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榮民系列】樂曲飄揚心情爽─吳星輝
祖父下南洋,七歲的父親跟隨去落番,十九歲回家鄉,飲水思源拜祖宗,亦激勵後代子孫不忘本…………。
民國四十二年出生的吳星輝,祖籍金城鎮南門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父親曾經都去過,足跡踏南洋,思想亦開放,然而對孩子要求甚嚴,要他們不能忘祖背宗,飲水更需思源,如同他一般,無論腳踩哪一個國土,終不忘本於家鄉的列祖列宗。
觀念雖傳統,理念卻現代的吳家孩子,年輕熱誠有衝勁,認為父輩下南洋為家庭、年輕人從軍報國、保家衛鄉,均是犧牲奉獻的表現,從金城國小二十二屆畢業到金城國中第四屆畢業後的他,決定報考第三士校,可是父親卻不應允,千方百計制止他去從軍,一心一意希望他能留在家鄉,學做生意,將來好繼承他的衣缽。
民國五十九年他赴台,就讀於智光商工電子科,但從軍報國的心願並沒有改變,三年後直接投考軍事學校,並選擇海軍技術學校電子科,專攻電子維修工程,銜接了高中的課程,畢業後分發左營海軍第一造船廠,無論船艦的輪機、電子、機械,均能發揮所長地學以致用,在技術上亦有很多的成長。
在部隊期間,每逢挑選士兵到外島維修,他總是第一個舉手,但從來沒有派他過;倒是奉派到南沙群島兩次,首次為過年時,島上雖然風景宜人、但總覺枯燥乏味,還好來了空軍藝工隊,但晚會卻缺貝斯手,幸好音樂是他自小的興趣,並學會了多種樂器的吹奏,於是他臨時支援、和友軍一起表演,這支小型的康樂隊與戰士同歌共舞同歡樂,紓解了戰士們的思鄉之苦,亦為他帶來了知名度。第二次依然坐軍艦從高雄出發到南沙群島,航行要一星期才能到達目的地,來回總共需要半個月的時間,當他們船艦欲返回駐地之前,軍艦在海上顛簸,或許是颱風要來的前兆,海浪大,前面的船尾翹出水面,英勇的海軍戰士細心駛船,護航的船艦亦小心翼翼,終平安度過海神與天神的考驗。想到金門到台灣,搭乘的登陸艇只要二十餘個小時,兩相比較,已是幸福多多。
維修人員常出航,跟著去試船,暈船暈得兇,起初吐得黃黃的一片,學長傳授秘訣,出海之前別嘴饞,少吃甜、多吃鹹,然而服從為軍人的天職,為了維修還是要出航,他努力告誡自己,一定要撐住,既已選擇海軍就得乘風破浪不怕苦,訓練久了吃苦如吃補,終而習慣成自然,已無先前菜鳥的驚慌。縱然海軍士官兵穿上水手服,被戲稱為流氓兵,但他認為與海搏性命的流氓也沒那麼地好當,自己終究是一條好漢。
在海軍第一造船廠服務了兩年多,隨後輪調位於蘇澳的海軍第五造船廠,擔負的任務依然是維修與保養,而後進階到品管。他也從技術員到專業的工程員,二十一年的軍旅歲月,在一百年十一月畫下了句點,以士官長的軍階退伍,並於隔年回到金門。
目賭家鄉越來越進步,他深感安慰,但愛好音樂的他,對於閩南文化、南管樂曲的推動,已有腹案,於是追隨許銘豐老師,一同研究及教學,同時推廣他最愛的烏克麗麗,卻也時而填詞作曲、時而自彈自唱,在自取其樂的同時,亦不忘早期親友從南洋寄來樂器,始能讓他多練習,往後才有如此的成績,如今坐擁飄揚的樂曲,同時亦和金門樂府一起切磋與演出,為推動南管樂曲與烏克麗麗而努力。
返鄉後的吳星輝,自己修造屋宇,遮風避雨的處所靠勤奮的雙手來建構,他與妻子邱佩惠女士共享恩愛幸福的歲月,一對兒女的乖巧更是他最大的安慰。閒暇時,他在各學校及社區推廣與創作,冀望能和同好一起喜樂,共同把即將流失的閩南樂曲作傳承,讓金門幸福島的美名,傳播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