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驚嘆號台灣黃蝶的生之旅
花間翩翩,鮮黃色的台灣黃蝶,自在飛翔,迷惑著我的心。
我常利用午間休息時,閒適的漫步於中山林的林間,分享暖陽,也聆聽微風的呢喃,更多的時間是觀察大自然不同生命的精彩生活,常有驚喜的發現,豐盈我的心。
讀新聞報導,生態專家張永仁先生因受金門國家公園的委託進行生態調查,有了新發現,根據張永仁先生的調查,在烈嶼地區首次發現金門新記錄種蝴蝶--「台灣黃蝶」(104年7月)。而當時觀察到雌蝶於大葉合歡幼株上產卵,以及幼蟲群聚攝食情形。另在金門本島的太武山斗門古道登山口附近的大葉合歡植株上,發現到大量群聚的台灣黃蝶幼蟲(8月),從整體葉片的啃食狀況以及繁殖產卵情形推測,金門本島台灣黃蝶開始出現的時間與烈嶼島相當。
有了這個新訊息,我開始留意台灣黃蝶,有天中午觀察到一棵樹的葉子上有被啃咬的痕跡,於是幾天來都特別注意,先是拍到一隻螳螂,接著把葉子輕輕的撥動,驚喜的發現,葉背上擠了滿滿的毛毛蟲,再細讀張永仁先生調查資料:「〈台灣黃蝶〉有集體產卵的習性,一次可連續產下超過一百枚的白色小卵,金門地區各處的大葉合歡與阿勃勒的嫩葉上,均可輕易發現產卵的雌蝶。牠們的幼蟲擁有醒目的黑色頭部,經常數十隻擠在一起集體休息、攝食,由於群聚的數量多,很容易將食草植株的一部分葉片啃食精光,相對的也很容易發現牠們的行蹤。」,有了這些生態的訊息,我於是特別的留意,真的讓我有機會再見到黃蝶在樹叢間飛舞時,用心觀察,甚至拍到台灣黃蝶在葉上產卵的鏡頭,牠的尾部一彎,咚的一顆卵就貼在葉背上,也讓我在尋找中,發現了張永仁先生所的的上百顆的卵,更在葉間拍到一枚已經羽化的蛹蛻,張永仁先生還說:「這些幼蟲同時為掠食性昆蟲或鳥類食物來源,因此幼蟲集體爆發的植株上,除可發現寄生性的天敵小繭蜂,還有螳螂、肉食性椿象及黃腰虎頭蜂流連不去,形成一個有趣的小型生物鏈,為適合進行昆蟲生態觀察的理想素材。」,難怪我在這裡可以拍到螳螂,大自然的奧妙,竟是如此的迷人,原來生命自己會找到出口,真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當我再次來到黃蝶產卵的樹下觀察,螳螂居然是兩隻,彷彿是媽媽抱著孩子,一起在樹葉間,等待一次美味的飽食,初冬的金門,暖陽淡淡的張掛著,不時的輕風搖動著樹葉,螳螂母子有如盪鞦韆一般,搖呀搖的,是一個天氣晴朗的好日子,美食之外,享受美好的時光。
台灣黃蝶喜歡訪花,飛行緩慢,我在中山林的細葉雪茄、蟛蜞菊都曾守著牠拍攝,最近看牠在葉上產卵,於是我都守著刺蔥旁的一棵植物,目前尚待確認是否為「冇骨消」?這裡成了我駐足不忍離去 的地方,蝶蝶雙雙飛舞其間,生命在這裡蓬勃發生,真是一處生機盎然的田野,心被緊緊黏住,啊!生命真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