
鱟居住於沙質淺水海域,常爬行或全身潛行於泥沙中。它的棲息地點與年齡有關,通常稚鱟生活於海岸泥灘地,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游向外海生活。鱟於冬季時會選擇在較深的海域生活,直到來年水溫回升時再遷往淺水域覓食或於沙岸產卵。晚夏才產卵孵化的稚鱟可以潛伏在低潮線潮間帶過冬,天氣好時會爬出攝食。
鱟的種類及分布
全球現生的鱟分為4種:
1.美洲鱟 (Limulus polyphemus Linnaeus,1758):為綠褐色至黑褐色,分佈於北美東部緬因州海岸至墨西哥灣。
2.中國鱟 (A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1819):灰綠色,分佈於日本、中國長江以南海岸(包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香港、台灣和海南沿海),以及越南、菲律賓、婆羅州和印尼沿海。
3.南方鱟(Tachypleus gigas Muller, 1785):灰綠色,分佈於印度沿海、新加坡、婆羅州以及印尼。
4.圓尾鱟 (Carcinosvorpius rotundicauda Latreille, 1802):深綠至綠褐色,分佈於孟加拉、泰國、印尼及婆羅州。喜歡居位於鹽度較低的河口,同時具有溯河而上的習性。
最後,藉由相關網站的介紹,將金門鱟保育的區域圖提供給孩子了解,將這次的體驗課程加深加廣的延伸。
參考資料:
一、金門休閒漁網生態網站http://www.kinmen-fisheries.tw/set_page.php?set_id=4&sub_id=15
二、臺灣國家公園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894&catid=24&Itemid=34
三、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1%9F
(本文作者服務於賢庵國小垵湖分校)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