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雨中「蟹眼」奇緣

發布日期:
作者: 文/蔡清風.校注/蔡元友。
點閱率:1,006
字型大小:

初春時節,應宗親盛情之邀,重遊金門太武山。從山的南麓,徒步而上,款款而行,望見不遠處岫險崖深,岩壁陡峭,不時浮現著片片薄霧雲彩,輕輕飄飄地起起落落。一時間仿佛即將置身於縹緲的仙境之中。
不一會兒工夫,濛濛細雨開始灑下,我們一行就在「思源亭」暫避。或許是急於到達山頂的緣故,仍撐著傘繼續前行。早已耳聞山上海印寺附近有一口「蟹眼」泉,但極少有人目睹過它的真容,可謂是「不知廬山真面目」啊!出自於好奇,很快找到一條通往那口傳說中並不顯眼的「蟹眼」的小徑。
說起「蟹眼」,它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明代,不少同安金門鄉賢多次造訪海印寺,駐足此處觀景,留下筆墨詩作,其中有蔡復一先生(1576-1625)的《茶事詠》之十三曰:
海印湧珠光,在山巳蟹眼。悠然雲石風,頓使茶鄉遠。(注:海印余家山泉名蟹眼)
詩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注腳──明確告訴後人,蔡復一先生的老家蔡厝(舊稱山兜)在太武山腳下,且山上海印寺的附近有一小口泉叫作「蟹眼」。「蟹眼」的歷史由來雖無從稽考,但其名稱至少在四百多年前已然存在。
此時此地此景,今人不見先人之影跡,而先人亦不知後人之感觸。遙想當年蔡獻臣、蔡守愚、蔡復一、蔡復心等諸位先生同登太武山,一覽山色,共賞美景,又探尋幽境,吟詩作賦,自覺妙不可言,卻也未必巧遇「蟹眼」之奇觀。
《金門太武山海印寺簡介》,言及山上有五大奇景──太武岩、石門關、古石室、醮月池與香幾案,或以雄偉感人,或以古樸出色,或以幽奇著稱,或以靈奇聞名,或以神奇稱絕。然而,並未將「蟹眼」之緣奇載述其中,實為一樁憾事,筆者為之感歎不已。
「蟹眼」的大概位置在海印寺山門左前方一百公尺處的斷崖之下。水從石縫汩汩滲出,匯成涓涓細流,緩緩沖入一小石穴中,然後不時湧現小泡泡,乳白色的氣泡如螃蟹眼大小,因泉眼狀如蟹眼而得其名。若是站在遠處望去,我們不難看見泉水的面上猶如浮現著一朵白蓮。
查閱【臺灣文獻叢刊第80種】之《金門志》(清·林焜熿纂輯、子豪續修),其中收錄明代鄉賢盧若騰所作「浯洲四泉記」,有關島上泉水的內容載述如下:
浯之為洲,大海環之。地本斥鹵,泉鮮清甘,茗飲者病焉。……蟹眼出太武山巔,泉竅噓吸,象蟹眼之轉動;將軍出兜鍪山麓石壁間,故以為號……。
因並致四泉而詳較之,蟹眼醇釀冽潔,赴喉之後,舌吻間尚有餘甘;龍井醇冽,不減蟹眼。所微遜者,蟹眼出於危石,旋湧旋瀉,汲者必以葉盛之入器,其鮮活之性毫無所損;而龍井有窟瀨水,水稍停宿,故入口始覺遲鈍。若決積淵而挹新液,二泉殆難為伯仲矣。將軍居洲之尾,氣力發洩已盡,冽而不醇。華岩分太武之支,醇精未散,但庵堂既高於井,而庵外稼地復高於堂,人跡所狎,不無飛廛所犯,遇久雨則客水注入,色同行潦矣。移其宇、浚其溝,使出泉之石挺然而露,即不敢望蟹眼,何不可軼將軍而上之也哉!蓋泉之所處,亦有幸、有不幸也。據現在而品之,蟹眼第一、龍井第二、將軍第三、華岩第四。
好一個「蟹眼第一」,先人鄉賢早已有了定論。
若非機緣巧合,常人是無法欣賞到此等奇觀的。我們離開「蟹眼」景點,在海印寺內客廳歇息,與住持釋性海法師品茗約莫半個時辰,告知法師所見「蟹眼」奇觀的欣喜心情。
