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雪
「追」字,這年頭已不再侷限於過去為獲得異性青睞的「追求」狹義解讀了,各種「追」意如飛天雪花,鋪天蓋地的各自衍生。粉絲等候機場追星,只為一睹明星之風采;黯黑山頂守候星空,只為一窺天頂流星之瞬剎;耗費數小時排隊等候,只為一嚐口耳相傳的美食;攜套帶被徹底等候,只為了一款新手機的面世。人們不再以飽食為生活的基本需求,追求另類的精神滿足寄託,成為持續工作的動力。
氣象報告說寒流即將來襲,這波可是歷年來少見,甚至連冬不穿襖的台北也標示著下雪圖示,真是百年難見。有部電影就叫「台北飄雪」,台北真的會飄雪嗎?片中描述男女主角情路的坎坷,摻雜各種甘甜酸苦的愛情滋味,但未見到下雪情景,多的卻是雨景,一場場的雨,把人的心情都淋溼凝冷了,難怪男女主角老是一臉憂鬱,長吁短嘆的,讓看片的我也跟著擠不出笑容來。
一月廿三正逢週休二日,台北的同學一再邀約,其實我們都已過了「追」字的年齡,所以這回赴台,絕對不是為了「追雪」而去,而是為了踐履數月前同學幫我預訂的眼鏡,若再不親赴配鏡,這筆帳可要拖延至過年後了。不管是什麼因素讓我親臨下雪盛況,也成了追雪一族,那都不是重點,但因為這一因緣,竟讓我在此生第一次看到雪從空中飄落而下的情景,雖然雪量為數不多,但卻讓我對路邊堆雪景象,有了下雪的動感,不再只是聯想而已。
據說下雪的條件,必須是溫度低,水氣足,缺一不行。小時候天寒地凍,保暖衣物無一應全,衣物材質不如現在輕薄暖和,件件厚重如鉛,睡覺蓋的被子也是厚厚如蓋了一塊木頭,保暖有限。即使穿得有如無尾熊,全身臃腫動彈不得,但手腳凍瘡仍是每年都來報到。聽到這波寒流會讓氣溫下降到零度左右,體感溫度降到零度之下,手機line的群組和臉書的留言,「穿卡燒」、「注意保暖」、「要戴帽、圍領巾」……,溫馨叮嚀之語夯滿了整個版面,為這冰冷低溫帶來了不少心情暖度。但我總是以過去小時候寒凍的經驗,四兩撥千斤的淡然態度應之。
金門地處海中小島,年雨量偏少,即使緯度高於臺灣,溫度較低,但水氣不足,所以土生土長於金門的我,從小至現在,曾看過水上結一層薄冰,也目睹過夜車子擋風玻璃一層厚霜,需提熱水潑溶後,車子才能出發,但就是從未看過下雪的情景。
金門從未下雪,緯度比金門低的臺灣竟要下雪了,這可是新聞的頭條。其實每年冬天,臺灣數千公尺的高山飄雪,那不是新聞,年年都有的事。只是低平地也會下雪,這回是真的有點誇張。適逢放寒假,很多人多天前就上山卡位,山上住宿一位難求,向來不做這種瘋狂舉動的我,這回更不可能去湊熱鬧。那天我跟住在台北的大學同學約好去拜訪楊梅的另一位同學,由於已近一年未見,加上機會千載難逢,所以即使天雨溫低,我們仍是撐傘搭車前往。同學相見,格外興奮,地主同學一臉熱絡,先開車招呼我們上山看雪,位處於楊梅鎮兩三百公尺高的一個陽光社區,同學全家曾在那兒住過幾年,直到去年年底才搬離。
車子隨著山勢蜿蜒而上,第一次看到一輛車頂覆蓋一層厚雪的車子迎面下山,我們齊聲驚呼尖叫,證實傳言不假,越往高處,停在路邊的車,一輛輛都覆蓋了雪,有的在覆雪上題了日期,寫了love字,有的還堆了個雪人在擋風玻璃上,為它戴帽、戴眼鏡。車停在社區最高處,三個人下車拍照,綠茵草地上零落的白雪,已漸溶化,但見拍照遊客不少,跟我們一樣是為「追雪」而來,屋頂上也是雪白一片,空氣清新、冷冽如寒霜,讓人想極速逃回溫暖車上。
車行至山下準備用餐,未進餐廳門,但見門口圍堵了一群人,大家在那東指西望,原來天空飄雪了,不細看還看不出苗頭,飄落在車子引擎蓋上的五角星雪花,瞬間就不見了,連拍張照片都讓人措手不及。但下雪在我的腦海中,再也不是靜態的名詞,而是動態的畫面。
多年來常出國旅遊,夏日總往北極寒帶走,常聽導遊語重心長的說,寒帶國家常年冰天雪地,一年難得有適宜外出的天氣,當地人民皆為下雪為苦,下雪不但帶來低溫,交通因而受阻,更為生活造成莫大的不便,因而寒帶國家特別珍惜那短暫數月的非冬季節,視為上天恩寵的禮物。生活在副熱帶的我們,從來沒見過下雪,更沒機會體驗其造成的不便,所以人人視下雪為奇景,爭睹其情景,真是道盡了「蜀犬吠日」,人們常因不常見的事物而感到稀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