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博會金門主題館
從金門日報得悉臺灣文博會訂於4月20至24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等三處展出,最難能可貴的是金門文化局的參展,更是一股吸引我前往看展的主要動力。
為期只有五天的展覽,僅開放最後週休二日讓一般民眾免費參觀,又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展覽,就在最後一天的下午抵達園區,循著S1、S2……一直看下去,始終未見金門的蹤影,所幸拿到一份展覽地圖,始知位於「洞見新勢力館」的S7─003,原來「好戲總是壓軸」。
尋到金門主題館,不勝驚喜!又有「回家」的感覺,迎面而來的是一尊高大的風獅爺守候館前,右側為一小型服務台,一位美貌小姐負責打卡按讚,即贈精美金門明信片(四選一),我很想擁有完整的一套,因為只要是家鄉的物品,我都喜愛收藏,但無法如願。另有一位帥氣的男士,一直拍照打卡踴躍的場面,我也請他幫我跟風獅爺合照一張,並告知我是金門人。
金門主題館,名副其實,布置成「館」的型式,自成一區,「場地雖小,內容俱全」,充分利用空間,試看精而美的服務台設計,櫃臺後立體的金門地圖造型,櫃臺上以花帔桌巾鋪陳,喚起了我兒時的記憶,凡我金門人都是在花帔的保護下長大,桌上擺著兩個風獅爺造型的小信箱,打卡後的明信片可投進箱內,可寄親友或自己收藏,設計得十分周全。
走進「館內」,右側即是本次參展的主題──「風釀古金」(千年金門海上仙洲),八張巨幅的金門地圖呈現出八大面向的展覽內容,地圖上穿插著圖文對照的解說,讓觀眾能在極短時間內認識金門、了解金門,並且配合內容陳列相關實物,就有觀眾用鼻去聞,聞出貢糖的香味,驚呼貢糖是真品!另外也陳列一櫥櫃金門相關名著,有單冊也有套書,這些好書,豈可錯過,花上我大半時間,尤其那本「金門洋樓風華」(楊仁江、張崑振合著)讓我沉迷其中、流連忘返,找到了兒時的住居與小學,拜閱之餘,有如回到家鄉,一幕幕的兒時記憶全然湧現腦海。
八大面向將金門詮釋得淋漓盡致,讓我獲益非淺,也激起了一些聯想:
一、建築金門:
據查金門國定與縣定古蹟計有74處、歷史建築多達144棟,是全國密度最高的縣市,無怪乎在我成長懂事之後,即已感受金門建築之美,當年的古厝與洋樓正值「青春年華」,棟棟「英姿煥發」,彼此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二、戰地金門:
金門以「戰地」打響名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英雄島,又以戰役史蹟成為國家公園,昔日是反攻大陸的跳板,今日是海峽兩岸的橋樑;昔日大軍駐守,遍地軍事據點,今日局勢趨緩,留下處處遺跡;昔日是「不得其門」的祕境,今成觀光一大資產。
三、酒香金門:
金門高粱酒,享譽國際,就讀師大時,寒暑假每次返金,至少攜帶一打的高粱酒,因為這是最佳的贈品,自飲、送人、請客皆適宜,即使收藏,也會逐年增值。還有人用挑的,只要不慎打破一瓶,整個登陸艇船艙立即迷漫香氣,難怪兒時的春聯這樣寫:「軍樂民樂人人樂,花香酒香處處香」,今年金門高粱酒參加國際烈酒大賽,榮獲「最佳白酒」、「終極推薦」、「雙金獎」、「特金獎」等多項大獎,酒香將會飄散全世界。
四、物產金門:
金門物產,種類不多、產量不豐,但能名聞遐邇。菜刀純鋼打造、鋒利無比;貢糖以道地花生研製、香酥可口;麵線以手工、曝曬而成,別有風味;南門國中的同事經常與我合購金門麵線,自金宅配來臺;高粱酒更是舉世聞名,無可取代。
五、歷史金門:
從貝塚遺址見證金門開發甚早、歷史悠久。自宋以旋,金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光是明清兩代,進士多達四十三人,前人留下典範加上勤奮本性,近年來誕生的博士、將軍,更是難以估計。金門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經明鄭時期、軍管時期,有血淚的一頁、也有輝煌的一頁。
六、海洋金門:
金門因謀生不易,落番形成一股風潮,在我親友當中,落番者多不勝數,四舅、五舅都在十幾歲到越南謀生,成為出洋客;乾祖父僑居新加坡,在當地另組家庭,讓乾祖母「守寡」終老。浦邊的番客比比皆是,他們在海外吃盡苦頭、努力打拚,有成之後,飲水思源、回饋鄉里,一棟棟的洋樓應運而生,使金門成為不折不扣的僑鄉。
七、信仰金門:
金門民間信仰,以佛、道為主,幾乎每一個自然村都有宮廟,也是村民信仰的中心。浦邊的蓮法宮每年農曆九月廿四、廿五日是廟慶,鑼鼓喧天、人聲鼎沸。還有呂厝的鶯山廟,是「六甲」村落共同信仰的中心,這是兒時記憶最深的兩家宮廟。「作醮熱鬧」不只是廟慶,也是全村共同參與的活動,親朋好友應邀而至,無怪乎金門人的熱情與人情味始終濃厚。
八、生態金門:
兒時不談環保、也少聞生態,如今卻是世界各地重視的議題,金門幾無工廠污染,樹林繁茂、海灘潔淨,生態環境自然天成。
所謂「離島不離心」,雖然離鄉逾四十年,然而只要與金門相關的展覽,必定撥冗前往;只要見到金門老舊物品,便會喚起兒時記憶,引發出串串的思鄉之情,總會在展場中徘徊眷戀、久久不捨離去。從上次的臺灣燈會到這次臺灣文博會,金門展區的籌劃者與設計者,始終用盡巧思、獨樹一幟,無論哪一方面皆非其他展區所能及,不僅讓外地觀眾豎起大拇指,也讓旅臺鄉親與有榮焉。