法師于2003年受聘為海印寺第八任住持,至今已有十三個年頭,卻從未親眼所見「蟹眼」的奇觀。於是,他饒有興趣地要求我們返回同往,一起觀賞如此奇跡。可惜的是,此時風停雨歇,石縫裡的細流已止,泉水消減,氣泡全無。
掃興之餘,法師佇立泉邊,歎道:「緣分啊。有緣之人才可看到的奇景。」我們有幸感受到「蟹眼」景觀的美感,也驚歎其「曇花一現」的奇緣。
此時,暮色漸漸降臨。我們依然不忍離開此地。驚喜之餘,意外發現,在「蟹眼」下方幾公尺處有一石刻,上面有著「濯塵」字樣,署名為「曉嶽」。
這位「曉嶽」,不知何許人也?然而,由此聯想到了蔡守愚、蔡復一兩位先生的同題〈九日登太武岩詩〉大作,值得一觀。
蔡守愚先生,時任大明雲南布政使司左布政,其詩云:
緲縹之峰亦壯哉,登臨況復有群才。十年馳騁餘雙眼,萬事浮沉共一杯。
日照山嵐飛錦繡,雲收海氣起樓臺。與君重約知何日?為報昏鐘且莫催。
而蔡復一先生的〈九日登太武岩詩〉原題為:故鄉浯嶼海水四環,餘家負海印,山上多名跡。秋歸旬日,僅一陟其巔,匆匆無暇,聊一詩志之俟,他日悉賦也。其詩云:
仙嶼孤懸雪浪春,桑麻舊話課鄉鄰。飲從十日抽身暇,山別多年入眼新。
小鳥呼名時報客,幽花迷徑卻依人。雲岩月照香泉好,一酌松風濯世塵。
他們難得有機會返回家鄉金門,一起憑藉高處,感慨萬分──混跡官場多年,還不如到此一遊。此處美不勝收,真的是宜人怡情啊!坐聽松風,賞心悅目。共飲一杯小酒,拋棄浮沉萬事,便可洗濯世塵,盡享逍遙。
在這裡,說的就是這一口「蟹眼」之中泉水的功效了。清澈甘冽的泉水不僅與茶同調,使得家鄉的茶葉盛名遠播,它更能洗滌人的心靈,淨化人的思想,並使之得以迅速昇華。
至於上述的「猶如浮現著一朵白蓮」,以白蓮為喻是最貼切不過的了。兩位先生狀物言情,大抵是借喻于北宋理學大家周敦頤的散文小品〈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佳句名言。
兩位先生熟視晚明官場的昏暗而深惡痛絕,看好家鄉的「蟹眼」,萌生「水清則無魚」的念想,把持操守,清貧安樂。他們曾以蓮喻人,讚賞「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種錚錚傲骨的高尚品格,還以蓮喻廉,崇尚「濯清漣而不妖」的那種潔身自好的好美品行。他們之所以酷愛蓮花,是因為他們的人生風波跌宕,飽受坎坷與磨難的煎熬。
蓮花象徵著悲憫、平靜、祥和、光明以及自在。與佛結緣,且結善緣。此處正是佛教聖地「海印寺」的所在地,亦是兩位先生心儀已久的參禪論道的好去處。
相傳,明永曆十五年辛丑秋金門鄉賢盧若騰書「海山第一」題刻石門。景觀因此備受矚目。遊客絡繹不絕,觀此石門題刻,頻頻稱讚。
無獨有偶,盧若騰先生作〈重建太武寺碑記〉,後來又次蔡清憲(即蔡復一)舊韻作七言律詩(押真韻),詩云:
勝賞雖遲猶小春,同遊況複有芳鄰。不深花木枝枝秀,無大洞天曲曲新。
泉故噴香供茗客,石爭呈面訪詩人。雨奇睛好都經眼,澆盡世間萬斛塵。
盧若騰先生身處在狼煙四起的南明時期,一度肩負「兵部尚書」之重任。他的詩歌多為憂愁苦悶、感憤悲壯之作。此詩是在古?重光之後,與親朋好友暢遊山寺之時而作,心情表現得輕鬆歡快,同時他也表達了自己遠離塵囂、歸隱山林的意向。
由是觀之,歷來文人雅士蒞臨太武山,參訪海印寺,必會談泉、詠泉。能有「蟹眼」泉奇之觀,豈非機緣巧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