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太武山上好風光

發布日期:
作者: 沈素英。
點閱率:884

太武山,是金門的仙山,鍾靈毓秀,神仙之鄉,新春佳節,登山禮佛是家鄉傳統習俗,大家早就提前規劃,家人相伴或好友相約,一起登山去;平緩的坡道人潮不斷,小孩活潑碰跳,興高采烈,年輕的健步如飛,身強體壯,老年人放慢腳步,調養生息。溫嫩飽滿的臉龐和虔誠的心意是上呈菩薩最佳的禮品,歌聲、笑聲綿延,熱鬧滾滾,旺旺的人氣配合著清新的芬多精,整條山路充滿著健康與活力。沿路兩旁,粗曠豪邁的林木,盤根錯節,展現無盡的生命力,火紅的櫻花、粉白的杜鵑,沿著山坡競先綻放,奼紫嫣紅,梅樹飄香,株株活耀在青山綠野中;海印寺前庭金爐,輕煙裊裊不絕如縷,善男信女川流不息,馨心素果,舉香齊眉,菩薩深山坐,最知民間事,安心石上問安心,消災祈福,能量大增,喜孜孜的運勢大大敞開,處處瀰漫著春回大地的喜悅。
小時候的大年初九,一大早,跟著家人到「紅大埕」廣場去搭軍用大卡車,車上,有的坐有的站,各自站穩腳步,抓穩車緣,靦腆的臉上,全寫著興奮和喜悅,默默壓住快樂的神采,深怕一不留神,叨叨呼呼的,被請下車,豈不糟糕。急速的車影像放了線的風箏,歡喜的心也跟著起飛!車經環島北路,右轉蘭湖時,有人大喊,看到了,看到太武山了,不知山長成甚麼模樣,我也跟著舉頭張望,心中狐疑,都是石頭,哪有山?年歲增長,有一回行經高陽路,轉身一看,咦!那不是太武山嗎?頓時對小時候的遲鈍和後知後覺深深一嘆,不識太武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軍管時期,太武山上好些地方是軍事重地,請勿攝影、請勿參觀、請勿攀爬,禁忌很多,深深感覺國防的機密與嚴肅,更顯山頭的不凡與重要。朝山拜拜或慶典活動,走走過過就這麼一條平易近人的玉章路,小時候和父母親爬過的小碎石階已不知擱在哪個點上,尋尋覓覓好幾回,只見神采奕奕的大石玉兔獨自徘徊歲月中,細細守著光陰的故事。
山頂上,視野遼闊,美麗的景色一覽無遺,耀眼的太陽照亮閃爍的料羅灣,它是年輕時夢想起飛的跳板,商船、軍艦,運補都在大浪與小浪護送下順利運達;山外市郊的太湖和榕園是年輕時遠足、踏青最嚮往的地方,曾在那兒潑水追逐、筏船、拍照,如今,湖水依然澎湃,兒時的歡樂卻已隨風飄散。
鄭成功奕棋處的觀景台,微風吹佛,清涼無比,極目遠眺,萬頃農田,黃如毛毯,綠如柳浪,像鋪曬陽光下的絲綢,隨風飄揚,柔美細緻;自古至今這裡是兵家重鎮,地勢優越,得天獨厚。
古時的倒影塔,晨曦自東方冉冉升起,金色的陽光越過高山,跨過大海,照亮修長的塔身,塔影投射在山腳下的水面上,稱之倒影塔;汪洋大海中,塔影陰涼庇蔭,是魚兒群聚玩耍的好去處,比鄰山水而居的小小動物,跟著塔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獨享不可多得的氣韻,迴旋在悠然的律動中。如今,年代久遠,地形氣候的不同,滄海桑田,大海已不知流向何處。但是,尖細瘦長的倒影塔,堅苦卓絕的神韻,像盞明燈,矗立山巔,是座最佳的精神指標。
風動石,古代,綠色植被生長不易,童山濯濯,山腰溪谷是風的匯聚處,風動石剛好立在風口,冬季來臨,東北季風強勁、冷冽、噬骨,加上強烈冷氣團來襲,風蕭蕭雨不歇,長驅直入的東北季風吹得風動石嘎嘎作響,有如鶴的鳴叫聲,文人雅士在風動石上題「鳴 」兩字,可見東北季風的強大和威力令人無法想像,近代,駐軍為戰備需求,把風動石缺口處填滿,變成一面實力堅固的擋風牆,北風呼呼,風動石穩如泰山,不再左右晃動,全身顫抖。
眠雲石,金門春夏季吹西南風,水氣在山下凝聚,形成山嵐或雲霧,雲霧飄飄,悠然漫漫,隨著步雲梯,逐梯而上,達一高度就自然歇息,精疲力盡時可停靠石上休眠,稱眠雲石,飄逸的雲彩與大石共眠,超凡脫俗的夢幻,是神仙才有的幸福;相互依靠的風動石和眠雲石形成一個關卡,稱石關,在林木的掩蓋下是個隱蔽的軍事據點,官兵弟兄隨著山勢修築成碉堡,駐軍撤離後,開放參觀,簡單樸實的天然石關,別具洞天,在這裡辦公或消暑絕對度量如海。
千丈壁,古時候林木稀少,遠遠望去,光亮圓滑的石壁像一面銅鏡,更像南極仙翁的額頭,閃閃發亮。往下張望,陡峭的山腰,深溪幽谷,令人頭暈目眩,毛骨悚然。如今大樹橫亙,堆積著七橫八豎的大石頭,阻擋垂直下探,不再心生畏懼,遙望隱藏林木的千丈壁,望之儼然,思之畏然。
太武山上風景秀麗,天天都是良辰美景,令人心胸開闊,穩定踏實,感恩國家公園的精心安排,農曆大年初九那天,有請多位資深文史工作的老師,在不同的奇景有不同的解說,闡明時代的變遷,古代與現代的異同,如詩情畫意的眠雲石,飽受北風吹殘的風動石,望之畏然的千丈壁,最美的日晷倒影塔,閒情逸志的奕棋處,在老師精闢的闡述下開啟無限的視野,還有許多美麗的景點,期待下次的因緣聚會,把家鄉的靈氣仙景全數蒐刮囊袋中。
(稿費轉贈金門縣身障者家長協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