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青夢
近十年以來,網路蓬勃發展,先有部落格,後有臉書,之後智慧型手機當道,年輕人都成了低頭族,網路裡的文章千奇百怪,出版社出版純文學的書全都滯銷,因此視其為毒蛇猛獸。實在是時代變了,作者比讀者多,許多報紙把文學副刊也刪了。讀者到哪去了?很多變成作者了,他們轉往部落格、臉書、PTT隨時發表意見,即使文筆簡陋、立論偏頗、毫無文采,仍是有一堆喊「讚」的死忠粉絲,作其後盾。他們永遠不知甚麼叫退稿的痛苦,也不知整日望穿秋水期待文字見報宛如「等待果陀」般的那種癡心妄想。曾有位小作家慨言,從報社通知作品錄用到刊出,最長紀錄是一年兩個月。
這些年來,台北的藝文活動,朝氣蓬勃;較之三十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女兒在台北讀書、工作,愛上了這個城市在假日所舉辦的豐盛藝文活動。她也知道老爸同她有相同僻好,就慫恿一直窩居中部的我,何不舉家搬遷台北。可是「天龍國」的房價高過東京,直逼倫敦,我還是假日搭國光號北上過過乾癮就好。巧的是,女兒參加的藝文活動,近年和我有了一個連結。
大學時勉強從生活費擠出一本閒書的錢來,在重慶南路狠下心來買了白先勇的〈台北人〉,晨鐘版。書上我用紅筆塗滿喜歡的字句,像在準備考試讀一本教科書一般。女兒看了好奇,北上讀書時順道帶了去。那日在台北,她竟聽到白先勇本人的演講,散場時,女兒把書遞給白先勇簽名,白先勇當場驚訝起來,因為它是〈台北人〉的原版本,女兒拿了一個骨董來。我聽女兒的敘述,才驚覺我青春時期的文藝時代早已飄揚遠去,我的偶像已是個年近七旬的老者。
一次,由王文興教授故居改建的「紀州庵文學森林」,聘請〈小太陽〉作者林良及其女兒瑋瑋演講,我很想再去回味年輕時的文藝氛圍,立即網路報名,卻已額滿。未料林良親子之愛的筆鋒跨入另一世代,仍屹立不搖,顯然永恆的親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是亙古不變的。
另一次「紀州庵」的演講座談會,講題是「文學獎現況、困境與出路」,與談者多為青壯派文青。由於時間是晚上,聽完演講再趕回台中,已是深夜,故先預訂好南海路教師會館,當天中午即抵,稍事休息後,就搭公車前往重慶南路,我想起大學時一大半的時間都在這條路上數不清的書局裡或站或蹲啃書,那真是一段年輕又無憂無慮的日子,沒有家累,對未來毫無牽掛,全心全意汲取文學養份。一晃四十年過去了,許多書局難以抵擋電子媒體凌厲的攻勢,紛紛打烊,真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那種由華麗轉為蒼涼的感覺,內心真是不勝唏噓。
我還記得唯一一次在建宏書局看的不是文學叢書,而是國小六年級的參考書。那天用完晚餐,準備趕著去上晚間的家教課--一個鬼靈精怪的小男生。家長希望兒子能考取私立明星國中,我得趕緊把當天要上的國語和社會習作標準答案記清楚,到時才不致開天窗。沒想到重慶南路兩旁書店似兩條並行的長龍,不但是我的精神食糧,也使我大學時期的物質生活不虞匱乏。
已近黃昏,簡便用餐後,搭車轉往南海路下車。我和妻轉入與重慶南路平行的小巷--牯嶺街,昔日舊書攤已消逝無蹤,往昔汗牛充棟的屋宇已成追憶。只見沿路都蓋起了電梯大廈,一坪動輒百萬起跳。一直走到街底,左轉同安街,「紀州庵」到了,它是新世代談文論藝的好地方。五位主講者,都醉心於文學,說話神采飛揚,針對一個主題,他們凝神貫注說出一番道理來,彼此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一場君子之爭,台下觀眾不禁暗自喝采,原來深入文學肌理,才知其工程也如牯嶺街的大廈一樣,而其精神層面的價值,誰能說它不也是一坪百萬起跳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